《罗炳辉传》第四章:中央苏区的两脚骑兵(七)

阿都嘎 发表于2018-04-22 15:35:42

七、驰骋闽赣

    第三次反“围剿”后,红一方面军进行了整编。红12军所属第34、第35师分别调入红3、红4军。罗炳辉和谭震林一起,在欢送了这两个师的干部战士之后,于1931年10月上旬率领红12军军部和第36师东进,到达长汀。在这里,与一年前在闽西地区组建的新12军,以及闽西独立团等,合编为红一方面军第12军,由罗炳辉任军长,谭震林任政委,肖劲光任参谋长(11月下旬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校长,林野继任),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第34师,由新12军缩编而成,师长游端轩,政治委员黄筵,下辖第100、第101、第102团;第35师,计划稍后以闽西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合编组成;第36师编制不变,师长张宗逊,政治委员邓华,下辖第106、第107、第108团。

    合编后,红12军在长汀地区进行休整和训练,军部驻在长汀县城文庙内。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央苏区的瑞金召开,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日,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罗炳辉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朱德任主席,彭德怀、王稼祥任副主席。此后,苏区中央局军委自行撤销,红一方面军总部同时撤销,所辖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改称中央红军。

    11月初,闽西苏维埃政府提出:“巩固和恢复闽西苏维埃的政权,开展宁化、清流、归化、闽北的工作,把闽西和闽北联系起来,把闽北闽西创造一大块的红色区域,来建立福建全省苏维埃政权,造成中央区巩固的后方。”在这一总的前提下,首要的工作,是巩固汀连,恢复杭永岩苏区,并逐渐向闽北发展。为此,红12军决定向连城方面出击。

    11月下旬,罗炳辉侦悉,驻连城之国民党军卢新铭旅只有易启文团及连城救乡团2个大队守城,兵不足1000人,枪不过600支,遂决定首先消灭该部。29日,红12军由长汀向连城进发。刚刚上任9天的国民党连城县县长叶大增闻讯逃亡;卢新铭得到易启文的报告后,通知守城部队避免与红军作战,迅速撤退,并立即率旅部由姑田逃往永安小陶。但是,易启文团还未来得及撤退,红12军即于30日包围了连城,兵分3路发起了攻击。经过不到1小时的激战,红12军攻人城内,俘敌易部副团长张敬扬以下200多人,缴枪160余支,易启文率残部仓皇败逃。战后,红12军在连城周围地区开展工作。

    12月上旬,红12军依照闽西苏维埃政府的计划,转兵南下,到连城县新泉、长汀县童坊、城郊一带新区,广泛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政权与工农武装。经过将近1个月的工作,巩固了汀连地区,扩大了闽西苏维埃区域。12月下旬,罗炳辉率部来到宁化西南、连城西北地区,进行为期20天的休整和训练。

    1932年1月3日,罗炳辉、谭震林向中革军委报告:“我们意见是争取宁化之西南全部、连城之西北全部,与将来作战上有很大利益,同时不会放弃目前收缴反动武装之机会”,“二十天训练计划已开始,头四天是各种竞赛,成绩很佳”。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红12军“使闽赣苏区日益巩固和发展”。

    1月30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地方武装指挥问题的训令,指出:“在目前巩固苏区向外发展的任务之下,地方武装必须最大限度的集中统一的指挥,才更能发挥其力量而完成其伟大任务,闽西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有广大的苏维埃区域,现在还有很大的豪绅地主的反动势力在那里不断的向革命势力进攻,因此在军委会讨论的结果决定取消以前闽西政府之军事部,另设立一军区总指挥部,以罗炳辉兼总指挥,谭震林兼政治委员,统辖全闽西地方武装及独立第七师,以便统一指挥闽西所有赤色武装迅速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巩固闽苏区向外发展。”2月1日,中革军委发出通令:“现为巩固苏区,统一军事指挥起见,特在江西、闽西分设军区两处,以指挥苏区内各独立师及地方武装。并委陈毅同志为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蔡会文同志为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委罗炳辉同志为闽西军区总指挥,谭震林同志兼闽西军区政治委员。”

    2月16日,罗炳辉、谭震林奉命率红12军返回长汀,进行成立闽西军区总指挥部的筹备工作。20日,闽西军区总指挥部在长汀十里铺正式宣告成立,总指挥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下辖闽西各县独立团、独立营,以及独立第7师、第12军等部队。其任务是:“发展革命战争,巩固闽西,向闽北发展,使闽赣苏区打成一片。”而红12军“是福建苏区的主力,特别要负责完成与巩固福建全省的苏维埃政权”。红12军由罗炳辉兼军长,谭震林兼政委。

    此前,2月10日,中革军委命令红12军向武平北部行动,规定:“第十二军及独立第七师目前的行动,除留一团在宁化以游击动作巩固汀、宁苏区并屏障石城外,其余主力应速趋武平,配合独立第二、三师,首先消灭在武平出没的钟绍奎部,争取武北,打通(龙)岩(上)杭永(定)苏区与瑞(金)会(昌)寻(邬)苏区的联系,如敌情许可,则沿江右岸乘胜追至上杭(匪如固守,不必攻坚),以一部进至峰市附近游击,以威胁潮梅之敌(任务达到后,即归回建制),大部集结在武北做群众工作。”

