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将军罗炳辉(文/伯图)

阿都嘎 发表于2018-04-24 19:15:52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建军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败了强敌,解放了全中国,演绎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纵横驰骋、运筹帷幄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军事家应运而生,成为这部史诗的导演和主角。曾任新四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的罗炳辉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位列十一位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之中,曾与大名鼎鼎的彭德怀、林彪齐名,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风格又与他们截然不同。毛泽东经常把诱敌、牵敌和佯攻的重任交给他,他的兵团也被称为“战略支队”。他的音容笑貌、人格魅力、天赋奇才和磊落精神,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就是以他的经历为蓝本拍摄的。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性奇貌伟惊为天人

  1897年12月22日,云南彝良县偏坡寨的一个罗姓贫苦农民家庭迎来了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这是罗家的第一个孩子,而且是个胖胖大大、哭声震耳的儿子,佃户罗守清高兴得喜上眉梢。祖籍湖南邵阳辗转迁徙到此地的罗守清生性谨小慎微,恪守逆来顺受的处事之道,最大的心愿就是衣食无忧,全家太平。儿子的诞生使他看到了希望。罗炳辉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尽管家贫吃不饱饭,他却长得高高壮壮,到了13岁,就已经长得人高马大,面阔眉粗,像个成年的小伙子了。可是他的性格却无论如何也不像父亲,小小年纪就性情火爆,宁可流血断头也不愿含屈受辱。罗守清十分担心他会给家里带来灾难。怕什么来什么。罗炳辉11岁那年,一次因为往门外倒水差点溅到一个恶霸身上,给父亲惹来了灾祸。恶霸没抓着逃走的罗炳辉,把罗守清暴打一顿后扬长而去。晚上才回家的罗炳辉看着父亲红肿的脸,答应再也不惹事了。人不惹事事惹人。第二年,偏坡寨一个豪绅见罗守清软弱可欺,捏造罪名进行敲诈。罗守清四处托人说情,好不容易把豪绅请到家里,准备花上一笔钱息事宁人。可豪绅虽拿了钱,态度依然强横,抓住捏造的罪名不依不饶。罗守清钱没少花,可事情仍然没摆平。罗炳辉实在看不下去了,对父亲说:  “拿钱塞狗洞,不如去打官司!”“你骂谁是狗?”豪绅跳起来,提起板凳就打。罗炳辉一个箭步跑出屋子。豪绅边追边骂:  “老子在这个地方比啥人都要高跳三尺!”罗炳辉连跑带叫:“老子长大以后,要削平你三尺之躯!”再次闯祸的罗炳辉没有回家,他赶到县城,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下,把豪绅告上法庭。县官一看状纸就明白这是一桩明目张胆的敲诈案。但原告是个衣不遮体的穷娃子,被告却是有钱有势的乡绅。县官不敢秉公断案,胡乱应付了两句,就退堂了。13岁的娃娃敢跟豪绅斗法,对簿公堂,这在当时当地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人们议论纷纷。有钱人说:  “这个娃娃吃了雷公胆,非弄死他不可!”穷苦百姓赞许地说:  “这个娃娃不好惹,是个做大事的样!”罗炳辉的母亲含着泪水鼓励他:  “孩子,你快快长大,替爹娘出一口气,我们就是死了也能合上眼睛。”罗守清则是既惊异又恐惧:  “这个败家子的倔脾气怕是一生都改不了了,不能留在家里,得把他分出去单过。”怎么分?他已打算好了,他要给儿子办婚事。娶亲时罗炳辉才13岁,身材魁梧、虎背熊腰的外貌遮掩不了童心未泯、少不更事的稚气,拜天地、入洞房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他根本就不知道。新婚之夜,他从洞房跑了出去,家人找了一夜,第二天才发现他睡在柴房里。母亲的哀求和新娘的眼泪把他拉回了家。没多久,父亲就找来亲友作证,强行让他自立门户。

