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离家出走 抗日前线生死未卜
丁文,原名魏树谟,河南郑州上街区峡窝镇魏岗村人,毕业于河北保定育英中学,出身官家,家庭条件优越,其父亲魏祖旭民国期间曾历任审判厅推事、检察厅长、审判厅长,甘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陕西华县知事,安徽阜阳高等分院院长等职。热心公益,在郑州创办救济院,收养孤、寡、老者20多人。成立“郑州平民医院”,对就诊者不收挂号费、医疗费,市民无不称颂。爷爷魏联奎,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和左丞。任职30多年,判案精密审慎。后辞职回乡出资兴修贾鲁河水渠,造福百姓。
1936年,也许受家庭文化的影响,16岁中学毕业的魏树谟瞒着家人偷偷地跑到延安参加革命,化名丁文。
“俺哥从学校毕业后回家在街上照完相后就不见了人影,后来从他寄回家的一些书页里夹着的只言片语中才知道他去延安参加抗日了,最后的一次消息是说他去了山东抗日前线,从此再无消息。”丁文的堂弟魏树绍给记者讲述丁文参军前的情况。
此后的70多年里,丁文(魏树谟)再也没有与家人联系,魏家多方寻找也没有找到丁文(魏树谟)的一点消息,也不知是死是活。魏树绍说,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丁文(魏树谟),他们在电视上、报纸上都发布了寻人启事,但是没有结果。
2013年,郑州古民居保护志愿者金鑫来到上街区魏岗村考察魏联奎故居,魏树绍就将丁文(魏树谟)的情况说给了金鑫。
热衷于古民居保护与研究的金鑫对这事十分热心,答应帮忙寻找,金鑫找来电视台的朋友将魏联奎及丁文(魏树谟)的故事拍成纪录片,呼吁大家寻找丁文(魏树谟)。
金鑫介绍说,“对于魏树谟文献里只有两句话,一个是家谱里记载了他参加了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另外一个是在介绍韩凤楼的时候他推荐了两个人,一个丁云青,一个魏树谟。”
金鑫通过多方查找档案、史料,直到一年后,终于在网上查找到了线索,在一位网名叫“蒙山老魏”的博客里转载有一篇《喜鹊又开始喳喳叫了》的文章,这是一篇对抗大战友的回忆录文章,作者乔志学在文章中介绍了丁文牺牲的事迹。金鑫如获至宝,立即通过博客上的联系电话与“蒙山老魏”联系。“蒙山老魏”原名叫魏宝玉,山东费县原政协副主席。老魏告诉他,文章出自《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一书,乔志学是原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是老魏的朋友,目前老人居住北京。
金鑫在网上买到了两本《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一书(中册和续集),他又在书中查找到与丁文有关的另一篇文章刘也凡写的《丁文同志小传》。文章记载:“丁文同志为河南荥阳人,抗战前在河北保定育英中学读书,原名魏树谟。在抗大政治教员训练二期时,是年轻学员之一。与余同在五班学习,作风活泼,喜钻研论争,同学戏称为“为什么”。丁文同志聪慧纯朴,培植极有前途,故在1938年秋政教队转入马列学院后,得以留院得较长时日学习,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颇有造诣。学习后回抗大任教,1941年随聂凤智率领的抗大山东大队赴滨海区入一分队。久别重逢,相见欢洽。以其理论知识丰富,被分配至上干队任教,授课深受学员称赞。
1942年秋反扫荡时,随队转移至鲁中区,在沂水之南墙峪遭敌合围,数转阵地,战斗激烈,敌被迫用飞机参战,在轰炸中不幸阵亡。丁文同志英年早逝,不然其对革命的贡献与个人发展,当难估量,惜哉!”
金鑫告诉记者,说刘也凡同志的这篇文章写在太重要了,将丁文的身世和来龙去脉表达的十分明确和详细,这个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丁文!