    据此,红12军完成了汀连的群众工作之后,决定谭震林驻守长汀负责全盘工作,罗炳辉率红12军主力向杭武边境挺进,计划攻打武平、桃溪,以歼灭盘踞在武平、上杭的钟绍奎部。

    2月23日,红12军兵分3路,向武平县城发起攻击。上午10时许,战斗打响后,钟绍奎利用所谓精壮的3营主力为“敢死队”,每人发洋15元,并加以反动的欺骗宣传,疯狂地向红军冲锋。红12军发扬勇敢战斗精神,经过2小时激战,终于完全击溃钟部敢死队,并将其余各部各个击破,迫其弃城逃窜。在这次战斗中,红军以伤亡12人的代价,毙伤钟部旅长兼团长钟冠勋以下90余人,俘虏20余人,缴获步枪70余支、子弹万余发及一些军用品。随后,罗炳辉命令红12军乘胜追击,将钟部打得落花流水,纷纷夺路逃跑。24日,红12军攻占桃溪,消灭钟部独立营。此后,一面消灭武平周围零星团匪,搜捉土豪,一面挥师直指上杭。

    上杭城,位于汀江中游西岸,城墙坚固,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当地民谣道:“铜铁上杭,固若金汤,东无退路,西无战场,南有河道,北有鱼塘,嘱咐子孙,莫打上杭。”但是,此时的上杭守军,在红军势如破竹的声威下,闻风而退,不战而逃。26日,红12军占领上杭,随即乘胜追击,迫近闽粤边境之岩前、象洞。

    红12军在4天内连下武平、上杭两座县城,军威大振,并巩固和发展了闽西苏区,振奋了群众情绪,开始扭转由于国民党军进占杭永岩苏区以及王明“左”倾错误给苏区造成的困难局面。捷报传来,已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的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特地撰写《红军十二军占领杭武的意义》一文,以社论的形式发表于1932年3月2日的《红色中华》上。他在文中热情洋溢地指出:上杭、武平攻下,“闽西地主豪绅所恃以支持的城堡,一下子便攻破,将红旗插到武平、上杭城上,这是革命战争的新胜利,这是闽西苏区的新局面!”“红军十二军自从去年开到闽西以后,他开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军阀团匪便‘望风而逃’,这次攻下了武平上杭,更证明十二军有铁一般的坚固,火一般的威声。他已成为巩固闽西苏区积极向外发展的一支主力队伍,尤其是这次攻下杭武,不仅给闽西地方残余军阀一个最有力的打击,并且给广东援助钟绍奎的国民党军阀一个迎头痛击,使他们要在上杭建筑飞机场,来进攻闽西苏区支撑点的计划归于失败。同时也就是给增援赣州的广东国民党军队一个很大的威胁。西路范德星独立旅失败之后,接着就是东路钟绍奎新编独立旅的失败,这在广东国民党军阀看来,正是‘剿共’的大不利啊!”“几月来,闽西红军主力得着广大群众的拥护,积极向北发展,已经收到很大成绩,开扩了闽西苏维埃疆土到连城、宁化、清流各县,只以闽西地方残余军阀与团匪没有受到严重的打击,还能凭藉杭武不时的向苏区边境骚扰,故向北发展还不能巩固。现在杭武攻下,整个局面不同了。杭永武汀连将要完全联接一起,闽西与江西的苏区,南自武平会昌,北连宁化石城,将要完全打成一片,这是巩固闽西苏区的初步,这是积极向外发展,尤其是向北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致信闽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盛赞这一胜利:“当目前发展革命战争开始时就取得这一极大胜利,在全国苏维埃的发展和胜利上,都有伟大的意义的。”“上杭武平两县的夺取,不仅开展并巩固了闽西苏维埃区域,而且使闽赣的连[联]系愈更巩固了,特别是上杭城的夺取,他是闽西的一个最大的中心城市,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是占重要的地位,因此杭武的占领不是暂时的性质,而是使他巩固起来成为闽西巩固的赤色区域,上杭城要使他成为赤色的中心城市,这是你们很重大的任务,必须以全力去完成这一任务。”

    攻占杭武后,罗炳辉继续部署红12军各部乘胜出击,痛歼了在苏区边界骚扰的国民党军。3月4日,红12军驻高梧之部队击溃钟绍奎部4营的进犯。5日,红12军第36师第107团由武平反攻,打击钟部,迫其四散逃走。6日,红12军第36师第108团进到武平东部的中堡、小兰一带,并攻打苦竹山一带团匪,其余部队即分驻赖溪、高梧、上杭县城整理训练。

    3月17日,钟绍奎率领700多溃兵到自己的老家武平县岩前之福佛坑一带驻扎,企图负隅顽抗。为了狠狠打击这伙残敌,罗炳辉立即命令红12军一部与武平独立团向岩前方向出击。经过3小时激战,俘敌40余人,缴枪200支,并捉土豪50余人。紧接着,红军乘胜向象洞方向继续追击钟敌残部,钟绍奎害怕被歼,退入广东。随后,罗炳辉与谭震林指挥红12军,在武北、十方、武东、中堡、武所、中赤、下坝等地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经过工作,“闽西斗争的局面已更加开展”,闽西形势有了新的喜人景象。