    赶走了惹祸的儿子,罗守清并没有因此改善自己的家境,反而更加穷苦,备受屈辱。分家另过的罗炳辉一如既往疾恶如仇地与恶势力抗争,却也摆脱不了贫穷和欺凌。父子两代被一只无形的黑手一步一步推向赤贫的深渊。光阴荏苒,一晃过了5年,18岁的罗炳辉已经长成了一个彪形大汉。美国著名记者海伦?斯诺(斯诺夫人)在《西行访问记》中用惊异的笔触描述罗炳辉:  “他是我所见到的最魁梧的中国人,高个子,巨人般的腰围,浑身筋骨是铁打的。”“开朗的满月型脸使我想起了‘弥勒佛’。”18岁的罗炳辉再也无法忍受屈辱的生活了。他能想到的唯一可以让他挺直腰板、惩处邪恶的道路就是当兵。1915年初冬的一个早晨,天赋异常的罗炳辉吻了吻两岁的儿子,与妻子挥手告别,甩开两条长腿,开始了他“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历程。刚直不阿武艺绝伦

  从彝良到昆明,沿途均是崇山峻岭。罗炳辉15天走了1200余里,到达昆明时,他已衣衫褴褛,满面尘灰,形同乞丐。在昆明,他辛苦打工,给伙夫打下手,给马夫当帮手,费尽周折,终于经滇军炮兵大队长保举,成为滇军的一名士兵。进了军营的罗炳辉以超出常人百倍的专注和热情,投身军事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不到3年的时间,罗炳辉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其中最绝的是枪法、刀法和脚功,他不仅打靶弹无虚发,而且能驾驭着烈马飞奔在崎岖的山路上打空中的飞鸟,一枪一个,绝不失手。他身大力沉,刀法不求花俏,只求实用,看起来都是普通的招式,但快如闪电,重逾干钧,连武术教头在他手下也走不上几个回合。他魁梧而不笨重,脚步矫健,耐力持久,可以不吃不喝疾步行走三天三夜。由于他成绩优异,操行良好,一年之中连升4级,由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进至上等兵,第二年又晋级尉官。罗炳辉参军并加官晋级的消息,并没有给他远在彝良的家带来福音。母亲被逼死,妻子被逼改嫁,弟弟远走他乡,父亲被豪绅勾结县衙投入大牢,判了死罪,全部家产被洗劫一空。罗家家破人亡。

    罗炳辉的赫赫战功也没有给他带来飞黄腾达的好运。从护法到北伐,他勇冠三军,屡建奇功,多次扭转战局,反败为胜。1922年6月,他从讨伐陈炯明的粤北前沿冒着枪林弹雨冲出重围,一天一夜不间歇跋涉190多里,及时阻止了正往陈炯明布好的口袋里钻的滇军,挽救了滇军全军覆没的命运。滇军总司令朱培德流着泪感慨:“是炳辉救了滇军。”

    1926年10月,北伐军与孙传芳所率五省联军,在南昌展开激战,一江之隔的牛行车站是双方争夺的要地。孙传芳所部疯狂反扑,北伐军眼看顶不住了。营长罗炳辉一声怒吼,带领部下杀入敌阵。他左冲右杀,如入无人之境。部下和后续部队被他战神般的气势鼓舞,全歼守敌,并一鼓作气攻克南昌。当别人都官升一级的时候,唯独没有罗炳辉的份儿,反而在1928年被首批遣散。因为他不爱财不好色,爱兵如子,疾恶如仇,与身边惯喝兵血的同僚格格不入,与共产党很像一路人。

    家庭惨变,官场黑暗,像一盆冷水,彻底浇灭了罗炳辉靠当兵复仇的念头。可穷人的出路在哪儿呢?1927年3月,罗炳辉在南昌见过朱德,听他讲过“工农革命”的课。想起这些,罗炳辉似乎看到了一线光明。

    1929年4月,罗炳辉经朋友介绍到吉安县任靖卫大队长。中共中央派滇籍党员赵醒吾到吉安对他做教育争取工作。他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有希望的党,才能帮助广大的穷苦百姓脱离苦海。罗炳辉正式开始利用特殊身份暗中帮助共产党人。1929年7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秋,遵照党的指示,罗炳辉率部起义,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团长。之后,他转战湘赣,指挥战斗数百次,对赣西红色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立了大功。1930年,他被中央军委任命为红十二军代理军长、军长,后又被任命为红九军团团长。

