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几件事情(文/杨在浩)

胖胖的a公 发表于2018-04-29 21:08:44

回忆在新泰工作中的几件事

我的老家是在山东新泰的掌平洼村。我于1939年6月入党,1940年8月中旬脱产到新泰县各救会工作(驻六区,当时新泰县委机关驻扎在七区的黑沟、安子一带)。1941年3月去山东抗大分校学习11个月。1942年2月分配到新蒙县黄庄区工作,尔后任区委委员、区抗联主任。1945年5月调到中共蒙阴县委机关任县农会会长,一直工作到1948年初奉调到新泰县任城郊区委书记,于1949年1月南下。现回忆在新泰工作期间亲自参与的五件事:

一、掌平洼村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动群众向地主“借粮”。1938年,由邻村演马庄一位党员的介绍,发展了杨在沂②、刘继英(己故)、褚乐教(已故)、李善法(己故)等同志入党,组成一个党小组。1939年初,太公峪村的颜成明③、陈正清两位党员来村帮助开展工作,并正式成立掌平洼村党支部,由杨在沂任支部书记,刘继英为组织委员,褚乐桥为宣传委员。后经颜、陈两人介绍,我被发展入党,并于1939年7月参加支委会工作。在我入党的同时和之后,还发展了杨在润(己故)、刘本元(1941年初参军牺牲)、刘继杰(己故)、牛光和、杨在春④等同志入党,支部记录员工作由杨在春担任。当时,党组织的建立和党支部的成立,以及每位党员的身份对外严格保密,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员还是按时过组织生活和接受党课教育(每次上党课基本都不在本村,由前孤山村的陈传贵和陈续京同志负责授课),所以每个党员的阶级觉悟较高,奋斗目标明确,斗争性较强,在村内活动中尤为积极。

由于党组织的建立和对党员进行党课教育,又加上延春城(延老头)⑤等几位党的领导同志的发动,于1939年6月份开始组织起村内的工农青妇团体(我当时被选为职工会长),建立抗日自卫团,站岗放哨,守村护寨。1939年底1940年初(春节前),全村发动起50-60余名贫苦群众,开始讨论向地主曹荣之“借粮”。经过发动,确定了行动的方案和时间。在行动的那天早晨(地主还未起床),前去“借粮”的群众一拥而上,在地主曹荣之的床前提出要“借”几石粮吃,曹一见这个架势,哪敢不答应,乖乖地满足了向他“借粮”的要求。斗争取得胜利后,把“借”的粮食立即分给所有贫苦农民。通过这次“借粮”斗争,全村的贫下中农看到了团结的力量,看到了希望,斗争的热情十分高涨,抗日保国的思想觉悟有了极大的提高。为了讨好进步村民,地主曹荣之借宰杀几头羊的机会,要请贫苦群众到他家去吃一顿,得到这个情况后,我们就去请示延春城同志要不要去吃?延答复:去吃,但立场不能丧失掉,斗争要继续。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全村各抗日团体的工作有声有色,一直开展得比较好。

二、在1940年4月中旬冒着危险从敌人那里搞出枪支武装我抗日部队。当年,施怀仁(此人系新泰城西北杏山坡人)于1938年至1939年以抗日为幌子,陆续拉起了有150余人的土匪队伍,常驻扎在上演马庄和掌平洼等村。这支队伍开始抗日,尔后又反对抗日。但是,在日本鬼子发动的二次大扫荡时队伍被打散,施怀仁就把一批好枪通过掌平洼村的富农杨文俭藏匿在离村一里路的下河菜园大堰洞内(一层麦糠一层枪支)上面种着菜。1939年底至1940年4月期间,受延春城的指示,一位名叫戴奎的同志经常来掌平洼村调查摸情况,直到4月中旬才把这批枪支藏匿的地方搞清楚。随后,由戴奎同志选准时机,带着我们一批骨干分子前去迅速起出这批共计50余支的枪支背回了村,又立即将这批武器转送到新泰抗日部队,为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1940年7月中旬,国民党反动派沈鸿烈的海军陆战队占领了我掌平洼、太公峪、龙廷、土门、苗庄北山以东的高山和村庄,将通往泰山地区和临沂地区的交通全部切断。当时,掌平洼村被占领的前一天,村党支部研究决定除留下我在村内掌握情况、传送情报外,其他领导骨干和游击小组全部撤到前孤山东北山上去,继续坚持与敌人斗争。掌平洼村刚被敌人占领时,被“借粮”的地主曹荣之还未敢轻举妄动,可是一周过去了,他以为时机到了,为了发泄对我贫苦农民的不满,就把去他家“借粮”的领导骨干名册报告给国民党反动派的部队,在敌人还没来得及下手就被我主力部队全部扫除掉了。驻扎在掌平洼村里的国民党部队及其头子被我军一网打尽。