    在此期间,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推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排斥,中央红军主力于2月4日发起赣州战役。赣州城地处赣江上游章江、贡江的汇合点,三面环水,城高且固,易守难攻,素有“铁赣州”之称。红军于坚城之下,久攻不克,敌我双方形成相持。罗炳辉知道后,立即给驻守赣州的国民党军第34旅旅长马昆写信,利用与他同过事的关系,劝他“献城起义”,并承诺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但马岜认为罗炳辉投向红军不久,威望有限,心存疑虑,不相信罗炳辉能保住他的生命。同时,红军攻城开始时,为瓦解守敌军心,开展过政治攻势,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提出了“夺取赣州,活捉马嵬”“只杀马良,不杀守城官兵”等口号,没有给马岜留下生路,使马岜感到别无选择,只能负隅顽抗。

    3月18 - 21日,经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福建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长汀召开,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罗炳辉、谭震林均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22日,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谭震林被选为执委会主席团成员。

    3月中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赣州东北的江口圩召开会议,讨论中央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鉴于赣州战役后,国民党军在袁水以南的赣江流域部署了10多个师的兵力,毛泽东提出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赣东北方向发展,以求在赣江以东、闽浙沿海以西、长江以南、五岭山脉以北的广大农村开展革命战争,建立苏区,壮大红军。但苏区中央局拒绝采纳这一正确意见,决定中央红军主力沿赣江两岸北上,向南昌、抚州方向发展。据此,3月18日,中革军委发布训令,以红3军团和湘赣、湘鄂赣苏区红军组成西路军,沿赣江西岸北上;红1军团、红5军团组成中路军,沿赣江东岸北上。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身份,随巾路军行动。

    3月21日,红1军团总指挥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致电中革军委,表示完全同意毛泽东出击赣东北,打击福建敌人,迅速筹款,赤化建宁、泰宁、宁化、清流等县的建议,并于当日致电红12军,要其“出发到宁化北牵制敌人”。罗炳辉、谭震林接电后,于23日作出部署:红12军各部分别于28、29日由原地出发,31日到达古田,休息两日后,于4月3日分两路,右路经梅村、姑田到达小陶等地,左路经庙前、莒溪、连城到达宁化等处。然后,第34师以掩护为中心,分驻小陶、水南、姑田;第36师以清流为中心,分驻高地、芹溪、泉上;军部驻宁化城;独立团驻中沙。并计划:4月1日正式成立第35师,暂不设师部。以独立团改为第103团,归军部直接指挥;以独立第7师第4团改为第104团,归第34师指挥;以独立第7师第2团改为第105团,归第36师指挥。此外,杭武地区留闽西军区独立第2团、第100团,独立第1团在永定、杭东一带。

    这时,随中路军行动的毛泽东,根据闽西敌情的变化,向中革军委建议中路军改向闽西行动,林彪、聂荣臻也致电中革军委赞同这一建议。中共苏区中央局经讨论,决定中路军改称东路军,先到闽西活动一个时期,打击闽西的国民党军,巩固和扩大苏区,扩大红军并筹措给养,尔后再向北发展。为此,3月28日,林彪、聂荣臻专门致电中革军委并转罗炳辉、。谭震林:“行动问题稍有改变”,“十二军仍在原地待命”。接电后,罗炳辉、谭震林立即停止了向宁化的进军行动,并从电报中得知红l军团伙食费告罄,遂决定借款1.6万元给红1军团作出发伙食费。其实,红12军这时的经费并不宽裕。罗炳辉、谭震林早在3月6日曾电告中革军委主席团,报告上杭“土豪早已跑尽,筹款困难,最多不能超过六万元”,“吃饭问题很难解决”。10日,又电告军委,在上杭“筹款十三日可告结束,不过三万元左右”,“现在如不能筹款,不能争取武北,不能训练”。

    3月27 - 28日在瑞金召开的苏区中央局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立即赶到长汀,通过中共福建(闽粤赣)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和罗炳辉了解到:闽南、闽西均无强敌,只有国民党省防军张贞第49师占据漳州和龙岩,粤军陈济棠暂未入境。漳州近海,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华侨和台胞之乡,十分殷富,地形无险可守,便于攻击。若打下龙岩、漳州,消灭张贞第49师,闽东南局面就可打开,红军亦可筹得大批资财。3月30日,毛泽东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致电苏区中央局,建议“直下漳泉”,以“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中央局书记周恩来表示赞同。毛泽东以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随东路军远征漳州。

    4月1日,毛泽东率部抵达上杭旧县,会见了正在那里迎接他的张鼎臣和谭震林。谭震林向毛泽东汇报了闽西情况,还同张鼎臣一起,与毛泽东共商了闽西军民配合东路军的作战部署。随后,谭震林与罗炳辉一起,部署红12军在闽粤边界的上杭、武平地区活动,加强对闽粤边界之粤军的警戒,以保障东路军的后路和右侧翼安全。基本情况是:第100团、第102团在永定,相机占领平和;第103团、第34师直属队在武平;第104团在上杭;红12军直属队之两连在十方之白土,闽西军区独立第2团在中正、中堡;红12军军部在上杭;第36师在武北打土围子。

    4月10日,毛泽东率红1军团攻占龙岩。11日,红1军团师长、师政委以上干部会议在龙岩召开,总结龙岩战斗的经验,研究下一步行动计划。会议确定,由罗炳辉率领红12军向闽粤边的上杭、武平地区警戒粤军,保障红军攻漳部队的后路和右侧翼;红l军团在龙岩休息,让敌集中,待红5军团赶到,再向集中之敌进攻。20日,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城。