  神行太保撒豆成兵

  成了红军指挥员的罗炳辉终于走进了一片恣意挥洒才能的天地,攻打南昌是他小试牛刀的第一个得意之作。

    1930年7月,执行极“左”路线的中央下令打南昌。毛泽东派打过南昌的罗炳辉带领小股部队到牛行车站去“佯攻”一下,一来不违背中央命令,二来也可以震慑一下敌人。本来,佯攻就是一种武装“示威”,虚晃一枪就可以了。可是罗炳辉却把戏做得跟真的一样,他命令部队分成几路,潜至牛行车站,然后分梯次发起突然攻击,牛行车站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牛行车站侧后纵深方向军号声此起彼应,表明红军后续部队正源源不断赶来接应。车站驻军仓促应战,并急忙向南昌驻军司令鲁涤平报告:  “红军主力攻击,形势危急,请求立即派兵增援。”鲁涤平信以为真,立即派兵增援,同时下令迅速关闭所有城门,以防红军攻城。任务完成后,罗炳辉带部队迅速脱离现场。毛泽东见到罗炳辉,高兴得一拳擂在他胸口上:  “好你个罗胖子,看不出你还是个会演戏的角。”知人善任的毛泽东认定,这是个难得的游击天才。

    毛泽东没有看走眼,在接下来的三次反“围剿”和后来的长征中,会演戏的罗炳辉成了绝对的“名角”。第一次反“围剿”,罗炳辉“丢盔弃甲”,命令部队先丢行装,再丢武器,最后丢文件,用10多天的时间把张辉瓒引入红军伏击圈,红军主力一举消灭张辉瓒部9000余人,生俘张辉瓒。毛泽东盛赞罗炳辉是“牵牛鼻子的能手”。第二次反“围剿”,一次,我军主力被敌人重兵包围,情况万分危急。这时,罗炳辉镇定自若,他带了一支小部队,机智神速地在敌人几个纵队之间四处穿插,吹号鸣枪,虚张声势,迷惑敌人,随即将部队带至山头上,敌人被搞得懵头懵脑,以为我主力在山上,便集中兵力包围山头。这个调虎离山计使我主力安然脱险,罗部则被层层围困,情况危急,可罗炳辉不慌不忙叫大家先休息好,天黑后趁着夜色率部从敌人的空隙中从容地走出了包围圈,又一口气赶到主战场配合红一方面军主力将敌人反包围。天亮后,敌人逐渐缩小包围圈,妄图将我军一口吞下,结果没发现一个人影,知道上了当,敌人气急败坏,正待掉头撤退,却被我军杀得鬼哭狼嚎,伤亡很大。此战取得了“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大胜。罗炳辉在这次战斗中立了一大功劳。第三次反“围剿”,罗炳辉“牵牛鼻子”牵到蒋介石的头上,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大戏。第二次反“围剿’’刚结束一个月,蒋介石就亲自率领30万大军涌进苏区,一下子将未及休整的红军逼到悬崖边缘,红军主力被压缩在君埠以东的狭小地带。

