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日高潮。这时我们西辛庄的地下党支部根据党中央抗日救国的号召,积极进行抗日的宣传活动,努力创造条件,筹备建立抗日武装。
1938年2月,莒城沦陷,日军到处奸淫抢掠,无恶不作,在台(儿庄)潍(县)公路上驶过的汽车运输队和过往的日军,看见人就开枪追捕。搞得靠近公路两侧村庄的群众,躲向远村的亲友家中避难,悲惨的亡国奴生活,更激起了人们抗日的怒火,这时的社会秩序是异常混乱的。地方势力派、乡长、地头蛇等都打着什么“司令”的头衔招兵买马,强向人民要枪、要钱、要粮,处处鱼肉人民,弄得民不聊生,人民无不对其恨之入骨,但又救亡乏术,深切盼望着共产党和八路军来解救和领导他们抗日。
在这样的形势下,拉起武装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了。3月初,我和张百川奔赴土山镇,找朱斑卿、朱仲祥等商讨拉队伍的事,这天晚上,蓝家官庄的刘克诚派人送信来邀我们立即去开会,于是我和张百川、朱斑卿去蓝家官庄,和刘克诚、庞汇川二同志分析了形势,一致认为要赶快把各抗日武装集中起来,以免枪被他人搞走。会上决定集合地点在砚疃。
3月5日我们分头把朱斑卿、朱仲祥在土山一带发动组织的人员及我们在西辛庄一带发动组织的人员都集中起来拉到砚疃,与高坊乡民众抗敌自卫团会合。两股部队共约300多人,合编为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刘克诚任司令,下辖三个大队。为了锻炼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我们积极开展了活动。夜晚派精干的小部队到台潍公路边上割电线,用高梁秸加上煤油把柳清河上的木桥烧掉了,并破坏了台潍公路数段,给敌人运输造成了困难,把鬼子急得乱打枪炮威胁。我们还派部队去掩埋了四十军在大小官庄东岭阻击日寇牺牲的战士尸体数十具。因没有地雷也去公路上埋过手榴弹,拉线接长系在路边的树上,以使敌人绊线拉响手榴弹。还在夜间向鬼子驻地打枪,扰乱他们。这些活动既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又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在砚疃一带住了一段时间,部队于3月25日左右赶到沂水县张家哨,遇上来参军的吕家崮西村的马星五、马其祥和井子村的庄祥庭,我们又一同赶到沂水泉庄,共来了140余人,和沂水县邵德孚拉起的武装合编了。这支部队,番号是“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第四支队第六大队”,大队长鲁滨、党代表邵德孚、政治处主任李仲林,郭有邻任参谋,供给处主任李瑞甫,募集处主任刘克诚、赵子俊。下设五个中队,除我们第二中队外,第一中队是沂水埠前、诸葛一带组织起来的,中队长李道德,指导员李怀德;第三中队是沂水孔家庄一带组织起来的,中队长孔雨田,指导员孔楚白;第四中队也是沂水组织起来的,他们的穿着比别的中队好,驳壳枪也比别的中队多;第五中队是莒县马庄孟敬之拉起来的队伍,孟原名孟宪钦,是临沂五中高中学生,他曾入过党,但以后不干了,这时改名叫长征,任第五中队长,指导员是王翰卿。不久庞汇川调供给处工作,我任第二中队指导员,主纪先调政治处宣传科工作,马星五、朱象卿调供给处工作。
这时部队情绪很好,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当同志们左臂上佩戴红色的长方形“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第四支队”的臂章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出无比的兴奋,有些青年同志伸着大拇指说:“我们是正式的八路军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嘹亮歌声经常震荡着原野。有什么活大家都是抢着去干,谁也不计较什么地位待遇,都一心一意打鬼子,干革命,获得了群众的称赞,有的老大爷翘着大拇指夸我们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好队伍”。为了加强部队党的日常组织活动,在大队部成立了支部,李桂五任支部书记,在政治处、后勤部门、各直属单位及各中队分别组成了党小组。
5月中旬省委决定调走鲁滨,派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罗积伟和吴坤两同志来任第六大队的正副大队长,他们来后立即着手整顿部队,加强军事训练,抓紧政治思想工作,建立了各种会议、汇报、内务、后勤、生活作息制度。又发了党员登记表,要每个党员填写一份。不几天在袁家城子村外有坟墓的小树林内召开了党员大会,大队长罗积伟讲了话,说明八路军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各中队都要建立党支部,各分队或班建立党小组,在支部领导下经常过组织生活,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党员要起模范作用,团结带动群众保证全中队军事政治任务的完成。党员应公开活动。不能用地下党的办法来领导部队,对部队要巩固提高和扩大,加强组织纪律性,对落后的同志不能用清洗的办法,要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觉悟,只有对坏人才予以惩处。筹集给养不能用讨饭的办法,给多少算多少,给什么吃什么,应是我们要多少要什么,他们就按要求送给,当然我们应艰苦朴素,但必须吃饱,还要不断的改善伙食。我们还要向富户们筹捐钱款,作为军服衣装、医药等的费用。讲得生动明确,给我们干部党员以很大的教育,经过学习讨论,认识提高了,方向明确了,信心加强了,干劲鼓足了。从此部队出现了新的面貌。