    在此期间,红12军在罗炳辉、谭震林的指挥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有力地保障了红军攻漳部队的后路和右翼侧安全。4月12日,第103团在武平县境南部的下坝击败钟文才部,“缴获电讯机三架”。4月14日,第104团击败象洞残敌于上杭县境西部的上登,“缴获步枪十二支,俘虏十名,弹药千余发”。当日,谭震林从军部赶到永定,指挥部队先收复永定县的湖雷,又向坎市、塘背进击,攻占永定县城,恢复了被敌占领的大片苏区;罗炳辉则率部夺回了武平县城,然后分路进击钟绍奎所部团匪,夺回了高梧。

    此外,武北地区仍有一些顽固的地主武装,依托村寨,穷凶极恶,拼命和红军为敌,并专门打冷枪射杀红军指挥员,第36师师长张宗逊在苦竹山曾被冷枪打坏了帽檐,差一点被打中头部。针对这一情况,罗炳辉、谭震林指示第36师进到武平县北部,拔掉了苦竹山、桃溪、永平等地的地主武装据点,进一步巩固了闽西苏区。

    这时,广东军阀陈济棠逐渐向粤闽边境大量增兵,至4月28日侵入武平、上杭地区的粤军已达6团多,粤军独立第1师师长黄任寰亲到武平,指挥作战。鉴于敌情严重,罗炳辉、谭震林分析后认为,红12军机动兵力太少,最多只能集中4团兵力,不能消灭粤军两团力量,不便进攻,因此决定放弃上杭县城,运用游击战术抄敌后路,打击粤军联络部队及其后方。4月28日,罗炳辉集中红12军第103团、第106团、第108团、随营学校全部于孔厦、梁山、永平寨一带休息整顿,监视武平之敌前进,并派人与江西军区的独立第3师联络。

    5月初,罗炳辉、谭震林率红12军主力南下,先到赣南寻邬,然后转向粤北平远,2日抵达太阳桥。5日,在吉潭与独立第3师会合。随后,挺进平远一带开展游击战,相机袭击粤军,以震动进占杭武之粤军,迫其回撤。然而,罗炳辉、谭震林很快得到平远粤军兵力增加的报告,再加上地形不利于红军攻坚,随即撤销了攻击平远的命令,就地驻扎继续侦察敌情。但由于第36师师长没有看通报,依然按照原计划于6日率部前往吉潭攻击。粤军闻风集中兵力,据险死守。拂晓接战,第36师第106团距粤军数十米,与其相持半日,终因地势不利、粤军援兵增加而撤退,第106团死伤50余人,多是久经战阵考验的骨干,元气大伤,使本来就兵力不足的红12军更加捉襟见肘。等到天明,罗炳辉得到报告后,“即率部队驰援,因地形关系,攻势已成僵局,硬攻牺牲大无益,即撤退”。对于此次作战失利,罗炳辉如实向军委作了报告。5月6日,红5军团总指挥董振堂、政委肖劲光致电红12军领导人,认为“十二军及杭、永地方武装应积极牵制永、杭之敌,打断杭、永粤敌联络及进援白砂企图”;红l军团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亦发出通电,认为“十二军应努力扰乱杭、永、武敌人”。同时,“粤军配三团以上兵力于平寻、兴宁一线,以平远八尺、兴宁为中心,每隔二十里一营,分散配置交通网,互相策应,行动迅速,在驻地建筑工事,持险死守,以待各方驱援—平寻间无间隙插入其后方扰乱”。鉴于以上情况,红12军“无法作大规模活动”,罗炳辉、谭震林于是决定“向杭武推进”。具体部署为:5月8日回师到平远县境北部的新圩(今差干镇)、武平县境南部的下坝、西南部的溪头游击,然后集中于武平县境西南部的武所附近,相机打击粤军,独立第3师进驻武平县境西部的东留配合行动。

    5月14日,红12军集中于上杭县境西部偏北的千家村整顿训练。

    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以后,福建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相互倾轧。在一片混乱中,拼凑起“临时剿赤总指挥部”。正当他们叫嚣要“反攻漳州,再图发展”之际,红军东路军在红12军配合下,已经圆满完成了进军闽南的任务,于5月28日主动撤离漳州。红12军也回师北撤,途中攻下了上杭的蛟洋、古田,军部回驻白砂。

    5月31日,林彪、聂荣臻向朱德建议:“龙岩不应放弃,但目前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应将坎市之三十四师调岩工作。”6月1日,闽西苏区领导人邓子辉、郭滴人又向军委和毛泽东请求:龙岩敌情依然严重,游击队薄弱,“如果东路军离开龙岩,不独龙岩城一带政权无法保持,连大小池都成了问题,这样对巩固闽西苏区是有妨碍的,因此我们坚决要你们从十二军中马上调一师人三天内赶来,一面打击民团,一面帮助游击队之生长,三十四师分散得很,目前不能开来,你们一定要调别的部队才有办法”。此后,粤军继续增兵粤闽边境,威胁着闽西苏区的安全。