毛泽东要求罗炳辉必须把敌人引开,以便主力拉到兴国休整补充。罗炳辉立即命令:一、红十二军将士一律“官升三级”,按照红一方面军的编制虚拟化,军部伪装成总部,师部伪装为军部,以此类推,通讯联络一律使用虚拟后的番号、称谓;二、广泛收集和赶制军旗,务必做到每个班一面,每面军旗上写上虚拟部队的番号;三、尽可能多地收集行军锅和行军铲,每个战士都必须自己挖灶做饭,不许共灶。8月12日早晨,红十二军开始突围。他们大张旗鼓地快速穿过敌人两军结合部,向乐安方向挺进。蒋介石派飞机空中侦察,同时派小股部队跟踪追击。罗炳辉命令拉长队形,摆出大军阵势。指战员高举红旗,拖着树枝行军。时值盛夏,敌机从空中俯瞰,只见红旗招展,尘土飞扬,断定有几万人行军。与此同时,尾随追击的部队看到了密如蛛网的行军灶,个个烟熏火燎,显然都用过。根据常识,一个灶通常供一个班使用,这样一算就餐人数应该在3万以上。蒋介石依据情报得出结论:红军主力已经突围并一路北上,锋芒直指南昌。他立即调动十几万部队向北穷追,务必追上红军并与之决战。罗炳辉继续下套。各连在岔道、拐角都写下“三军团由此向北”、“四军团向东”等大书标语,落款都是各主力师团番号;会写字的在墙上留言“某某同志,速到前面找我”、“某某医生,速到某方面军总部报到”;无线电往来发报,也均是主力代号……这些情报使国民党军坚信,前边就是红军主力。红军战士惯走山路,又兼轻装上阵,而国民党军均是重装备,士兵负重如牛,且多来自平原,不擅长走山路。罗炳辉的部队,哪座山高就翻哪座山,哪条路险就走哪条路。江西到处是崇山峻岭,又正值盛夏,战前苏区又坚壁清野,无水无粮,十几万国军“肥的拖瘦,瘦的拖垮”,狼狈至极。罗炳辉用区区七八千人牵着国民党十几万人足足“周游”了半个多月,等蒋介石发觉上当时,他的部队已经丧失了战斗力,而红军主力则利用这段时间休整补充完毕,兵锋正盛。9月初,蒋介石下令总退却,但已经晚了。红军主力全线反击,在半个月内击溃敌军7个师,歼敌3万余人,获得空前大捷。这次反“围剿”基本成了红十二军的独角戏。罗炳辉声誉鹊起,超过其他红军将领,他和红十二军获得了“神行太保”、“双脚骑兵”、“战略奇兵”的美称。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途中,毛泽东3次赋予红九军团战略机动任务,其中时间跨度最长、过程最惊险、结果最富戏剧性的是乌江诱敌。1935年1月至3月,红军主力四渡赤水,将国民党重兵吸引到贵州北部。3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以小股兵力伪装主力吸引敌人往乌江北岸方向走,主力则迅速南下,乘虚渡过乌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诱敌能否成功,关系到整个军事行动的成败。罗炳辉被委以重任再次登场,走上他熟悉的舞台。罗炳辉素知蒋介石疑心很重,于是此次诱敌凡是过去用过的招数一概弃之不用。黔北是国民党统治区,保甲长和豪绅地主不少是保安团的坐探。针对这一特点,他派出十几支部队,远伸到黔东北一带,  “争分夺秒”地抢修战壕、工事,这一举动引起了老乡的好奇:  “又是洞又是沟的干啥?”战士们回答:  “这是秘密,不能说。”越是不说,老乡越好奇:“说说嘛!说说嘛!”战士们小声地说:“我们要打大仗,要吃肥肉了!”罗炳辉再加两招,一是让红军总部暂时中止一切电讯联络,红九军团电台则以“红星”(中央纵队)、“南昌”(红一军团)等各种代号频繁发报;二是派人到处询问经湄潭、凤冈到湘西的路线怎样走?哪里能驻扎大部队?沿途集镇粮食供应情况如何?各段路程多远?还大肆搜集黔北各县和湘西的地图。报信的豪绅说,红军将地方志中黔湘边区的所有地图全剪去了。国民党军部通过种种迹象判断,红军主力要北上川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据此,蒋介石紧急抽调中央军、川军、滇军共约6个师参与防堵。红一方面军趁机于3月29日到31日南渡乌江,将敌人丢在黔北。按照中央军委的原定部署,红九军团在完成掩护主力南下的任务后,即就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但是,毛泽东舍不得罗炳辉,又在渡江完毕后发电:九军团务必于4月1日中午以前赶到乌江渡,随主力过江;如不能赶到,就留下来单独行动。罗炳辉在马鬃岭接到渡江电令。马鬃岭距乌江渡口只有七八十里,按照九军团的脚力一天时间完全可以走到,却因为只能晚上赶路和天下大雨未能按时到达。罗炳辉派侦察科长曹达兴率一连人赶往乌江渡了解情况,发现由于误期,追敌逼近,守桥的战士已经炸毁浮桥,红九军团被困在乌江北岸,陷入极其困难和危险的境地。罗炳辉与军团干部商量后,决定向北挺进,重新回到大山中与敌周旋。战争是一场奇妙的“游戏”,精心策划不一定有效,而偶尔的失误、差错导致的不得已而为之却发挥了奇效,尤其是玩“游戏”的又是个深谙此道的高人。红九军团的掉队,本来是一次差误,但是,这个差误却在客观上造成了红军夹江而阵的战略态势,搞得蒋介石左右为难,不得不分兵防堵江南、江北两股红军。渡过乌江后,红军主力仍然被滇军堵在金沙江以东,没有完全跳出铁桶阵。毛泽东匠心巧运,挥兵直逼蒋介石坐镇的贵阳,蒋介石不敢从围追罗炳辉东线、北线(的部队)抽兵,只能就近从云南调兵救驾。毛泽东立即挥军进入云南,渡过金沙江。罗炳辉无意之中立下大功。缺乏支援,重兵围堵,无法补给,红九军团凶多吉少。“会不会被敌人吃掉啊?”军委首长们忧心忡忡。结果却大大出入意料,红九军团在52天里穿行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足迹遍及17个县,打了许多恶仗,到5月21日在会昌西北与红三军团会合时,不仅建制完好,兵员还增加了1700余人,全军服装整齐,武器焕然一新,弹药充足。他们还向中央上交了100匹骡马、10万块银元和几千两烟土。军委首长简直乐坏了,彭德怀高兴地对罗炳辉说:  “老九,你们抖得很啊!”萧华等人揪住罗炳辉嚷道:“老九!你们跑丢了倒发了洋财了,请客,请客!”

