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干校的第二期学员。说起我到校的情况来, 与大家完全不同,我是为告状而去的。1937年11月, 我与若干难友从济南监狱中释放出来,回到阔别六年 的家乡青州,与益(都)、寿(光)、临(淄)、广 (饶)四县边联群众一起,进行了8个多月的抗日救 亡运动。后因工作不协调,有争议,遂于1938年7月 15日,南过胶济铁路,到清河特委驻地,向特委书记 霍士廉同志作了汇报,尔后,又直奔当时苏鲁豫皖边 区省委驻地沂水县九区岸堤。
1938年7月20日,我到达岸堤后,住在省委临时 招待所(西围子门顶上一间更楼房),省委组织部长 林浩和秘书长景晓村,先后多次与我谈话,对我反映 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作了答复:查实再定。同时,要我到干校学习。
7月22 日,我进入抗曰军政干校政治队学习。学 员中,除有少部分年纪稍大的地下党同志外,绝大多 数都是20岁上下的青年学生。
当时的政治队和民运队,是一个党支部,支部书 记耿启明。党支部的工作十分紧张,他们在学校组织 科领导下,日夜忙于了解学员过去的历史,现在的表 现,对抗战的态度,对共产党的认识。结合学习内 容,分头个別谈话,成熟的就发展为候补党员。记 得,我在学习的20天内,耿启明就发展候补党员30余 人。
干校除党支部外,还有“民先”组织,负责出墙 报,作宣传,教唱歌,把全校的抗战气氛,把每个人 的抗日情绪,都鼓动起来。校长孙陶林,是北平和全 国“民先”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山东“民先” 组织,就是由他发展起来的。我记得,干校的绝大多 数学生都是“民先”队员。
干校的三个大队,各有主课,单独讲授。但一起 上课的时间也不少。凡讲形势任务,讲抗日方针、政 策,以及主要领导人作报告,都集体进行。上课地点 有时在大操场上,有时在树林里、河滩上,有时也在 破庙里。
干校的学习方法非常灵活、实际、新颖,一是理 论和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对所讲的课题,经常组织 164
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组、宣传队,到群众中去现场应 用,观察效果,不仅有益于学员提高,也有益于群众觉 醒。二是学校工作与地方工作结合,干校与地方党组 织、政府、群众团体,有事共同商量,互相帮助,互 相支援。如学员的选拔,学校生活的改善,都依靠群 众,校群关系十分密切,亲如一家。三是领导干部、 教员与学员打成一片,领导以身作则,作出样子,使 人信服。能把出身不同,来自各地的学员组织起来, 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
1938年8月10日,新任省委组织部长程照轩,找 我谈话,他说:“你们的争论,许多老同志都清楚 了。”他停顿了下,接着说:“算了吧,不必再提 了,省委已决定,调你任省委直属沂水县委委员、九 区区委书记和动委会主任。”从此,我离开干校,奔 向新的岗位。
我在岸堤干校学习虽仅20天,但收获很大,我依 依不舍地离开了敬爱的母校。值得宽慰和庆幸的是, 我新任职的工作岗位,就是我们学校的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