    在红军主力西撤、敌情加重的情况下,如何使用红12军一时成为关注的焦点。6月中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重建红一方面军总部,同时决定取消东路军、西路军作战编组。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名义在前方“主持大计”。6月下旬,在后方的苏区中央局和在前方的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在如何使用红12军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为集中优势兵力,毛泽东等人认为应该调红12军人赣,到定南、龙南、全南地区活动,与方面军一起行动。在此之前,红12军曾向方面军总部报告,广东平远牛斗光、大拓一带到敌六七团,不利南出。而苏区中央局主观地认为,红12军对闽粤边境敌情的判断不完全准确,应出击广东兴宁、五华、梅县地区,强调红军“要实行全线出击,要能以少胜多,各个击破敌人,更要能乘胜直追”,认为“崩溃和瓦解敌人兵力与包围以消灭敌人同样重要”。最后,在毛泽东和朱德、王稼祥的争取下,苏区中央局终于勉强同意罗炳辉率红12军军部和第36师人赣随方面军行动。

    这样,罗炳辉率红12军军部及所属第36师离闽人赣;第34、第35师暂时留在福建(不久也陆续开到江西作战),由谭震林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对此,谭震林和罗炳辉赞同方面军总部的意见。1932年7月上旬,谭震林专程前往瑞金,与罗炳辉协商,并在13日联名向苏区中央局、中革军委及福建省委发电,提议由罗炳辉率领红12军军部及第36师留在江西,参加中央苏区北线的反“围剿”斗争。罗炳辉率领红12军在闽西活动期间,曾在上杭休整3次,留下不少感人的故事。第一次休整,是在上杭千家村。一天傍晚,罗炳辉的警卫员小张去打饭,回来时不小心把饭盆碰到门框上,“当啷”一声,饭菜撒了一地。这惊动了正在办公的罗炳辉。他走过来,弯腰把比较干净的饭一点一点拾回饭盆里,又让小张把剩下的沾了许多沙子的饭菜扫起来,送给房东喂鸡,然后走进办公室准备吃饭。半晌,小张才反应过来,急忙去抢罗炳辉手里的饭盆,说要为军长重打一份。罗炳辉拦住他说:“这不是挺好的饭嘛?打仗的时候,有时连这样的饭都吃不上呢!”说着,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当晚,心里一直过意不去的小张主动找罗炳辉作检讨。罗炳辉听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不要为我吃了点沙子饭而难过啦,今后做事小心稳重点就是了。不过,作为一个红军战士,首先要知道爱惜粮食,要知道粮食的重要。我们现在生活在根据地内,群众千方百计支援我们,所以我们才有饭吃。但老百姓生活还挺艰苦,特别是遭到敌人的破坏,粮食问题仍然很紧张!在这样的条件下,每一颗粮食都很珍贵。如果我们糟踏掉了群众的粮食,那我们就是对群众犯了罪……”听着罗炳辉的谆谆教导,小张感动得哭了,从此他做事更加稳重,对粮食也更加珍惜了。

    红12军第二次休整是在上杭的旧县。当罗炳辉得知六七十岁的房东老大爷的脚患溃疡,久治不愈时,立即叫卫生员王福瑞给他治疗。由于国民党对苏区封锁,西药奇缺,老大爷的脚洗过几次仍不见效。罗炳辉知道后,要求把自己治左小腿腓骨溃疡的仅有的一点药先拿给老人用。王福瑞为难地请求:“军长,你天天行军打仗,没有了药,你怎么能走呢?”罗炳辉笑着说:“小王啊,我们就这样永远被国民党封锁不成?我们今天在这里没有了药,明天就可以去向敌人要,但是老大爷总不能跟我们一起走吧。”老人用药后,日渐好转,可是罗炳辉的疮口却严重了。后来这件事被老大爷知道了,他很感动,拄着拐杖,流着热泪,抱来一只大母鸡,要送给罗炳辉补补身子。罗炳辉不肯收,经再三解释,老人才把鸡抱了回去。7天后,部队开拔,老人急忙从家里赶来路口相送。他抓着罗炳辉的手说:“你们真是千古难盼的好人啊!”

    5月,红12军又回到上杭休整。在此期间,部队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第34师的一个连在冲锋时只顾抢占山头,踏坏了地里的庄稼,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罗炳辉得知后,立即召开会议,责令政治部去给群众赔礼道歉,并根据损坏情况进行赔偿。同时,他狠狠地批评了那个连的连长,并以此为例,在全军开展了一次爱护群众利益的教育。罗炳辉严厉指出:“我们工农红军,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如果我们为他们打得了天下,而又不保护他们的利益,单纯地为打仗而打仗,这样的仗,打了又有什么意义呢?”罗炳辉的话语重心长,使大家深受教育,都纷纷检讨自己的错误。事后,老百姓也很感动,说这样的干部才是自己的干部。由于补救及时,不仅没有损害群众对红军的信任,反而增进了军民团结。

    1932年7月8日,红5军团对水口地区的粤军第4师发起攻击,粤军6个团迅速从南雄县城增援,以优势兵力猛烈反扑,连续冲击。激战2天,“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正在红5军团处境困难的时候,红12军和红1军团由中坑、中站地区紧急转向水口地区。10日晨,红12军、红l军团相继到达水口地区。11时,罗炳辉率红12军协同红l军团从浈水北岸,红5军团从浈水南岸向水口的粤军发动总攻。经l小时激战,红军终于将粤军击溃,并乘势沿水口至南雄大道尾追逃敌至大坪圩、石塘圩之线。至19时,溃退的粤军退入南雄城,红军追击部队返回水口集结。此战由于误报敌情,红军未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使敌我兵力相当,打成了击溃战、消耗战,但迫使粤军全部退出赣南苏区,打击了自夸为“铁军”的粤军的嚣张气焰,在粤军下层流传着“铁军”碰上“钢军”的传说。从此,粤军再也不敢轻易进犯中央苏区。

