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革命的启蒙教育(文/庄伯方)

12640 发表于2018-05-05 12:15:24

1938年5月,我参加了山东八路军四支队第六大 队,驻沂水县袁家城子村。6月初的一天早饭后,政 治部的人员找我谈话,调我去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学习。我这入伍才一个月的新兵,就被派往干校学 习,真是喜出望外,我当即表示,坚决服从命令。第 二天就集合出发了。

这次六大队送干校学习的共24人。我们从驻地出 发一直往西去。第一天住夏家庄,第二天住蒙阴县 城,第三天到达城南的大庄、肖家峪一带,找到中共 山东省委机关。从此,正式到校报到了。

当时的干校是随省委机关活动的,我们在大庄、 肖家峪住了两天,就随省委穿过蒙山九女关,到达费 县的仲村。位于蒙山前的仲村,是个大村镇.有完整 的围墙,紧锁四门,地方顽固派不准部队进驻。省委和干校只好在围子外住宿•我和几位同学住在南门外 …家馒头店里,借了一张秫秸箔,晚上铺开睡觉,白 天卷起来学习。勤劳的店主东•天不亮就拉起风箱蒸 馒头,我们也早早起床,挑水、打扫庭院。7月7日, 省委在仲村召开了 “抗战一周年纪念大会”,干校随 之举行了开学典礼。第二天又继续行军,南下抱犊崮 山区。

行军,对刚入校的学员来说,就是体力和意志的 锻炼。为避免暴露目标,我们基本上是夜行军,夕阳 西下时集合出发,天将黎明时住宿。开始,经过地 方、铜石,路还比较平坦,进入山区之后,差不多都 是羊肠小道,崎岖难行。特别是在夜间,常常是峰回 路转•辨不淸东西南北。有的地方山路陡,连载重的 骡马都难以通过,真有“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之感。经过几天的夜彳丨军,终于到达滕县堵崮村。干 校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直到第一期结业。

干校完全按照延安“抗大”的教育方针办学,始 终贯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 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这一正确方针指导 下,民运队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争、 民众运动等主要课程。教学中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 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学员听得懂,用得上。特别是 省委书记郭洪涛结合反对顽固派申宪武讲的“抗曰游 击战争”,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通过学习使我们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开始认识到什么是阶级、阶级压 迫和阶级剥削》什么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什么是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了解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明确了动员千百万民众,坚持持久战,夺取最后胜利 的道理。深切地感受到:在走投无路的旧社会,在民 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自己毅然决然地投奔共产党八路 军,是唯一正确的光明大道,奠定了我终生为人民服 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人生观。

艰苦朴素的作风,始终贯穿在全部学习生活中。 干校是白手起家的,经济上十分困难,除了一部油印 机和简单的炊具外,儿乎是一无所有。上课就在庙内 的古柏树下,教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腿当桌,地 当凳子。由于缺纸,油印的讲义红、白、黄、绿各色 都有。学校只能供应学员最低的生活费,其他一切都 是自带。我的全部行装是一个草编蓑衣,一条棉布被 单和一身粗布单衣,总共五六斤重。当时蓑衣发挥了 很大作用,白天黑夜铺着它休息,坐着它学习,雨天 还可当雨衣。我们的住宿地点是万寿山梵王庙的三间 庙堂,庙堂前后有门,穿堂风一吹,凉爽舒适。庙内 神像完整无损。同学们把蓑衣、草席、油布铺在神台 上,既能躺着睡觉,又能坐着看书。有的神像端坐合 掌,似乎在祈祷,同学们就把背包挂在它的手上,风 趣地说:“劳你大驾,给我提着吧。”就这样,我们 与神像做伴,度过了一个月的学习生活。

当时的山东党,还没有自己的政权,不能下令向 群众征收粮草。但八路军与老百姓布鱼水关系,只要 我们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群众就积极支持我们。学习 “民众运动”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求学员们都学会 做群众工作。一天,伙房里做饭没柴烧了,队领导决 定,将学员划分成几个小组,到附近村里去凑柴草。我 参加的那个组到村后,先找村长说明来意,再召开群 众大会,宣传我党我军抗日救国的主张和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坚决执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 意”。由于我们纪律严明,说话和气,群众听到宣传 后,从心眼里拥护共产党八路军.积极主动地支援我 们。第二天,一车一车的高粱秸和马尾松树枝送到伙 房里,烧柴问题就随之解决了。

我们吃的给养也是当地群众供给的。由于群众缺 粮,供给不足,我们经常吃不饱,但宁愿勒紧腰带忍 着,也不向群众多要粮。时值麦收以后,群众送来 些小麦,我们就吃一拉面(带着麸皮)的小馒头,每 餐每人两个,只能垫垫饥。我们班有位姓唐的女同 学,她只吃一个,余一个分给大家。菜里油很少,基 本上是盐水煮小白菜或绿豆芽,每班一盆,大家蹲在 地上围着吃。山下有一条河,清澈的泉水,昼夜不息 地流着,是最好的盥洗池。河边乱石堆中,有很多小 螃蟹,我们休息时就捉,捉来放点盐一煮,味道非常 鲜美。我们来自各阶层,工农商学兵各界都有,多数 是有文化的小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都比较富裕,也 比较舒适,但都自觉自愿地背井离乡,来学校过这种 艰苦的日月,既不叫苦,也没有怨言,更没有表现出 不愉快的情绪,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究其原因, 足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为抗日救国,为中华民 族的解放,甘愿忍受一切,贡献一切。

学习生活虽然紧张、艰苦,但同学们在精神上却 是欢快乐观的,领导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也是团结 一致、亲密无间的。学校生活充满了朝气蓬勃、生动 活泼的气氛,人人都会唱歌,天天都在唱歌,每周至 少开一次娱乐晚会。全队学员集中在一个场园里,围 成一个圆圈。“丢手巾”是我们经常上演的节目,谁 输了,就罚谁唱歌或讲故事,有的吹口琴,有的唱京 剧,有的学口技,有的拉二胡,节目排的满满当当。 掌声、笑声,啦啦队的吆喝声,在翠绿的山峦间此起 彼伏,震荡回响。

我们第一期学员于“八•一三”结业。黑夜,在 一个大院子里,举行结业典礼。第二天,我们一行18 位同学肩负着干校的期望,到达中共鲁东南特委,走 上了新的征途。这些学员在祖国的革命和后来的建设 事业中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6月,是干校创建 50周年,这是山东党史、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值此母校创建50周年之际,祝愿干校的光荣传统、革 命学风,在现代教育事业中发扬光大。

谁在收藏
浏览:152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林永涛
    林永涛
  • 活泼的虎王
    活泼的虎王
  • 庄桂英
    庄桂英
  • 生生不息201
    生生不息201
  • 庄伟
    庄伟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