四、我亲自带领武工队抓获武装特务缴获短枪四支。

注:①这是作者当年为中共新泰党史资料征集提供的部分史料。原文记述了作者亲历的五件事,其中第四、五部分己遗失,故未能编入。②作者的长兄。③作者的入党介绍人之一,解放后曾在福建省担任厅局级领导。④作者的三弟。⑤延春城,时任中共新泰县委组织部长。


回忆三次受表扬的经过

一、1941年3月至1942年2月在山东抗大学习中,遭受到多次鬼子大扫荡,其中在1941年的11月至12月底期间,鬼子出动了5万多兵力,前后两次大合围东蒙山一带。在鬼子第一次大合围大崮台枝子沟(山东分局七区党委、分局机关和抗大分校的驻地),我所在的抗大二连有130余人,其中党员占90%为骨干,突围中,连队跟着大队承担警卫任务。上级命令大队急行军占领布袋峪村,这时,正迎头遇上从东面过来占领大青山的大批鬼子。为保存实力,减少牺牲,部队急传后撤命令。当时,连长命令三排留下掩护,排长又命我带3位同志迅速去抢占一个高地,去吸引敌人火力以掩护大部队后撤。此时,敌人己占领大青山顶,用机枪向我们扫射,压得我们抬不起头。这时,我们整个部队已经向西突围出去。而我们留下作掩护的四位同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打散了。当时我暗下决心,就是牺牲了,也不能让敌人捉去!趁着天色刚亮翻山越岭向东突围出去。经过10余天的奔波,终于找到与自己失去联系的连队。整个部队为了坚持反扫荡的胜利,不久又回到东蒙山以东的小村庄休整。

日本鬼子第2次又集中5万余兵力从四面向蒙山地区大合围,我们大队得到情报后,决定急长跑朝东蒙山方向突围出去。连队领导又命令我带3位同志去占领某高地,掩护连队和大队顺山峪向西突围。当他们安全突围出去后,又把我们4位同志丢掉了,这时天己大亮,四面的鬼子向圈内急压过来,我们4人正准备向西山突围,遇到被敌人打散的一排的2位同志,我们6人组成一个小组,相互照顾,边打边退,夜里宿在荒山乱石岗里,饿了就挖些野菜充饥,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拼着命也要找到自己的部队。当时,领导上认为我们已经牺牲了或被敌俘去了。经过10多天的寻找,我们终于又回到大队的怀抱,大家都十分高兴。连队在平山寺庙(己被鬼子烧毁)学习整顿,领导上说反扫荡快要取得全面胜利,这对我们精神上是一个巨大的鼓舞。1942年2月初,我们又急行军东去,到了日照县香店村过春节。在二连结业时,连长受了重伤与其他受伤的同志转到后方去了,陈光指导员等一部分同志牺牲了,还有一部分人被俘或掉队逃跑了,全连只剩下90余人参加毕业典礼。在总结评比中,由于我能完成领导每次交给的战斗任务,坚决执行带领同志掩护大队和连队突围、转移的命令,立场坚定,不怕牺牲,完成任务好,被评为模范党员,受到大会嘉奖。

二、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蒙阴,形势十分紧张,县委机关转移到野店区。国民党军队占领蒙阴城之后,成股敌人向城北一带村庄疯狂抢粮抢物,当时我任县农会会长,县委决定派我带三位同志到城郊区委帮助工作,并确定和区委书记赵志坚同志带领全区100余名武工队员,占领城北的一个山丘以阻击敌人的进犯。每次成股的敌人来袭城北的村庄时,都被我们一一击退,战斗一直持续了20余天,保住了城北村庄农民的粮食和财物未受损失,胜利地完成县委交给的任务,受到县委大会表扬和通报嘉奖。