    南雄、水口战役后,红一方面军进至南雄、信丰交界地区休整补充。罗炳辉率红12军在固陂附近筹款,同时进行休整。7月27日,红一方面军由信丰、南雄边境集结北进,8月上旬进至兴国、雩都地区。

    8月初,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兴国召开会议,决定红一方面军主力在赣江以东北上作战,先消灭乐安、宜黄之敌,进而威逼和夺取吉安、抚州,以配合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8月8日,根据周恩来等的提议,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正式任命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对于苏区中央局的决定,毛泽东认为,首先消灭乐安、宜黄之敌,这是正确的,因为乐安、宜黄的国民党守军较少,是弱敌;而攻克乐安、宜黄后进而夺取吉安、抚州等中心城市的决定,则是错误的,因为这些中心城市有国民党军重兵把守,是强敌。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红军应该避开强敌,攻击弱敌。毛泽东、周恩来等决定执行兴国会议的正确决定,拒绝其错误决定,以乐安、宜黄的弱敌为进攻对象,这成为红军取得乐安、宜黄战役胜利的关键。当天,中革军委下达军事训令,决心集中全力以坚决、迅速、秘密的行动,首先消灭乐安、宜黄方面之国民党军第27师,并相机消灭其增援部队。8月15日,红一方面军主力进至招携、东韶一线;罗炳辉率红12军、第64师、闽西军区独立第7师进至驿前、白水一线。

    8月16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发起乐安、宜黄战役,并相继攻克乐安、宜黄。与此同时,罗炳辉按照既定部署,积极配合方面军主力的行动。他一面以第64师、独立第7师,向宁化发展,消灭盘踞宁化之马鸿兴部,于19日占领宁化城;一面指挥红12军向建宁、泰宁、南丰、黎川间游击,在南丰、何田冈击败许克祥一团以下的兵力,于23日占领南丰城,缴获米面数千袋、汽油500多桶。红军8日内连下4座县城,给予国民党军极大震动,“不仅江西全部敌人被调动,胡宗南第一师都从武汉开来南昌”,这是直接援助了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9月4日,罗炳辉奉命将红12军及第64师撤至新丰市、带源一带,以小部位于新丰市上,搜索敌情。9月8日后,他率部向宜乐、宜南之间开展游击运动与发展新苏区,以掩护方面军主力在小布、安福、平田一带休息整理。

    9月16日,中革军委鉴于“在赣东方面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红军,担负起积极向赣东、闽北方面活动,以配合我主力红军积极向北行动,迅速完成争取革命在江西首先胜利的任务”,决定将红12军等36师和红22军第64、第65师合编为第22军,以罗炳辉为军长,旷朱权(南方三年游击战时叛变)为政治委员,“仍归江西军区管辖,在目前作战上,则直接受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之指挥”。随后,军委将这一决定报告了临时中央政府。

    10月,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中央局:“(一)目前行动方针主要是在集全力,消灭蒋系之主力,为更快的实现江西的首先胜利,因此十二军必须较长期的留在江西与二十二军配合,为方面军进攻敌人的一个有力支队,即在发展闽北苏区打通赣东北联系。二十二军也只有由南广苏区②出动向黎川、建宁、泰宁发展为较有利,而易为。”“(二)我们决定十二军即以现在江西之军部及三十六师与二十二军合并为二十二军成三个师,罗为军长,旷朱权为政委,谭政为政治部主任,担任赣东闽北的发展任务,造成夺取江西首先胜利的有力的东方一翼。”

    当月,红12军军部、第36师与红22军合编为红22军,罗炳辉任军长,旷朱权任政委,不久谭政代理政委。

    乐安、宜黄战役后,苏区中央局在前方与后方的领导人,在红军行动方针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前方领导人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从战场实际出发,指挥红一方面军在南城、南丰、宜黄之间分兵发动群众,待机打援。几天后,又逐步向苏区东韶、洛口回师,进而撤至宁都以北青塘一带,一面以小部队游击,寻找战机,一面发动群众,进行休整,开展调查研究,准备依托苏区之有利条件,寻机歼敌。但是,苏区中央局在后方的领导人却不同意上述布置,一直催促红一方面军继续向北出击,威胁南昌。双方在近一月内文电往来频繁,相持不下,争论激烈。

    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在宁都召开。会议根据中共临时中央的进攻路线,错误地将斗争矛头指向毛泽东,指责毛泽东主张的“诱敌深入”方针是专门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批评在前方的领导人有“以准备为中心的主张”。会议不顾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人让毛泽东继续留在前方指挥作战的主张,决定调毛泽东回后方工作。10月12日,中革军委发布通令:“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兼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同志,为了苏维埃工作的需要,暂回中央政府主持一切工作,所遗总政治委员一职,由周恩来同志代理。”26日,中共临时中央正式任命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毛泽东被迫离开了红军的主要领导岗位。