金鑫看到这篇文章后激动的不得了,当即就将这个好消息说给了丁文的堂弟魏树绍。
千里寻访70年前的一段抗日英烈事迹
丁文(魏树谟)70多年前就已经牺牲的消息传到了上街区魏岗村。65岁的堂弟魏树绍老人一听泪流满面。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丁文(魏树谟)当时牺牲的经过和在抗大的情况,魏树绍决定和金鑫一起前往北京拜见一下丁文(魏树谟)生前战友乔志学老人。
2014年6月17日,在山东费县原政协副主席魏宝玉的牵线引领下,记者随金鑫、丁文(魏树谟)的堂弟魏树绍、丁文(魏树谟)的表侄韩宗烈及丁文(魏树谟)侄子的外孙女朱珍珍一行在北京拜访了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志学同志,年近9旬的乔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乔老今年已经87岁高龄,说话声音很洪亮,吐字清晰,条理分明。一落座就先送给魏树绍一套《革命大熔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上中下册)三本书,说我要讲的东西都在这三本书里了,这三本书是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集资出版的《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的第二版,书里有10篇丁文(魏树谟)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抗大一分校的战友写的回忆录,是最真实的史料见证。
之后,乔老首先提出要我们帮他个忙,帮忙寻找曾经从河南过去的以甄思玉(中将)大队长带队的山东营200名抗大一分校学员名单。
接着,乔老开始给我们讲述丁文(魏树谟)从1941年来到抗大一分校上干队后与战友们的生活经历及1942年小鬼子扫荡沂蒙抗日根据地南墙峪突围战中牺牲的经过。
“丁文这些同志从延安到山东以后总校原本是要给115师的,山东分局书记朱瑞提出给抗大一分校,就把他们给了抗大一分校,编在“3大队(上干队)当政治教员”。我那时才15岁,在抗大一分校上干队当通信员,兼管教员们的日常生活。1942年9月传来情报,敌人要“扫荡”滨海地区。上干队130余名营团干部随副校长袁仲贤,转移到鲁中沂水南墙峪一带,一面准备反扫荡,一面坚持教学活动。
丁文同志文化水平高又很幽默,大家都围着他转,每到晚上都坐在煤油灯下听他讲故事,讲的特别有意思,牺牲前的当天晚上丁文同志还给我讲《白天鹅》、《聊斋》的故事,我那时年龄小,听《聊斋》很害怕,越害怕越想听。
10月23日,早上丁教员带着队伍在村东的树林里上政治课的时候,敌人来了架侦察机,在上空盘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就离开村子转移到了山上。到了下午鬼子就组织了上万敌人合围了南墙峪地区。战斗打响后,我一步不离地始终跟着丁文教员。我年龄小,丁教员比我大就护着我,他像爱护小弟弟一样,不时地喊着:“小乔,快跟上!到这来,那边不行。"我俩围着一块大石头,和俯冲的敌机推起磨来了。
飞机在盘旋,他走哪我走哪,我跟着他走。丁文教员严密地观察着敌机的动向。他又大声地说:”敌机又来了,快去大石头后面隐蔽!“话音刚落,一颗炸弹便在离我俩不远的地方爆炸了,
丁教员就告诉我,敌人在第一个坑里扔了炸弹后就不会扔第二个炸弹,我们就躲在弹坑里,躲过去了。结果,飞机又回来了,当他还没有跑到第二个弹坑里时,一颗炸弹就爆炸了。顿时,石块、泥土盖到了我俩的身上。我支撑起身子,抖了抖身上的土,发现血从胸脯上往下流。我吓得哭了起来,一边喊着一边扑向丁教员,又发现右腿也被炸伤了。我趴在丁教员的身上大声地喊:”丁教员,丁教员,我负伤了,我负伤了!“他一声不吭,两只眼睛紧紧的闭着。当我把他的头扶起来时,才看到他的脖子上有一个大血口子。我吓的一边哭一边大声的喊叫。这时,两个学员和卫生院小高跑来,他们给我擦了点碘酒,抬着丁教员,搀扶着我向部队走去。后来由于是在战时,他就随另外8名牺牲的同志草草就地掩埋了。”乔志学回忆说。
直到现在,当地烈士纪念碑上也没有丁文的名字。
讲完丁文(魏树谟)同志的事迹后,乔志学老人挥笔题写了“丁文(魏树谟)同志永垂不朽!”,表达了深切怀念亲密战友的深厚感情。
“俺一定要前往俺哥牺牲的地方祭奠,如果能找到遗骨就将他迁回老家,那怕捧一把黄土带回去也好。”魏树绍表示过些天将去山东接哥哥。
山东费县原政协副主席魏宝玉表示,通过这次寻访丁文(魏树谟)的事迹,回去后将把金鑫带来的丁文(魏树谟)的照片及乔志学老人的题字等这些珍贵的资料存放到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们缅怀英雄事迹。
魏树绍有一个心愿,在老家为丁文(魏树谟)立块碑,将他祖上传下来的文物捐给国家,建立一座博物馆及丁文(魏树谟)纪念馆,让丁文(魏树谟)的事迹展示给人们参观学习,成为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新河南网北京6月23日电杨正华)
浏览:13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