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是岸堤干校建校50周年,省委已同意 届时举行纪念活动。阔别几十年,分散在天南地北的 校友,不久将欢聚一堂。在盛会之前,我想谈谈干校 第四期青年队的来历,表达我对母校的思念深情。
一支特殊的队伍
1938年春,由于日军的侵略,莒县的中小学停课 解散。为了争取广大学生走上抗日的道路,莒县党组 织利用关系,以六十九军混成旅政治部的名义成立少 年队。这年8月贴出了招生布告,几天内就有数百名 青少年前来应试。第一批录取50余人,以后陆续增加 到61人。这是一支完全由中小学生组成的队伍,由党 的莒县特支直接领导,按照八路军建军宗旨,实行官 兵平等。专职队长米新华,原是北平第六中学的学生。指导员辛玮是党的特支委员。兼职队长徐锦江原 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当时是莒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 副主任。兼职指导员牛良佐(即钮新农)是混成旅政 治部的科长。他们都是我们公认的老师和兄长。
辛玮同志给我们讲政治课,讲《抗日救国十大纲 领》、《民众运动》等等,从他那里,我们知道了共 产党和党的主张。米新华上军事课,他教我们演唱许 多著名的抗日歌曲。唱起《流亡三部曲》,唱者听者 —起声泪俱下。《大刀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与日 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和信心。我们违排演了一批话剧、 歌剧,学会了几套拳脚武术,经常在莒城、沭河沿岸 和混成旅演出,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这样一支军容 整齐、能演能唱的队伍,在我们党看来,是可喜的新 生力量,而混成旅长兼莒县县长许树声(绰号许黑 子)却把它视为异己。
莒县少年队就是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
干八路去
少先队原来是不分官兵每人每月四元钱的津贴, 不长时间,国民党把津贴减为每人每月一元。他们想 用减薪的办法,迫使一些人离开少年队9但是在党的 教育下,在“民先”队员的影响下,大家认识到减薪 是许黑子妄图拆散少年队的一条毒计,因而更加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39年1月的一天,混成旅5000多人在城南大操场 集合。许黑子在会上宣布,奉省主席沈鸿烈的命令, 为坚持抗战要裁减老弱残疾,少年队是弱兵之一,应 在被裁之列。第二天,少年队接到了解散的命令。
当时,摆在面前有三条路条是由许黑子保 送,到中学去公费上学。一条是改为五十七军战地服 务团,一律享受少尉待遇。还有一条是全队集体参加 八路军。几个国民党军官子弟主张去上学,多数队员 说,现在是安安稳稳上中学的时候吗?日本鬼子再 打过来怎么办?有的说:五十七军是正牌子,待遇 高。多数队员说,抗日救国是全国同胞的神圣职责, 不能看牌子,更不能讲待遇,谁坚决抗日我们就跟谁 走。党的领导人艾光楼、辛玮等同志,首先召集“民 先”队员开会,然后召开全体队员会,教育大家在国 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做出正确的抉择。 有人又嘟囔了一句:“八路军不是正牌子”,立即 遭到了队员们批评:什么是正牌子,谁坚决抗日谁就 是正牌子!这句话博得了热烈掌声。到八路军去的意 见占了上风。
沂水县岸堤有一所八路军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 校。这个校名是很吸引人的,大家一致意见到岸堤干 校去学习。为了保密,“民先”队员分工把几个想到 国民党部队去的人监视起来。瞒过了许黑子,瞒过了各自的家长,1939年1月 17日拂晓,少年队以“出操”为名,踏着晨曦,以整 齐的步伐跑出了莒县城。朔风凛冽,冷月在天,我们 的心情却无比兴奋,
崭新的天地
以莒县少年队为基础,加上从军事队、民运队拨 过来的青年学员,共100来人,组成了岸堤干校第四期 青年队。
踏进干校的大门,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到处是 欢声笑语,到处是团结、活泼的气氛。人们的穿着各 不相同:有的武装整齐,有的还是长袍大褂。女同志 有的剪了发,有的把小绾戴在着军帽里。相同的是,人人都挂着一张欢畅的笑脸。
学习生活很紧张。早上,号声一响,跑步到河滩 做早操,破冰洗脸。上课,有小课有大课。管戈、辛 玮、米新华,还有干校领导徐元泉、徐仲林,经常给 我们上大课。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孙陶林兼干校校长,也常来给我们作报告。大课小课在思想上为我们开拓 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干校的生活很艰苦。一日两餐,有时是大饼、馒 头,有时是高粱煎饼。定量供应,经常是每人每天十 二两(十六两一斤的秤),有时却只是四两。军事
队、民运队的大同志吃不饱,就到青年队来“打游 击”。开水只是在开饭时供应,每人分一茶缸,其他 时间,只能到河里破冰舀凉水喝。
和寒冷作斗争的办法是爬山比赛。比赛的结果是 人人满面通红,一身大汗。
牛.活很艰苦但是人们的情绪很高涨。大家有一 个共同的信念: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这才象革命的 样子。每个人都在作准备:现在吃小苦,毕业后吃大 苦。
50年过去了。当时的少年,现在都当了祖父母。 徐锦江、米新华同志早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严维璣同 志业已作古;个别人(如李国典同志)在肃托中冤 死。也有几个人经不起战火考验,当了汉奸。革命浪 潮中鱼龙一时混杂,但历史无情,人就是人,鬼就是 鬼,到头来各显本色。岁月不饶人,现在除了驻苏大 使于洪亮等少数同志还在第一线上工作,其他人都已 先后退居林下。
难忘的50年,更难忘的是起步走上革命道路的少 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