不久省委又派了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杨昆来任第六大队政委。同时对干部也进行了调整和充实。邵德孚专做沂水县的地方工作,李仲林仍任政治处主任,组织科长李桂五、宣传科长主纪先,郭有邻仍任参谋兼管莒县地方工作,曹明楼、王禹民、薛翰亭等调去作民运工作。各中队都成立了党支部,编了党小组,按规定过组织生活,以支部为单位上党课,讲解“新党员训练大纲”o政治处和各中队都组织了宣传队,打着小红旗到逢集的村镇及附近各村去宣传,去时先唱歌曲,引来一些人围观,然后通俗地讲解抗日救国道理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述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是爱护人民,保卫人民的,是真正打鬼子的队伍,油印的传单及用红绿纸写的标语在各村散发张贴,还在墙壁上刷标语口号,也宣传欢迎参加八路军,一些村的青少年、小学教员纷纷前来报名入伍,还派出扩军组到远地去扩军。例如张季玉回到莒县扩军,以后带来了一批志愿入伍的同志,庄泽华就是投笔从戎一同来的,年方十四岁的孔祥照也来了,原来不辞而别或请假不返的也有自动归队的,还有部分参加友军或杂牌军队的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脱离原部队,投到我们部队来。部队在日新月异的扩大着。
在军事训练方面,从基础知识、制式教练,到班排连进攻,每天早起干部带头出早操,每晚点名讲评一天的优缺点,检查整理内务。讲授游击战术,加强纪律教育。在政治工作方面,经常上政治课,讲团结奋斗,讲社会发展史,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讲党员与非党员关系,军民关系。一天到晚歌声不断,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经过一段训练教育后,从思想认识上,军事素质上,组织纪律上都有较大提高。这时便进行了部队的整编,打破了沂水莒县的人为界限,把现有的几个中队和新扩来的战士混合编为5个连。一连连长张东生,我任指导员;二连连长王焕章,指导员某某;三连连长李子荣,指导员王新生;四连连长陈步先,指导员李怀德;特务连连长李道德,指导员李纪德。还成立了一个少先队,队长兰瑞生。庄泽华、徐子干任大队部参谋。大队部又增设了医务处,处长孔雨田。又成立了民运工作团。还抽出一些干部做地方工作或去组织新部队。
沂水、莒县两城的日军,因集中兵力向正面进攻,在5月左右撤走了,这给我们发展部队,开展工作带来了一个有利条件。自大队部新领导来后,就不断召开驻地周围各村的地主、富户、士绅、名流等人士的座谈会,晓以大义,讲解抗日救国,人人有责,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道理,在说服教育,软硬兼攻和爱国分子带动下,他们纷纷出钱出粮。因而部队的伙食改善了,在麦收后还不断地吃上麦子煎饼、白面馒头呢!天也由暖变热了,每个同志先发了白布衬衣及短裤,几天后又发了新的灰色军服,脱
下了五颜六色的旧便衣,穿上了整齐一律的崭新军装,大家情绪极高,有的同志高兴地说:“这才真象个抗日军队的样子了”。部队操练的哨子声、口令声和阵阵嘹亮的抗日歌曲声震荡着广阔的原野,一支新型的人民子弟兵在茁壮地成长着。
1938年7月6日,部队由袁家城子东开往杜家庄等村,这是一次预演行军,主要训练了行列、秩序、军容军纪等。第二天下午召开了“七·七”事变一周年纪念大会,大·队长罗积伟及当地代表戚铭讲了话,群情激昂,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8日离开沂水县境,浩浩荡荡地向莒县进发,当天队伍开到公婆。
10日早饭后天气晴朗,异常炎热,我们离开公婆山继续向东开进。大家走在田间的小道上,汗流不止,但同志们精神抖擞,情绪昂扬,沿途经过的村庄,都有不少群众以羡慕的眼光观望这支新型的队伍。经过陈家屯、毛家屯时,群众还在路边摆了茶水给我们喝,从西旺疃南渡过沭河,到达莒县老八区的岳家沟,稍事休息后,大队领导就宣布,三连指导员王新生调民运工作团工作,调我到三连任指导员,一连提拔排长孔庆和任指导员。大队部和特务连住岳家沟,一、二连住尉、王两个垛庄,三连住河南村,四连住庞家垛庄,后勤部门住官路。
经过一段艰苦曲折以后,终于迎来了顺利发展的新阶段,采取了各种渠道来扩大部队,加强了对地方的宣传教育和发动群众工作,在尉家垛庄的天齐庙里举办了训练班,吸收地方上的进步青年和小学教员及小知识分子来受训,回去后开展地方工作,同时也开始了农村的建党工作,这样从部队到农村都在不断地发展着。7月中旬奉省委指示,将部队番号改为“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第二支队”,罗积伟任司令员,吴坤任副司令员,杨昆任政委、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活动范围在逐步扩大,工作向更广阔的地域延伸着,八路军、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根基越扎越深,为以后取得更大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