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传》第四章:中央苏区的两脚骑兵(六)

阿都嘎 发表于2018-04-22 15:36:56

六、牵牛转山

    1931年6月6日,蒋介石震惊于两次“围剿”的失败,在第二次“围剿”惨败的阴云仍未散尽时,发表了《告全国将士书》,声称要“戒除内乱”“剿灭赤匪”,并信誓旦旦地称:“幸而完此夙愿,决当解甲归田”,否则就“舍命疆场”。21日,他由南京到南昌,亲任“围剿”军总司令,任命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聘请英、日、德等国军事顾问随军筹划。这次“围剿”,他一改前两次“围剿”只用杂牌部队的做法,不惜血本,调集陈诚、罗卓英、赵观涛、卫立煌、蒋鼎文等嫡系部队10万人,担任“围剿”主力军,配属几十架飞机,加上原在中央苏区周围的部队,总兵力达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经过以上筹备,蒋介石更加自信,声称:“如不获全胜,死也不回南京。”他还要求各路将领:“限三月之内‘肃清’江西共军,如不成功则成仁;如不获胜,自刎首级。”

    6月下旬,蒋介石把在南丰、宜黄以南地区活动的红3军第9师和红4军第12师误认为是红一方面军主力,下令进攻。7月1日,国民党“围剿”军进攻开始。

    这时,红一方面军的处境确实很困难。面对国民党军30万重兵,红一方面军主力只不过3万,众寡悬殊,装备也处于劣势。尤其是红一方面军领导人虽然预见到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肯定会发动第三次“围剿”,但没有预料到来得这样突然、这样快,仅隔1个月。红一方面军主力经过第二次反“围剿”的苦战,随后又转入紧张的群众工作,没有充分的休息和补充,而且又分散在闽西、闽赣边境。鉴于此,毛泽东、朱德决定“避敌主力,打其虚弱”,采取“磨盘战术”,向南实行千里大迂回,绕过国民党军进攻的锋芒,从中央苏区南部插入敌军背后。朱德通俗地说:“我们的方法,就是先躲开他(敌人),疲劳他,等他疲劳不堪了,再开始打。”

    7月10日前后,罗炳辉率第12军与红一方面军第3军团、第4军主力相继从闽西北、闽西、闽赣边地区出发,回师赣南。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行动,也是一次艰苦的进军。部队从福建西部地区,绕过整个苏区南部,到赣南的瑞金、兴国,全程500公里。部队分路出发,以急行军速度,沿着闽西、赣南的山岭小道疾进。盛夏7月,烈日当头,酷暑难耐,战士们背负着全部行装,没走几步,已是汗流浃背。脚下的石板路,被火热的太阳晒得冒着白烟,脚落上去钻心地疼;阳光的反射烤得人喘不过气来。再加上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早稻还没有收割,粮食十分缺少,有时只能喝点稀饭充饥。更为困难的是,病员逐渐增多,中暑的、发疟疾的、拉痢疾的,这个没好,那个又病倒了,收容队一天天在扩大……

    但是,红军将士们懂得,为了打胜仗,就一定得走路。“胜利在脚”“走路出胜利”的口号,响彻在行军队伍的上空。为了胜利,红12军指战员们在罗炳辉的率领下,克服着一切困难:衣服被汗水浸透了,把汗水拧掉;草鞋磨破了,用破布包起来,或者干脆打赤脚;饿了,把皮带扎紧点;病了,把病号们组织起来,提前出发,走在部队的前头,互相搀扶着前进。路边的山石上、树干上到处是宣传鼓动的标语、口号。山谷里、树林里,到处升腾起歌声和欢笑,疲劳和酷热就这样被忘得干干净净。

    7月28日,包括红12军在内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兴国西北的高兴圩地区,完成了千里回师集中的任务。在此期间,红军一部和地方武装、赤卫军、少先队,不断地阻击、袭扰向苏区进攻的国民党军,苏区人民群众则实行坚壁清野,使深入苏区的国民党军饥疲交困,锐气大减,有力地掩护了红一方面军主力的回师集中,为转入反攻作战创造了条件。