三、我于1954年4月在学习苏联推行“一长制”时被调到省属企业宁波动力机厂任厂长,尔后任党委书记。在“宁动”的5年工作中,开始时该厂各方面工作比较被动我到任后,首先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搞清被动的根源,然后,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克服困难,集思广益,很快使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全厂的面貌由此大改变,  并成为先进单位。但是,在前进中碰到了以生铁为主的各种原材料供应紧缺的矛盾,  如不及时解决,就会面临全厂停产。在这种形势下,是等米下锅,还是知难而退?我带领厂领导班子,广泛发动群众,  统一思想认识,  树立工人当家作主的思想,  国家有困难,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我们就组织有关人员外出收购废铁、废钢材,  在全厂内部每个车间、工段、班组严格把好质量关,提高零部件的质量,  使废品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柴油机总装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  又深入细致地教育群众树立主人翁思想,大力提倡“一厘钱”精神,  开展增产节约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加工余量,紧缩财务开支,  致使全厂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月月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和上交利润计划,  一跃成为先进企业,受到宁波市委、市政府通报表扬,我依靠职工群众勤俭办企业的事迹,分别在当年的《宁波报》、  《浙江日报>和《人民日报》上受到宣传。

注:此文写于1987-1988年间。


回忆在蒙阴的几件事

未标题-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忆机械分厂创建(1987年3月)

我是1958年2月初调衢化,报到后筹备处领导就确定由我、田宝德、童乃林、朱文斌、朱尔泉等同志,带领60余人,去学习机械设备的安装。我们3月中旬去,8月底返厂。回到厂里情况变化很大,自己不搞安装了,因此实习回来的全体人员,除个别领导分配在处室和分厂外,其余全部人员都分配到机械分厂。我是9月份调任机械分厂党委书记,当时杨泮星任副书记,吴世祥任厂长。

记得在赴兰州实习之前,我们的一部分人住在杭州,还有一部分人和筹备处机关一起,住在衢县上街91号。当时曾两次到建厂现场观看,都是一片不长草的坟墓地,稻田很少,也没有几个村落,象大坝、塘 《一代创业者》书封埔、石坑窑、孔家、官碓等村落,也没有多少人家,房子都是一些破烂的泥草棚子,农民的生活非常苦。要在这样的地方建厂,对一代创业者来说,将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呀!

机械分厂的建设和电石分厂的建设,基本上都是在1958年同步进行的。机械分厂刚建成,大量的非标准设备和零件,急需制作和加工。但当时的机械分厂仅仅是一座空厂房,机床、工机具几乎一无所有,而建厂指挥部已经将需要制作的非标准设备、加工零件的图纸和材料一一下达。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首先碰到做木模无厂房,铸造没有化铁炉和造型工具,防腐没有工场和用具,金工车床很少,大型机床没有。面临种种困难,我们没有丝毫畏缩,总厂和分厂党委,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的聪明才智,发动大家制造设备、制造工具,创造条件,先把自己武装起来。于是上下一起行动,铸造车间的同志,首先搭起了做木模的草棚,马上就开始做木模了。没有化铁炉子,在老师傅的带领下,把三只油桶接起来代替化铁炉,一面开炉生产,一面又利用1日铁板制作了一台中型化铁炉。造型工在老师傅带领下,把造型工具也造出来了。金工车间的职工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赶制加工大件的机床。没多久,水泥底座的大车床、大龙门刨床、大落地车床,都先后制造了出来。铆焊车间也自制了大、中型的卷板机和小水压机。防腐工段的工人搭起了临时工棚和制作了一批防腐工具。所有制造出来的土设备、半土半洋设备,和后来制造的一批比较精密设备,都是依靠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三结合”的方法进行的。虽然这些土设备的制造上存在不少技术问题,但在一定时间和历史条件下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为建设衢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领导干部艰苦朴素的思想作风很重要。记得建厂初期,机械、电化、热电三个分厂,都没有专门的分厂办公楼,分厂和车间挤在一起办公。领导干部的所谓办公室内,也只有一张办公桌和一把靠背椅,会议室里除了很少几条凳子外,连张桌子都没有,开会、来客,只好临时从各办公室间互相拉借。省里、总厂领导来分厂检查工作,或外单位同行业领导来参观,所招待的茶水,还是自己掏钱买茶叶。

当时,总厂党委书记、厂长、副厂长,经常穿自己破旧衣服,深入到分厂、车间和工人群众谈心交朋友,分厂、车间领导,更是深入各生产岗位和职工家属宿舍。由于各级领导能以身作则,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干群关系非常密切,既促进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又保证了职工群众对各级领导的监督。

注:作者此文收录于由衢州化学工业公司编辑出版的《一代创业者》(厂史资料第二辑),曾刊于1992年10月14日《衢化报》。

浏览:132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辛力
    辛力
  • 煎饼卷冷肉
    煎饼卷冷肉
  • 西瓜
    西瓜
  • 鲁小楠
    鲁小楠
  • 陈术
    陈术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