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瀚明寻访爷爷袁成隆在沂蒙战斗的足迹

Admin 发表于2015-07-27 00:30:28
为接受历史熏陶和理想信念而来
    当去年此时,我被录取在全国重点理工大学之一的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后,奶奶为对我这个自幼在蜜罐中长大的第三代人实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曾许下一个诺言:明年署假陪我到爷爷和奶奶当年曾生活和战斗过的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走一趟。
    奶奶当时还简述了这个古老山区的历史背景。从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丌始,中国共产党就在这块自古名人荟萃的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火种——l 927年春中共第一个党支部就在沂水县成立,它在大革命洪流中不断壮大,犹如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后来这里成了山东人民抗击日寇侵略、创建新中国的革命根据地。远在严酷的革命战争年代,这儿每一一座山谷,几乎都燃烧过革命斗争的烈火;八百里沂蒙大地儿乎每一寸土地,都抛洒过革命烈士的鲜血,处处掩埋着烈士的忠骨。在现代革命史上,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与井岗山、太行山等著名根据地齐名。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它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幅员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革命根据地,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华东“小延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在全区总人口约420万人中,,就有20万人参军参战,几百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10万战士埋下忠骨,这里村村有军烈属,乡乡有红嫂,是沂蒙大地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动了中国的历史前进。在车轮滚滚的年代里,随军长备民工们冒着枪淋弹雨,千里支前转战大江南北,为取得扭转战局
的盂良固和淮海战役等伟大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记者出生又亲历过战争年代生活和工作考验的奶奶,她如数家珍一口气的向我介绍了沂蒙老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对我这个在中学时代即担仟过团十部,并一直向往入党的青年人来讲,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最好的学爿机会。于是己年届八旬的奶奶,便冒着八月的酷暑烈日,专程陪同我从首都北京登车起程,实现了两代人共同进行为时一周的沂蒙大地红色之旅。
    ……
来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凭吊爷爷部分骨灰安葬处
    离开大青山烈士陵园乘车向东北方向行驶不久,就来到了蜚生海内外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费县马头崖镇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一歌,曾听爷爷生前告知家人,它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四十年代初,爷爷当时担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长,那时抗日钱争正处于最困难的阶段,日寇、汉奸、国民党中的顽固派勾结在一起,对抗日根据地不断蚕食、围剿、扫荡;并在顽固派的操纵下,怂恿反动会道门“黄沙会”散布谣言,诋毁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阻扰群众参军参战。为了扫除上述障碍,党和政府对“黄沙会”的会首一般会员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分化教育政策。当时爷爷便把这一揭露敌人和教育群众的具体创作任务交给了当时文工团内的李林爷爷和阮若珊奶奶,他们用歌曲形式完成了创作任务,当时的创作地点就在文工团的驻地——费县白石屋村,这在爷爷的自传中也有记载。
   这首歌曲自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不仅唱遍了整个沂蒙山区和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且在亚太地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爷爷健在时每逢外地和本地原文工团的爷爷奶奶来家团聚时,爷爷总爱把沂蒙山小调的唱片放给大伙共赏,它把老一代人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的抗日战争年代,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无限怀念和追思。《沂蒙山小调》也是己故抗大文工团中的阮奶奶和李爷爷在抗战期间献给山东和沂蒙山区人民的一份最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为了纪念这首革命历史歌曲的诞生,在庆祝新中国诞生50周年之际的1 999年,临沂市政府和费县县政府特在白石屋村建立了纪念碑,把《沂蒙山小调》词曲和当时的文工团全体团员名单均镶刻在石碑上,并建立了纪念亭。当时还专门派人到北京约请爷爷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七个大字,至今仍雕刻在入村口的巨大的花岗岩上,作为对山东青少年进行红色革命的教育基地之一。
    当我这次来到白石屋为爷爷扫墓时,睹物思人,如今物存人去,使我无限思念。爷爷您安息吧,奶奶己按照您5年前临终时遗愿:逝后把部分骨灰散向沂蒙大地;也让你魂归战地并和先您而去的战友们一起长眠在齐鲁大地!爷爷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好专业科技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待我在校内实现入党志愿,我会再次来到沂蒙大地在墓前向您报喜!安息吧!我最亲爱的爷爷。
    ……
    注:本文作者袁瀚明,系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之孙,现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2009-10-20
浏览:105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柳影
    柳影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