    7月底,国民党军已深入苏区70 - 130公里,进到固村、宁都、古龙冈、白石一线,但未找到红一方面军主力。蒋介石、何应钦得悉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兴国地区后,判断红军可能西渡赣江,遂集中9个师的兵力向兴国方向疾进,企图压迫红一方面军主力于赣江东岸而消灭之。

    此间,红一方面军主力在高兴圩地区进行了反攻作战的准备。7月31日,罗炳辉获悉国民党军主力正向兴国方向行动,其右侧后富田、陂头、新安一带仅有3个团防守,由富田往东的后方联络线上,兵力也较薄弱。他立即向方面军总部报告这一情况。与此同时,中共纯化区委也报告了相关情况。据此,红一方面军主力当晚即开始向富田开进。可是,先头部队在前进中很快发现第2路进击军已进到富田。先机已失,前进不利,红一方面军主力遂于8月4日折返高兴圩地区,另寻战机。

    这时,各路国民党军纷纷逼近,而正向良村、莲塘前进之第3路进击军2个师的战斗力较弱,易于歼击。据此,方面军总部决定:集中红一方面军主力向东突进,实行中间突破,求歼该敌,尔后进击龙冈、黄陂,调动敌人于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8月5日晚,罗炳辉率红12军随红一方面军主力,利用夜暗,从兴国、崇贤两地国民党军之间20公里的空隙中,翻越崇山峻岭,向东疾进。罗炳辉边走边对部队进行政治动员,反复说明行动的目的和意义,要求指战员克服困难,保持高度的纪律性,保证完成行军任务,并随时做好投入战斗的一切准备。

    途中,要经过一座大山,山的两侧都是国民党军。总部命令:出发前把白马、白公文箱涂上锅灰,马夫必须用马口又塞紧马的嘴,使马不能叫,人不能咳嗽,刺刀要塞紧,不能点火抽烟。每连连长、指导员亲自检查,要负完全责任。做好准备后,部队出发了。上山时,因路窄仍然走不快,部队有些混乱。毛泽东对罗炳辉说:“炳辉,兴国有一种水车,车公一动,片片车叶跟着动。我们可仿照这种方法,把绷带扎在每个人的左手,你来当车公,带着部队走,这样就走得快了。”的确,采用这种办法,部队前进的速度快多了。

    天突然下起雨来,而且越下越大,天越来越黑,部队走到半山腰停下来了。罗炳辉取下严跃阶身上背的手电,跟着毛泽东去前面观察情况。原来,带头的战士因天黑找不到前进的路了,罗炳辉就陪着毛泽东继续找路,终于使部队顺利地走到了山顶。可下山的路是很窄的,并且只看到一条。罗炳辉于是又陪着毛泽东不辞辛苦地找到了另一条下山的路。这样,部队分成两路下山,速度快了一倍。

    8月6日午前,方面军主力进到莲塘、官田地区隐蔽待机。国民党军对红军的这一行动没有察觉,其第1、第2路进击军在红35军、红12军第35师的牵引下,正向西扑向赣江边;而第3路进击军则由良村分两路向莲塘、城冈前进。6日午后,第3路进击军第47师先头第2旅进到莲塘附近。7日拂晓,红一方面军对驻守莲塘之敌发起猛攻,罗炳辉、谭震林率红12军(欠第35师)为预备队。激战至上午9时,将第47师第2旅及由良村西出侦察的1个多营的敌兵,悉数歼灭,毙其旅长谭子钧。第三次反“围剿”初战告捷。

罗炳辉随即奉命率红12军转向良村。途中,爬上一座大山,这山位于良村东面,离良村七八公里,红4军在南面(即正面),红3军在西面。中午12点左右,毛泽东带着1个警卫班来到红12军军部,他手拿一根棍子,胸前挂着一个望远镜。毛泽东对罗炳辉说:“炳辉,莲塘的敌人已被3军团消灭,良村的敌人,你们一个也不能叫他们跑掉。”说完,毛泽东把棍子递给警卫员陈昌奉,用望远镜观察着良村的敌情,罗炳辉也端支望远镜观察。过了一会儿,两人都蹲在地上看着地图。看完地图后,罗炳辉转头问严跃阶:“小严,有水吧?”严跃阶马上给毛泽东和罗炳辉递过开水。罗炳辉递烟给毛泽东,他刚抽一口便对罗炳辉说:“罗军长,你也可以走了。”随后,罗炳辉带部队出发了。