    宁都会议后,鉴于建宁、黎川、泰宁广大地区的国民党军兵力薄弱,仅驻有新编第4旅和第24师一部,红一方面军总部决定集中兵力向该地区发起进攻。10月14日,方面军总部下达建(宁)黎(川)泰(宁)战役计划,以红1军团为中央纵队,负责消灭建宁地区之敌;红3军团为左纵队,负责消灭黎川之敌;红22军为右纵队,消灭梅口铺、泰宁敌人,并以一部兵力直趋邵武,沟通崇安红军,取道尖峰、客坊、均口、梅口铺向泰宁前进①;红5军团为战役预备队,策应红l军团、红22军行动。10月16日,红军各部按照既定部署出发东进。12时,红22军前锋相继占领弋口、梅口,第64师进到长滩,第66师亦已全部渡河。18日,罗炳辉、旷朱权致电总部,报告攻泰宁部署:红22军除第103团留梅口等待红5军团外,其余部队均于19日向泰宁前进,争取午前到达建宁城附近。如敌抵抗,则以主力包抄城东北方面截断敌退邵武、将乐之路。19日,红22军击溃新编第4旅周志群部主力,歼其1个团,占领泰宁。随后,急行军70公里,于22日继占邵武,24日再克光泽。随后,军部和第66师驻邵武,第65师驻光泽,第64师驻邵武、建阳之间的三都、界首、长坪地区,发动群众,征集资财,并分别向顺昌、资溪、建阳等地警戒,与敌遥相对峙。至Il月3日,建黎泰战役结束。

    此战,红军集中优势兵力,择敌弱点,占领建宁、黎川、泰宁、邵武、光泽等广大地区,打开了赣东、闽北局面,对而后反“围剿”作战是有利的。尤其是罗炳辉率领红22军英勇果敢,动作神速,6天之内连下3城,受到上级高度赞扬。刘伯承遂赞誉红22军是“两脚骑兵”;美国著名记者尼姆•威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一书中,对罗炳辉的英勇善战,特别是善于跑路、打游击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罗炳辉是“神行太保”。

    罗炳辉这样回忆他的这段历程:“我的部队绰号叫‘两脚骑兵’,因为我们擅长迅疾秘密的步兵运动。当我们的主力部队处于困境时,我总是被派遣出去,用一种迅速的战略运动来引诱敌军的。,刘伯承第一个叫我们‘两脚骑兵’,这是因为有一次,我们在早晨攻击过一旅白军,占领了一个城之后,就退往一个一百二十里外另一个城去,而这个城也给我们出其不意地夺了过来。他们再也没有想到我的部队会一天攻打两次的。我的部队毫不费事地夺取城市,这是出名的。我们的法子是这样:假如我们想要夺取某个城市,我们先对它佯攻,然后假装退却。敌人以为危险已经过去,就疏忽了几个钟头。于是我们迅如闪电似地回了转来,便毫不费事地出其不意夺取了这地方。因为我是总指挥,我总是在前线的,而且我喜欢站在前线,以便正确地察看地形,及判断战事的过程。我通常离开敌方阵线,不过一百至二百米。我的部队总是安置在侧翼或后方的,因为他们行动非常迅速。他们对于迅速的秘密移动,都受过特殊训练,并长于袭击敌人的后方,而使他们阵线混乱。他们都是些精选的强壮健康的汉子。”

    罗炳辉任红22军军长后,闽西新组建了红12军,可军长人选一时成了大问题。10月下旬,红12军政治委员谭震林提议,由原红12军第36师师长、时任红22军第66师师长的张宗逊调任红12军军长。项英、中革军委同意这一提议。罗炳辉、谭政则认为,66师是红22军主力,“张宗逊同志政治上坚定,斗争历史长,任师长称职担当”,“为加强主力领导,宗逊同志不可即时调动”。10月30日,他们大胆地向朱德、周恩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是,由于新组建的红12军“无总的指挥机关”,“指挥上受到极度损失”,谭震林于10月31日再次致电中革军委,望速调张宗逊去任军长。在这种情况下,罗炳辉、谭政只好忍痛割爱,放张宗逊到红12军任职。

    11月中旬,红一方面军总部依照“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决定发起金溪、资溪战役。15日14时,中革军委对消灭资溪之敌作出部署,其中规定红22军“应具有包围资溪和高阜敌人左翼侧之目的”。当天,罗炳辉、谭政根据邵武利于筹款的情况,向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建议:“(一)邵武工农斗争大发展,群众自动起来组织游击队,每出四五十里捉土豪。尤其是邵城工人斗争情绪高涨,勇敢的起来要求资本家加工钱。(二)连日捉获邵武著名土豪,土豪家最低限度可筹款三万元。(三)我们能在此继续工作半月,邵武以北完全可以赤化,筹款和扩大本身方面有较大希望。(四)我们建议在不需要二十二军参加工作条件之下,仍留邵光两点继续工作半月,担任赤化邵武,与崇安苏区联系,并加紧消灭地主武装及大刀会。”

    但是,罗炳辉、谭政的建议未获同意。11月16日,罗炳辉立即结束邵武工作,率红22军分别由邵武、光泽地区出发北进。同时,为继续邵武工作,罗炳辉暂时留下了第192团。在邵武工作几天后,该团于20日向光泽发展。

    17日,红22军先头部队到达椒溪、马头峰附近,并以一部前出资溪、高阜通铅山路上,遮断国民党军归路,并监视其后续部队。其间,红l军团分别于17日占领资溪,19日占领金溪。

