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从未上过军校,文化程度不高,但实战经验丰富,善于琢磨,经常能够创造一些新的战略战术。这一点,令那些从名校毕业的军官自叹不如。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主要在山区活动,形成了一整套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到了抗战时期,抗日武装远伸至华北、华中、华东,这里均为一望无垠的平原和密如蛛网的港汊,原来的游击战术受到限制。中共军事家各出高招,又创造出了许多套新战法。其中尤其以徐向前的“人山”战术和罗炳辉的“梅花战术”最为有名。梅花战术,阵形散而不乱,部队少而不薄,寓兵于民,静以制动,不动时云淡风轻,阵动时疾掠如火,舒卷随心,变化莫测。日本军官对这种战术伤透了脑筋,翻遍中外战术大师的经典著作找不到只言片语,最后只好命名为“罗氏战术”。
梅花战术集游击战、运动战与阵地战于一体,主要以伏击、纠缠、阻击、迟滞和侵扰敌军为主要内容,其特点是:
1.部队宿营按三角形的部署,或正三角,或反三角,或斜三角,种类复杂的三角形组成一个内部严谨、外形松散的迷魂阵。遇敌袭击,因其松散,可以免遭集中攻击,使其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不能发挥作用,而且部队可以随时出击,能够对敌迅速实施反包围。
2.部队利用平原地带人口、村落稠密为掩护,以疏散隐蔽为主,同时利用平原青纱和湖汊为掩护,经常实现移动,使部队始终处于有机的流动状态。
3.对于来犯之敌,采取放进来的战略,待其深入到阵形之中,各个三角支撑点和侧边集中实施打击,或数点同时开火,二、三面甚至四面逼迫,可以点射,也可以排射,还可以同时数面出动近身肉搏。
梅花战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不规划性,阵地的布置和撤离,兵力的分散与集中,火力的设置与配备,战斗时间的长短与战斗目标的确定,全由新四军说了算,日军和伪军呆在城堡里万事大吉,如果伸出头去就只有挨打的份。
战争原本是交战双方的角逐,梅花战术使之成为单方的游戏。抗日根据地原本是受击目标,梅花战术使之成为攻击的主体。
只此—招,罗炳辉就改变了战争的规划,游击战争出现质的飞跃,经常有成百上千的日军、伪军被袭、被歼,日伪军伤亡数字呈几何数增加,敌军不敢出城、不敢下乡、不敢分散行动,根据地则迅速扩大。
梅花战术得到新四军军部的高度评价。在华中局扩大会议上,面对新四军八个师的将领,刘少奇说: “在目前敌强我弱、孤悬敌后的条件下,梅花是一种新的战术。罗炳辉同志在这方面的发明努力是一个模范。华中这些年来,也还只有罗炳辉同志搞了这个梅花战术!”面寒如水,话重如鞭,抽得各路将领脸上火辣辣的。“我完全同意少奇同志的意见”。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还嫌刺激得不够,火上浇油:“这个战术是罗炳辉同志以及二师负责同志具体研究出来的,并且经过部队的实战演习,再拿到部队做教育,这种精神是完全对的,要继续发挥。我们要反对对新事物拒绝的态度,要有实干的精神,这样我们的战术才更有进步。”
扩大会后,许多师请罗炳辉去讲课,讲带兵打仗的经验,讲训练常胜部队的秘诀。他说: “治军先治将,各级干部如果能够身先士卒做到以下五条,就能无敌于天下。”
罗炳辉提出的五条标准是:勇敢、沉着、胆量、从容、技术。
继首创梅花战术之后,罗炳辉撰写了《指挥员熟用手册》、 《碉堡作战》、《民兵战术》、《关于三角式据点构筑和守备之要领》、《几打几不打》等著作,又提出了一系列对日作战的新战术原则。
编者注:
摘自少华著:<中共无衔军事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少华,1938年生于延安,父亲是著名的红军将领陈振业。在20世纪50年代初与毛泽东次子毛岸青结婚。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