    不久,红军与由良村出援的第54师第160旅遭遇,歼其1个团,该旅余部逃向良村。红军衔尾猛追,直逼良村。刚由城冈撤回良村的第54师师部和2个旅的大部,喘息未定,就被红军包围。13时许,红军攻人良村,歼敌大部,残敌逃向龙冈。

    傍晚,罗炳辉、黄公略、聂荣臻、左权等人来到良村东面,与毛泽东一起分析敌情。大家看完地图后,毛泽东定下了以一部佯攻龙冈,方面军主力东进,围歼刚从君埠、南陵等地缩回黄陂的第3军团之毛炳文第8师的作战部署。然后,毛泽东对罗炳辉说:“我看今天晚上12军起码要走50里地。”时间紧迫,罗炳辉马上赶回军部。①返回军部后,罗炳辉对林野参谋长说:“电话拆了没有?”

    “拆了。”林参谋长答道。

    “马上派通讯员到各师去,请各师师长、师政委、师参谋长、师政治部主任统统都到军部来。立即告诉部队抓住时机休息两个钟头。”

    停了一会儿,罗炳辉又对林野参谋长说:“大行礼(指伙食担子)是否都赶上来了?”

    “我也不太清楚。”

    “若大行李来了,抓紧时间做饭吃。如果没来,由各连队的连长负责派一部分战士到老百姓家里去借工具弄饭吃。”罗炳辉仔细地安排着。

    接着,他又问:“打扫战场的部队回来了没有?”林参谋长说:“统统回来了。”

    “好,你应该抓紧时间休息了。”罗炳辉放心地说。

    看着罗炳辉因忙碌而显现的倦容,林参谋长嘱咐道:“你也应该休息了。”

    罗炳辉转身对严跃阶说:“小严,如果伙夫来了,你就去弄点吃的;如果没有来,就到老百姓家里去搞点吃的东西。”

    由于伙夫还没有赶上来,严跃阶到老百姓家里买了点菜,但不多。开饭时,罗炳辉见菜量不多,并发现严跃阶没有吃,就硬把已给自己盛好的饭菜分了一部分给他。②

    饭后一小时,罗炳辉对林参谋长说:“现在离出发时间还有多久?”“半个小时。”

    罗炳辉命令道:“叫传令兵告诉各师做好准备,行军秩序是36、35、34师。”天正下着雨,部队出发了。

    有的战士说:“真糟,出发又赶上下雨。”

    “下雨不怕,只要有仗打。”有的战士搭着腔。

    罗炳辉与第36师在一起,一夜行军近40公里。天亮后,走到宁都、兴国交界的一个村子里。有的战士坐下就睡着了。

部队行军,困难的是解决吃饭问题。军部通过当地的老贫农主席在山里找到了公粮库,弄到三四十担米。

    罗炳辉问老贫农主席:“老大爷,要多少钱?”

    “不要钱,因这是公粮,开个条子就行。”老贫农主席回答。

    罗炳辉听了嘱咐说:“你们如果还有粮食,必须隐藏在更好的地方,绝对不要让白狗子找着了。如没有人运,我们可以帮助。”

    “不用,我们还有老人、妇女。”老贫农主席爽快地回答。

    就这样,军部吃了一顿好饭,而且军部40余人每人背了3斤米,剩下的发给了各师。

    8月11日拂晓前,罗炳辉率部在黄陂与小布之间的山上停下来。他和林野等人一同到山顶观察敌情。一会儿,从黄陂方向传来了枪声。马上要发起进攻了,罗炳辉一一问过各师的重机枪连均到达预定地点后,对林野说:“告诉司号长,把各师号兵以师为单位集中起来。”

    天亮时,国民党军在吹号,但红军隐蔽得毫无动静。罗炳辉、林野下到半山腰,打开地图,观察着敌情。看了一会儿后,罗炳辉问林野:“不知道电话线是否全架起来了?”恰巧,通讯科曾科长走到跟前答话:“电话都通了。”罗炳辉、林野立即起身赶往设在高山上的指挥所。