    随后,当红3军团和红3军主力在南城东北地区与国民党军第24师、第23师作战时,浒湾之国民党军第27师(5个团)分3路向金溪进攻。11月20日,该部先头进至琉璃冈、八角亭、大仙岭一线。罗炳辉当即率红22军,配合红l军团第4军和第3军一部给以迎头痛击,迫其退守抚州。

    此后,南城、南丰地区之国民党军转为防守,固守不出,红军一时在南城、黎川地区难寻战机。据此,12月13日,红一方面军以主力东进邵武,其中罗炳辉率红22军为左纵队,担负截断邵武、光泽敌人交通,以一部威胁和监视光泽之敌,主力沿河右岸进攻邵武的任务。红军到邵武城下后,即以小部兵力佯攻或侦察,以诱敌出城而歼灭,但守军10个团凭借坚固工事,坚守不出。红一方面军遂主动撤围,返至黎川地区待机。17日,罗炳辉率红22军返回胡坊附近。

    12月下旬,国民党军第5师第13旅前出至黄狮渡地区,兵力薄弱,位置突出。31日,方面军领导人决定抓住战机,歼灭该部,并部署红22军与红3军团、红31师为左翼队第1梯队,担任主攻任务。

    1933年1月1日,红一方面军开始北进。1月3日,红22军经资溪桥、桐埠到达大竺、茶元山、萧坊之间。4日6时,红22军由茶元山、大竺之线出发,向珀歼之敌猛击。歼灭该敌后,迅速以主力前出于黄狮渡东北,迂回敌左侧背,遮断敌退金溪道路。当天,寒风凛冽刺骨,红22军本已先到达攻击位置,因正面沉寂,仅以小部队接敌。至15时,红3军团第3师向敌发起攻击后,罗炳辉遂率红22军猛攻。16时,红7军主力在红22军左侧投入战斗。至17时许,红22军先夺取敌阵最高点,至18时后,完全攻陷敌左侧阵地,敌只能在黄狮渡东面的阜上作最后支撑。

    这时,天色已黑,并下着雨,路很滑,部队运动十分困难,各部只以小部队接近敌人,主力在原阵地集结,准备确实联络后到拂晓再发起进攻。当夜,黄狮渡守敌周士达旅残部冒险突围,由于红3军团部队疏忽警戒,电话线被敌破坏,敌突围成功,向万年桥方向溃退,幸好被红5军团在礼西赵附近截获,周士达被俘。此战,红军俘敌1500余人,缴枪1500余支及大量军用物资。5日,红31师击溃敌人一部,再占金溪。

    彭德怀、滕代远在战后评价道:“战斗显示最果敢的兵团要算五军三师、第七军、第二十二军。”

    1933年1月6日,罗炳辉奉命率部集中于金溪城、樟树铺之线,以备战姿态调动国民党军,以求得在运动中歼敌,同时努力征集资财。

    这时,在浒湾及其附近有国民党军孙连仲部1个师、吴奇伟和周至柔各两个师,共14个团,其企图是兵分两路,一路攻占金溪,一路攻占琅琚、左坊、黄狮渡。据此,红一方面军总部于1月7日下达了歼灭浒湾之国民党军的命令,具体部署是:以红l、红3军团和红22军、红31师为右翼队,以红5军团为左翼队,分别迎击东进和南进之敌。右翼队统归红l军团指挥,先行消灭孙连仲第27师和吴奇伟第90师,而后协同左翼队消灭周至柔第14师。左翼队以主力占领长源庙、翁家坊地区,扼制第14师,一部阻滞南城来敌,配合右翼队作战,而后在右翼队支援下,消灭第14师。

    1月8日9时许,红1、红3军团在荷树铺、枫山铺地区与国民党军第27师、第90师第268旅展开激战,红22军为预备队。战至12时许,红军将当面之国民党军击溃。13时许,国民党军为挽回不利战局,又以第90师第270旅增援,至长冈铺与溃退之敌会合,随即合力向红军反扑,战斗异常激烈。关键时刻,罗炳辉按照林彪、聂荣臻的部署,适时率红22军从右翼包围攻击前进,向国民党军之左侧背实施猛烈攻击。“约战两小时,敌遂不支,向浒湾退却”,红22军则沿路猛追。国民党溃军约二三团之众,在大仙岭、八角亭之线抵抗,极为恐慌,似有在黄昏撤退之势。红22军随即开始猛攻该部。敌顽强抵抗约1小时后经浒湾向抚州撤退。17时许,红22军占领浒湾,随即马不停蹄,连夜沿抚河东岸追击前进,在琉璃附近略有俘获,次日晨,红军追至抚河对岸千金坡机场。至此,浒湾战斗胜利结束。与此同时,向黄狮渡进攻之国民党军第14师,也遭到红l、红5军团的合击,连夜逃回南城。金资战役遂告结束。

    金资战役,历时2个月,罗炳辉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先后击溃国民党军6个师,其中歼敌1个多旅,“吓得由南城出犯,企图配合周至柔夹击我军的李云杰师和由南丰出犯,企图进窥我黎川的毛炳文师,赶紧缩了回去”,给北线之国民党军特别是号称“基干军”的第90师以很大打击,其官长竞公开惊呼:“我们九十师都被缴枪,真不得了!”不过,在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快要到来的情况下,红军集中主力寻战于敌重兵集团之间,企图“先发制人”,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而消耗和疲惫了自己,失去了反“围剿”准备的宝贵时间。

浏览:182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