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歼掖城守敌 厉行救伤职责
掖县城位于烟(台)潍(县)公路中段,莱州湾东岸,是北路东犯之敌的主要补给转运点。守敌为第八师独立旅第五团(欠一营)、第四十二旅辎重营、第十九供应站,以及还乡团等土杂部队共3000余人。该敌侵占掖县城后,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赶修了较为坚固的工事,以护城河和城墙为第一防御阵地,县政府、钟鼓楼及其周围的子母堡群为核心阵地。
攻打掖县城的战斗,终究到来了。在纵队召开的战前作战会议上,周志坚司令员强调说:“这次对掖县城的攻坚战,是我纵队转入敌后配合兵团主力作战的第一步行动,也是我纵队成立以来首次进行的城市攻坚战斗,这一仗打得好,不仅会沉重地打击敌人嚣张气焰,而且部队也可以积累城镇攻坚作战经验。所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纵队首长命令:由我师担任主攻,三十八师配合。我师又以我团和一0九团担任主攻,在师炮兵火力支援下,以城东门及其以北突破敌外围阵地,尔后直插县政府、敌团部。同时,我团以一个连攻占北门高地。第一一一团从北关至西关担任助攻,突破后直插西大街,配合师主力围歼县政府之敌。并以一部兵力配置在亭子,准备阻击来援之敌。
10月3日15时,部队按照预定部署,我团依托村落陷落隐蔽地实施接敌运动,于24时前全部占领进攻出发位置。4日凌晨1时,攻城战斗发起了,在炮火准备开始后,攻击部队英勇无畏地冲向敌阵。巨大的炮声和冲杀声将沉睡的守军从梦中惊醒,张皇失措地仓促应战,但为时已晚。其城防被一下子撕开了三个突破口。突击部队趁敌混乱之际,迅速投入纵深战斗。我团先头连营突入城内后,向敌城内固守点——钟鼓楼逼近,由于我第一梯队突击分队,突破城垣时,未扫清突破口两侧的残敌,第二梯队突击队,就在副团长——“战斗英雄、模范指挥员”王连印,和副政委张志勇指挥下,在突破城垣后,遂即围歼了东北隅守敌。继后对固守钟鼓楼和县政府之敌展开攻击。4日9时30分,一、二营集中从县府东南角突击进入院内,三连一排排长郑益言舍身炸碉堡。战后三连一排被师授予“郑益言排”,郑益言本人也被授予“模范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六连二排在登城突破时,以熟练的战术动作,迅速登城且无一人伤亡,同时活捉了敌营长,和缴获重机枪4挺,荣立“集体二等功”,和被授予“光辉战例”锦旗1面。代理团长王连印,在进入突破口的一刹那,被敌复活的火力击中,致身负重伤,经火线救护后,特务连长王发奎即派人用担架向团、师救护所层层后送,途中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副政委张志勇也身中两弹,子弹尚存臂内,但他犟认是“轻伤”,不肯下火线,坚强地继续指挥战斗。一连卫生员孙发友,在抢救受伤战友时,不幸被六0炮弹炸伤踝部,形成“开放性骨折”,被迫搬离战场,经营、团两级救护所处理后,再层层后送到达师救护所和野战医院。战斗过程中,有些轻伤员经我们包扎处理后,立即重返前线继续参战,他们的行动实在感人!牺牲的战友统由抚恤组妥善安葬。这些英雄们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让人肃穆起敬!
激战至4日18时全歼守敌,掖县城重新回到人民手中。此役共歼敌3000千余人。生俘敌第五团上校团长刘其凡、副团长杨子明,第十九供应站上校站长李心侧(系第八军军长李弥之侄)以下官兵2267人,伪县长以下土顽500余人。缴获了大宗武器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这是我纵队和我师成立以来首次的攻城战。
我纵队夺占掖县城后,先后得到东线兵团首长、华东局和中共中央的褒奖。10月8日午夜,毛泽东又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亲笔起草了致华东局转许世友、谭震林及东线兵团各纵的电报:“庆祝你们收复掖县城及歼灭敌人数部的重大胜利,自从你们转入反攻后,我军业已无例外地全面转入反攻,敌人已没有任何一处再能进攻。”
贺电对包括我团在内的全体指战员,是极大地肯定和鞭策。我们深知在漫长的征途上,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在等待我们。
回顾我们战时卫勤保障的历史。每临战斗团卫生队都改组为“团救护所”。救护所内分编“战伤分类、手术换药、护理搬运、药材保障、抚恤” 五组和后勤保障等,各负其责合力抢救伤员,另有担架连由救护所调配使用。
掖县攻城战时,尚可记起团救护所各组部分成员是:卫生员王元通在战伤分类组;卫生长申世宽、卫生班长杨福来在手术换药组;司药张念悌在药材保障组;卫生员刘洪义和我本人在护理搬运组。我们组的具体任务是:观察伤情(特别注意伤员的血压、脉搏、神志、体温等生命体征),护理伤员(喂水、喂鸡汤(社会上一般认为,鸡汤是一种“发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给伤员喂鸡汤,是利用其所含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以帮助患者伤口的尽早愈合)、保暖、止痛、抗休克),清除伤员血迹污渍、以及处理大小便等生活照顾。凡经我组综合处理过,且已较为稳定的伤员,才用担架转送“师救护所”(即平时的 “师医疗队”),以便获得更好地野战外科救治。在攻打掖县城整个战斗中,仅此一夜团救护所就地接收处置伤员达500多人,可想而知我们工作量之大了。救护所的工作人员,为了救护受伤的指战员,是在废寝忘食地、超负荷地忘我工作着!
那时,我们的卫生队长王德高,是一位年龄才二十三四岁,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组织有方的好领导。在接受掖县战役之时,他精心周密地制定抢救计划,重视火线救护工作,合理地分工调配人员。攻城前,我原在轮训队任卫生员,后来因攻城战斗需要,又调到卫生队,得以参加打城的伤员救护,总算尽了一点义务。
此次战前将卫生队的一部分卫生骨干,调派营、连一线充实力量,如将李广绿医务员(现时“军医”在当时称“医务员”)调派三营,鞠坤圃医助调派一营,孙发友卫生员调派一连。此类主动充实主攻分队力量的做法,就是他清晰思路的体现。这些同志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在各自岗位上的分工任务。他们中有的立了功有的受了奖。王德高队长组织团队平战时卫勤保障,及其领导思想和能力,是值得我们永远回忆和学习的。兖州战役师给他记了“二等功”,又获得“救护模范”光荣称号。战斗一结束,调他入学深造,毕业后于五十年代曾在“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卫生部政治部干部处”任处长,后又任过南京军区“军医学校”校长。可惜他在七十年代因病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这里着重交待一下:原在团部做炊事员工作的我父亲,在他59岁时,因体弱多病,双下肢浮肿,行军和工作困难,不适应战时的艰苦生活,送后方医院住院治病后未能联系,直到解放战争结束,时间已过三年,才知父亲已于1948年复员回家。我因频繁行军打仗,加上当时通信联络困难,也没时间看望和服侍亲爱的父亲,内心甚感愧疚!好在有国才有家,父亲自会理解包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