    中午时分,大雨倾盆。罗炳辉专心盯着怀表,司号长刘海平把号嘴对准嘴巴。12时,罗炳辉下达了攻击命令。司号长立即吹起冲锋号。迫击炮、钢枪、轻重机枪同时响了。红12军主力协同红4军,冒着大雨从黄陂南侧实施主攻,一举突入村内。激战至13时许,歼灭国民党军第8师2个团。与此同时,迂回到黄陂东侧的红3军团、红7军也发起攻击。15时,毛炳文率残部分向洛口、宁都突围,红军乘胜追击10余公里,又歼其2个团。

    随后,罗炳辉、谭震林率部随大部队转到君埠以东之君岭脑山区,利用战斗间隙抓紧休整。

    莲塘、良村、黄陂战斗的胜利,使红军从被动中夺得了主动。国民党军连战皆败,蒋介石、何应钦已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得知红军主力已由兴国西北地区东进,可能北出抚州,便于8月12 - 15日集中了8个师,约10多万之众,以密集大包围的态势,向君埠以东的红军集结地迫近。

    第三次反“围剿”以来,红一方面军指战员出入敌军重围,全无休息,疲困已极,疾病甚多,极其艰苦。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朱德决定红军主力立即返回兴国县境,以摆脱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并求得休整时间。同时,针对蒋介石、何应钦最怕红军北出抚州、南昌的顾虑,决定以红12军主力向乐安方向佯动,将敌军主力向东北方向牵引。毛泽东亲自向罗炳辉仔细交代任务,要红12军一路上扬旗鸣号,大张声势,诱使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由此突围,吸引敌人出击,以调动和分散敌人。为加强与罗炳辉部的联络,总部把红3军的电台调给红12军使用。8月12日,电台干部曹丹辉连夜率电台赶到红12军军部。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十二军要北向宜黄、乐安方向前进,任务是要把向黄陂一带集中的敌人大批主力,向东北方向牵去,以便于我军主力潜回兴国一带隐蔽休整,伺机更有力地打击敌人。这一任务甚为艰巨,既要施展游击战的拿手本领,又要大张旗鼓地震惊敌人,引起敌人对我的重视。我们的兵力是:军部、政治部、教导队,以及三十四师的一OO、-O-、一O二团,三十六师的-O七团,共约两千余人,都是精锐的老红军。”

    罗炳辉、谭震林意识到,这是一项出敌不意又制敌于死命的重大任务,其重要性可称之为“战略使命”,是要“牵住敌人牛鼻子”。可这个牛鼻子怎么牵?罗炳辉同谭震林仔细琢磨起来。谭震林提出:“我看让部队一个营跟着一个营地走,队伍拉得越长越好。敌人只知道我们这支队伍很长,他没办法判断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而且,敌人飞机来轰炸,因人与人之间的间隔大,也可以减少伤亡,炸不垮我们。飞机来了,部队就停下;飞机去了,部队继续走。我们往北走,敌人以为我们去打南昌,一定会追来。到了晚上,我们往山里一钻,他们就找不到我们,就是敌人的主力部队追来,也找不到目标。”罗炳辉听了,觉得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样可以利用自己轻装灵便的长处和敌军装备笨重不灵活的弱点,既把敌人吸引住,又不会被敌人追上。两人一拍即合,立即展开了“牵牛鼻子”的部署。

    8月16日黄昏,红一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趁天黑从两路敌军的一个10公里间隙的大山中穿越而过,返抵兴国东北的白石、枫边地区休整待机。罗炳辉、谭震林则率领红12军主力,从君埠附近的麻斜、古教等地向北进发。沿途,部队按照罗炳辉、谭震林的要求,扬旗鸣号,虚张声势,并分成几路纵队,点起火把,大张旗鼓地从国民党军的间隙中穿插过去。正在向东开进的国民党军误以为这就是红军主力,果然追了上来。为了进一步迷惑和牵住敌人,红12军拉长队伍,保持与敌人若即若离的态势,并且故意在白天行军,吸引敌机飞来侦察、轰炸。全军上下还一致行动起来,为国民党军设下了更多的“圈套”:在部队行经的道路上,每逢岔路口,都用白灰画上箭头,写上“3军团由此前进”“4军由此向北”,等等;一到宿营地,更是忙个不停,只要会写字的,都拿起粉笔号房子,见门就写“某团某连驻此”。在显眼的地方,还有这样的留言:“某某同志,速到前面找我,有要事!”落款是:“某师某某”。名字是随意编的,番号只要红军有的,随便写。