天降罗汉  抗日雄鹰

  1938年,罗炳辉来到华中抗日前线,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与陈毅司令共同开辟淮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时间不长,他就成了根据地的“名人”——令日伪闻风丧胆的“怒目金刚”;与百姓亲密无间的“笑弥勒佛”;让战士底气十足的“常胜将军”。罗炳辉的枪法出神入化,枪打飞鸟更是罗炳辉百试不爽的拿手好戏,战士们称他是“鹰眼将军”。1944年,在新四军二师师部召开了淮南根据地群英会,神枪手们比赛过后,一定要让罗师长再给大家露一手。罗炳辉接过一支马步枪,看了看10米外一棵大树上正在嬉戏的两只小麻雀,抬手便是两枪,两只小鸟应声落地。大家跑过去一看,都是只有身子没有头。欢呼声与掌声顿时响成一片。更为传奇的是罗炳辉打鬼子。一天,他带着警卫班到部队检查工作,经过一座木桥时迎面遭遇一队日本鬼子。由于事出突然,警卫班的战士和日本鬼子都来不及作出反应。罗炳辉动作奇快,掏出手枪,信手一点,  “砰”地一声,鬼子倒下了3个,其余的鬼子吓得调头狂奔。战士们回过神来才感到奇怪:罗司令打了一枪,怎么会倒下3个?一检查,才发现子弹从第一个鬼子心窝穿过,贯穿第二个鬼子喉咙,然后钻入第三个鬼子脑门。第三个鬼子没有死,受了重伤。罗司令一枪打死两个半鬼子的故事很快在二师传开。战士们把他看做胜利的象征,打仗时一听说“罗司令来了”,格外有精神,仗就打得特别漂亮。最传奇的莫过于他的身材与能耐。老百姓没见过这么高大魁梧的将军。罗炳辉身材奇伟,力大无比,一根裤带围两个女兵的腰还富余,双手端起重机枪打点射百发百中,步枪在他手里轻得像根草棍。每次打仗他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因为别人都没他跑得快;又由于怕热,他总是边跑边打枪边扇扇子,还时不时拉毛巾擦汗。茅山反击,三打来安,反“扫荡”,打顽军,威风八面,百战百胜,打得鬼子闻风丧胆,打得百姓扬眉吐气。人们津津乐道这个胖子的本事,争相传颂他的战斗故事,亲昵地称他为“金刚罗汉”。罗炳辉文化程度不高,字写得歪歪扭扭,但实战经验丰富,又勤于动脑,善于琢磨,他针对抗日根据地多是平原和港汊的地形特点,创造了著名的“梅花战术”。“梅花战术”集游击战、运动战与阵地战于一体,以伏击、纠缠、阻击、迟滞和侵扰敌军为主要内容,阵形散而不乱,部队少而不薄,寓兵于民,以静制动,不动时云淡风轻,行动时电光石火,舒卷随心,变幻莫测。日本人对这种战术伤透了脑筋,翻遍中外战术大师的经典著作找不到任何参照系,最后只好命名为“罗氏战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日军以为有机可乘,集中日伪军3000余人向淮南津浦路西根据地发动“扫荡”,妄图将我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扼杀在摇篮之中。面对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罗炳辉运用“梅花战术”,与日军进行了数十次战斗,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充分显示了游击战的巨大威力。在十里岔伏击战中歼敌700余人,又在金牛山反袭击战中歼敌500余人,实证了“梅花战术”的战斗奇效,极大地振奋了当地军民的抗战热情,胜利保卫了天长、仪征、扬州、六合等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曰伪军的“扫荡”和“围剿”。

