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是在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 导下,于1938年6月创办的。学员多为各地方党、地 方武装及八路军山东各部队选送来的干部、战士和青年学生。它的特点有二:一是先有学生,后有兼职教 师和专职教师,再有办学干部;二是先办学,后有校 址。第一期是在随军行动中开办的!第二、三、四期 以岸堤为固定校址;第五期是在离开岸堤反“扫荡” 的过程中结业的。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共培训了 3 000 多名学员,号称三千大弟子。
干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二期为初创阶段。学期均为一个月左右, 教学条件很差,缺乏办学人员和办学经验。第一期在 随军行动中开办,既无校址,也无专职教师,讲课的都是省委的负责同志,如郭洪涛、程照轩、.景晓村、 刘居英、潘维周等。第二期虽有了固定校址,d旦由于 省委机关、部队、大众日报筹备组等均驻岸堤,人员 多,房屋少,干校只好驻在一个大庙里,民运二队还 拉到岸堤北一里路远的破庙中住宿上课。这时,省委 虽派来著名学者张凌青夫妇来作专职教师,但仍以领 导人上大课为主要形式。
第三、四期为发展阶段。学制改为二至三个月。 就某种意义上讲,是干校兴旺发达的黄金时期。这 时,山东省委迁往王庄,原省委所住的两座大院,前 院住了政治队,后院住了教务处和专职教师。学校领 导和机构也日趋健全,军事队增加了军事课,其他队 也增加了专业课。岸堤西门外有一片茂密的大树林, 几个队的同学可以同时在这里听《社会科学概论》、 《中国革命运动史》等统一课程,分头上课也互不影 响。冬天,就坐在大片麦田里上课。俗话说“麦收战 场”,小麦不怕踩踏。师生们沐浴在大自然的阳光 下,讲的讲,听的听,真是其乐无穷。岸堤南门外汶 河,就是学员的大洗漱盆。河南岸的山上,成为早操 活动场所。
从第五期开始,日伪对鲁中山区疯狂“扫荡”, 学校进入游击阶段。学员们武装保卫学习,不断与 敌、伪、顽周旋,与土匪斗争。学期延长为半年,专 职教员分别到各中队和学员一起行动,边战斗边学习,在激烈的反“扫荡”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据我的记忆,从1938年6月到1939年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组织系统和发展变化情况是:
校长 孙陶林(兼)袁也烈
政治处:
主任:潘维周 徐元泉
组织科长 李浩然 徐忻 王博民(干事邓鄂)
秘书:夏云
教务处:主任:李露吾 贾丰
教育科长:徐仲林 赵绪
文书科长:刘端吴警予*•李丁(工作
人员:时俊、陈光庭、于再吾、王守慈)
专职教员:肖松圃、林元超、王炎、刘鼎、 管竹溪、张凌青、林X X、陆唐克
总务处主任,赵龙图
管理科长 管竹溪
大队
—大队
二大队:大队长 崔兰亭 邱则敏
教导员:王永周 孙XX
大队下设中队(或叫队),各中队辖三个区队 (分队)。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二、三期没有大队, 中队也没有教导员。从第四期起设大队,大队设教导员。中队改称指导员。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虽仅有一年多的历史,但培养干部达3000余人。他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许多同志在战争年代牺牲了,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现在活着的也多已离休。但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军到企事业单位几乎都有,也称得上“桃李遍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