    国民党的飞机跟上来时,在红12军行军纵队上空嗡嗡乱转,左歪右斜地向下侦察。它这一来,没给部队增加威胁,反而带来了喜悦!战士们不住地喊:“好啊!我们正愁蒋介石这个蠢猪不知道呢,他倒派来了一个义务情报员!”为了更有效地诱惑、麻痹敌人,罗炳辉命令部队:“拉开距离,旗子打开!”于是,部队的距离拉得更长了,1个连拉成了1个营的架子;有红旗的展开红旗,无红旗的拿出了各种花色包袱皮,高高地摇晃着。走到尘土多的地方,战士们故意像孩子那样跳跃着前进,弄得尘土飞扬。从空中和远处一看,红旗招展,烟尘滚滚,人喊马嘶,气魄浩大,仿佛真有几万大军在行进!国民党飞机转了一阵之后,得意地飞走了。战士们向着飞机飞走的方向唾了一口,讥讽地说:“还美哩!送假情报去吧!”此外,红军还利用无线电台以各种代号联络,发假电报说要攻抚州、南昌,造成直取抚州、南昌的声势。

    在红12军的佯动迷惑下,蒋介石、何应钦误认为红12军为红一方面军主力,并判断红军将要进攻宜黄,夺取抚州了,遂急调第10师防守抚州,又急令第1、第2路军追击红军。一时间,“围剿”苏区中心区域的国民党军阵脚大乱。

    这时,负责情报工作的杨至诚报告说,“敌军已经黄压压地跟上来了”…总部也来了指示说:“尾追我主力的敌军已全部被12军牵着鼻子拖了出来,主力已安全到达预定地区开始整训,看来,蒋介石已经认定:红军主力‘北窜’了,正拼命地向我12军追赶过来。”罗炳辉、谭震林听后笑笑说:“好啊!蒋介石上钩了,那就牵着他的鼻子多逛几圈吧!”

    经过进一步研究,罗炳辉、谭震林认为,不仅要“牵”敌,还要“拖”敌,把敌人拖累,为主力部队创造更有利的歼敌战机,于是决定引敌进山,哪座山高就翻哪座山,哪里道路险峻难行就从哪里走。时值8月酷夏,暑气凌人,江西到处是绵亘起伏的山岭、荆棘棱石遍地的山路,这对于行装笨重、补给困难,又缺乏山地行军素养的大队国民党军来说,简直是难耐的酷刑。既追不上红军,又不敢不追,弄得疲惫不堪。但对于擅长山地行军又苦惯了的红军战士来说,却算不了什么。手脚被刺破了,英雄的红军战士一声不响;酷暑行军,战士们个个汗流浃背,大家擦擦汗水,继续大步前进。全军上下,谁心里都清楚,他们多些辛苦,将换得一二十万敌军的精疲力竭、狼狈不堪,一步步走向被红军歼灭的绝路。还有什么比这买卖更合算的呢?在他们看来,这不是行军,简直是牵着猴子玩耍,惬意得很!

    途中,为进一步造成声势,罗炳辉、谭震林在派出一支部队迅速向乐安城前进后,即折回南团附近。当急于邀功的何应钦向蒋介石报称“共军主力已被我围困在南团山,指日可破”时,罗炳辉、谭震林已连夜将部队带进了一个大山里。国民党军又跟着穷追。当晚,罗炳辉派出小分队甩手榴弹,在铁桶内燃放鞭炮模拟机关枪声,还让司号员在各处山头上不断吹号,把敌人袭扰得在山里穷奔乱转。

    当红12军转到离东韶五六公里路时,发现一部敌人已到东韶,罗炳辉随即率领部队在东韶以北5公里的森林地区埋伏起来。当夜,他派一部兵力奔袭东韶,进行佯攻。国民党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到达,怕被消灭,当夜即仓皇溃逃。红12军当即尾追截击敌人后尾梯队一部,从容地收复了黄陂、小布苏区。