    1945年年初,强弩之末的日军华中派遣军,调集万余人并飞机24架,大举进犯皖东。罗炳辉采用“梅花战术”与敌周旋,指挥部队时分时合,时战时走,在日伪密集的万军阵中迂回穿插,有时几乎与日军擦肩而行,而敌竟浑然不觉。同时严惩汉奸,以堵塞敌人耳目;坚壁清野,以制造敌军困难;小部出击,以主力猛击其侧后;速战速退,以避开敌人合围。就这样,他们时而奔袭,时而隐伏,作战75次,歼灭大量敌人。日本军事专家精心设计为期一个月的大“扫荡”,只勉强支撑12天便草草收场。

    “梅花战术”得到新四军军部的高度评价。在华中局扩大会议上,刘少奇说:“在目前敌强我弱、孤悬敌后的条件下,  ‘梅花’是一种新的战术。罗炳辉同志在这方面的发明、努力是一个模范。”“我完全同意少奇同志的意见”,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说。

    长期的戎马岁月和艰苦的环境,还是拖垮了罗炳辉的身体。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肠胃病,经常是带病指挥战斗。1945年8月9日夜,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举国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病情恶化的罗炳辉正昏迷在床上,直到第二天才知道喜讯。他好像不治而愈,立即翻身下床,命令二师各部迅速向津浦路和淮南路沿线日军据点进击,准备解放并接收蚌埠、合肥等城市。短短的10多天内,二师收复了大片国土,使解放区人口达到330万人,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主力发展到3万多人,建立了18个县级民主政权。大军一度兵临南京城下。其后,根据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他又率部离开淮南,进入山东解放区,投入新的征程。

  风骨高峻来去匆匆

  1946年4月,罗炳辉担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由于病情加重,他不得不住进了八路军临沂医院。医生给他做了全面体检,各项指标都令所有人目瞪口呆——这副庞大的身躯随时都有轰然倒下的危险。医生们联名打报告给新四军军部,要求通过组织措施,“强迫”罗炳辉立即停止工作,休养治病。陈毅向中央致电,通报罗炳辉的病情,请示处理意见。中央迅速决定把罗炳辉送到苏联治疗休养。毛泽东知道罗炳辉的脾气,特意亲笔写信,说服他听从中央安排,尽早动身。信中嘱咐道:  “你身体有病,望多休养,留得青山,是很重要的。”正在这时,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向苏、皖、鲁解放区大举发动进攻,山东解放区形势吃紧。罗炳辉毅然放弃出国治疗的机会,主动要求留下来继续工作:“我受党长期的培养和爱护,这次重上前线,就算为党为人民捐躯,也是完全值得的……我毕生没有打过败仗,在我牺牲前,我还要再打一次胜仗,作为我对党的最后一次献礼。”6月初,枣庄前线告急,罗炳辉主动请缨赴鲁南指挥。枣庄之战成为罗炳辉32年常胜军旅的绝唱。在他的指挥下,仅用11天就解放了枣庄,扭转了我军在鲁南十分被动的局势。1946年6月16日,攻克枣庄,罗炳辉在峄县指挥所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安排新的战斗部署,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罗炳辉看上去毫无异常,会议刚散,罗炳辉突然晕到,高烧不醒。6月21日,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参谋长宋时轮护送罗炳辉离开峄县,向后方转移。途经兰陵镇时,罗炳辉出现虚脱的症状。韦国清等人商量后,将罗炳辉就近安置到兰陵酒厂后院进行抢救。下午5时许,罗炳辉的心脏停止跳动,年仅49岁。将星陨落,全党同悲。

    1946年6月23日,新四军军部暨山东党、政、军和各人民团体10万人,在临沂举行隆重葬殓仪式。陈毅亲手将一面绣着“中共”两个金色大字的红旗盖在罗炳辉的灵柩上。在灵前,他含着热泪,痛悼与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历颂罗炳辉为革命忠勇奋斗的一生,号召全体军民用胜利来祭奠一代名将的英灵:  “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立誓有五字,奋斗与君同。”朱德总司令也为这位当年从云南走出来的战友题词:“革命到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存。”


编者注:

伯图,1954年出生于苏州,文革后考入文科大学,毕业后任教,发表过多篇文章,现任某公司总经理。父亲在罗炳辉将军麾下经历了抗日战争,罗将军的故事从父亲口中植到他的心中。当河南《名人传记》主编约作者写一篇军事家的文章,罗将军传奇的故事便浮现脑海,经查阅资料和研究写作,《传奇将军罗炳辉》刊载在《名人传记》2006年第1期。

浏览:295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