    整个佯动过程看似主动,却时刻面临着危险。罗炳辉所部既要故意虚张声势,吸引敌军,与敌若即若离;也要在迫敌而居时隐蔽得没有一点声响,因为只有那一点的部队,如被探明真实情况,后果不堪设想。据他回忆:“四师的国民党军跟着我,包括陈诚和卫立煌的部队。我于是包围并占领了一个名叫六安的村庄,他们则到达在附近的南团地方。我就被四师兵围着,包围圈周围只有十里路,但是因为山岭和森林的缘故,他们不能够确切地知道我的军队究竟在什么地点,因为我们是一点也不作声的。自然,我是处于完全被歼灭的最大危机中,因为我执行这个战略运动时,只带了二千个弟兄,其余那些人都和主力红军在一起。他们是国民党军队中第一流的几师兵,每师各有九团,约一万五千人,因此他们的实力是在四万人以上。”

    至8月底,红12军把敌人主力前后拖了近半个月,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掩护红军主力西移和休整的任务,而且巧妙地摆脱了追敌,开抵宁都地区的固厚、固村休整。此时,红一方面军主力在红12军的掩护下,已在兴国地区舒舒服服地休整了半月,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做好了寻机歼敌的各项准备。

    而此时的国民党军,经过东奔西突,已被折腾得人困马乏、士气沮丧、军无斗志,甚至发出了“剿匪是无期徒刑”“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国军处处黑暗,红军处处明亮”的哀叹。而且,国民党军的内部矛盾正进一步激化。粤桂联军眼见蒋军主力深陷中央苏区,便趁机进占湖南郴县,并继续向耒阳、衡阳进兵,对蒋介石造成了很大威胁。面对后院起火,蒋介石万般无奈,只得下令结束“围剿”,实行总退却。

    9月7 -15日,红一方面军主力连续在兴国的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一带盯住退却中的国民党军,狠狠追打,各路国民党军不敢与红军对抗,纷纷撤退。至此,由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又以失败而告终。经过两个半月的连续作战,红军粉碎了10倍于己的优势国民党军的进攻,歼敌17个团3万余人,其中俘敌1.8万余人,缴获长短枪1.5万余支、机关枪175挺、迫击炮55门、各种子弹250余万发、电台6部、骡马约500匹。

    反“围剿”中,罗炳辉率部巧妙地伪装主力,穿插敌营,对粉碎第三次“围剿”,起了杠杆作用,受到军委的嘉奖。9月15日9时许,罗炳辉于秋溪收到总部电报,除通报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等战斗的胜利外,命令红12军到瑞金壬田市集结待命,要求罗炳辉次日下午4时到水头漳(属兴国县)集合,庆祝粉碎第三次“围剿”的伟大胜利,并追悼在作战中牺牲的黄公略军长。黄公略是罗炳辉在红6军时的老军长,对于他的牺牲,罗炳辉深感悲恸。

    9月16日,罗炳辉赶到水头漳,参加了庆祝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大会。会上,毛泽东总政委对朱德总司令说:“我们根据地有第一、三军团,还要再成立几个军团,壮大工农武装,来一个五指成拳。”随后,他又指着罗炳辉说:“由老罗担任一个军团长,怎么样?”朱德点点头:“我完全同意。老罗带个军团没有问题。他对你的十六字诀学得不错,运动战打得漂亮!”

    罗炳辉参加红军后,革命意志很坚决,作风正派,坦白忠诚,干脆直爽,生活朴素,一年四季打绑腿,穿草鞋。他的战友们认为:罗炳辉平易近人,对干部战士都很关心,但训练上又十分严格,经常以身作则,战士不会的,他亲自作示范,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一丝不苟。他虽然很胖,很魁梧,但动作敏捷,战士们很是佩服。在作战方面,罗炳辉指挥灵活,善于打游击。他打起仗来身先士卒,非常勇敢,有勇有谋,指挥非常沉着,经验丰富,决心大,一遇敌情,善于分析,能准确估计敌情,果断作出决定。他对部队情况很了解,下了决心,不轻易改变,不把敌人消灭,决不甘心。由于仗打得好,罗炳辉的名字威震敌胆,响遍苏区。国民党称他为“游击将军”;苏区军民都十分爱戴和尊敬他,把他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并称为“朱毛彭黄罗”。

浏览:111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