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般军事理论上来看,敌后游击战争是同国家的总后防脱离的,是无后防作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就是为长期坚持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消灭敌人,发展自己,建立巩固可靠的战略基地。郭洪涛到山东后,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发展壮大山东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各抗日部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中,为在收复被国民党军队丢失的大片国土上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1.各抗日根据地与政权的初创
自1938年5月,省委泰安南上庄干部会议后,在以郭洪涛为书记的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的领导下,由于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山东抗日游击战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指示,山东各地党组织及其领导的部队在不断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和大力发展的同时,均积极开展了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在胶东地区,中共地方党组织先后在山东省委和边区省委的领导下,在不断加强部队党的领导和积极发展壮大部队、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也不失时机进行了政权建设。在1938年3月至5月,相继建立了掖县、蓬莱、黄县抗日民主政府。8月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使3县抗日民主政府有了统一的行政领导机构。这也标志着胶东第一块抗日根据地——蓬黄掖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形成。
为适应抗日斗争和抗日根据地发展的需要,中共胶东特委于1938年下半年先后创办了特委党校、胶东公学,成立了胶东文化合作社、文化界救国会、国防艺术研究社、职工总会等许多抗日群众团体。并为统一领导胶东各方面工作,胶东特委重新成立了胶东军政委员会。还于同年12月,在掖县召开了中共胶东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王文为书记的中共胶东区委。在清河地区,由于抗战爆发后,该地区党组织在组织发动起义创建抗日部队时,党员大部分参加了部队,有的县党组织几乎不复存在。1938年5月末,边区省委即组织成立了由霍士廉任书记的中共清河特委。霍奉命赴任后,即决定从在这一地区党组织创建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七、第八各支队抽调了部分党员骨干,恢复、建立和充实了辖区内各县党的领导机构,先后建立了潍县、博兴、淄川、益都、博山、临朐、临淄等县委及昌(邑)潍(县)联合县委、寿光中心县委和安丘党支部。10月,边区省委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工作上的需要,为加强党对淄博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决定将清河地区胶济路以南的淄川、博山、临朐、昌乐、安丘和益都(现青州市)、潍县(现潍坊市寒亭区)胶济路南部分划出,建立了中共淄博特委。到1938年底,清河区的抗日武装开辟了临淄、寿光、桓台、邹平、长山一带抗日游击根据地。
在鲁中地区,自1938年8月起,该地区先后成为边区省委和山东分局驻地。到同年底,省委先后建立健全了蒙阴、沂水、新泰、莱芜、泗水、费县、博山、淄川、安丘、临朐县和临(沂)费(县)、益(都)南等边区县的党组织。各县所辖的区委、村支部以及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自卫团、儿童团等群众抗日救国团体也相继成立。为了创造经验,指导全省建党建政工作,省委直接领导了鲁中各县的工作,派出大批干部到沂水、蒙阴、临费边等县任职。为抓好试点,在岸堤,省委直接领导了沂水第九区区委及第九区抗日民主政府、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的工作开展。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沂水、蒙阴等县先后成立了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妇救会、农救会及农民自卫团等抗日群众团体。到年底沂水全县农救会员达10万之众,自卫团发展到4万余人。蒙阴县委建立了5个分区委,并在县、区建立动委会,县成立独立营,各区成立农民自卫团和各种群众抗日团体。两县抗战活动轰轰烈烈,工作十分活跃。到1938年底,鲁中抗日根据地已具雏型。
在鲁东南地区,1938年7月,边区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将四支队第六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由沂水开赴莒县创建鲁东南抗日根据地。8月边区省委成立了由景晓村任书记的中共鲁东南特委,统一了鲁东南地区党的领导,在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同时,鲁东南特委和第二支队组织大批民运干部,分赴各地组织群众抗日团体,并开办军政干部训练班,培训社会进步知识青年,大大推动了全区群众运动的发展。到1938年底,莒县、诸城、日照建立了县委和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在国民党第五十七军第一一二师的中共地下工作委员会,和国民党第六十九军新编第六师的中共地下工作委员会,都为开辟鲁东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在泰西地区.1938年5月中旬,郭洪涛率干部初到山东路经这一地区时,根据泰西党组织和自卫团负责人的汇报,帮助组织建立了由段君毅任书记的中共泰西特委,进一步加强了党对泰西抗日斗争的领导。为了创建泰西根据地,特委在组织泰西自卫团积极与敌斗争中不断扩大部队、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同时,建立健全了各县(工)委,并指示他们大力发展党员,有力推进了基层党组织的发展。特别在组织发动群众和开展统战工作中,不仅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群众工作骨干,还团结了各界爱国人士,在各县、区建立了半政权性质的动委会,为各县、区建抗日民主政权奠定了基础。泰西特委还通过深入统战工作,争取国民党泰西专员任命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了肥城、东平、平阴3县县长,为建立泰西抗日根据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泰西特委还团结各县的进步爱国人士、开明士绅名流和红枪会人员共同参加抗战,到1938年底,泰西抗日根据地初步建成。
在鲁南地区,活动在这一地区的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在边区省委支援下,于1938年7月给鲁南国民党顽固派申从周部以沉重打击后,即转入抱犊崮山区坚持斗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活动在鲁南地区的部队还有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十二支队和八路军临郯独立团。这两支部队由于积极出击日军,屡屡取胜,打出了军威,受到了群众的欢迎,部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有力推进了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此外,边区省委还为开辟创建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于1938年12月派钟辉等21名干部前往,在邳县建立了八路军陇海游击支队,为在这一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再是,鲁南地区的中共党组织,自抗战开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在15个县建立了党的组织,并大力发展了党员。特别是对张里元等鲁南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在郭洪涛和其他边区省委领导人的直接工作下,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进一步发展了与张的统战关系。从1938年6月到12月,张里元多次协同八路军与日军作战,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国共合作抗战的较好局面。在湖西地区,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成立后,在积极开展与日伪作战中部队得到迅速发展。1938年7月,边区省委加强和统一这一地区党的领导,决定将鲁西南特委与徐(州)西北区委合并,组建苏鲁豫边区特委(亦称湖西特委)。到1938年底,特别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到达湖西,奉命改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后,在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积极配合作战下,很快打开了湖西地区抗战的新局面。在这期间,湖西地区各级党组织在组织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同时,开展了广泛的统战工作,团结争取国民党沛县等几个县县长成立了国共合作抗战机构——丰沛萧砀鱼五县联防办事处,统一领导湖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同时,中共党组织还选派了大批共产党员到国民党地方政府、军队工作,并积极争取各界爱国人士和开明士绅参加或支持抗战。为适应湖西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和需要,中共湖西党组织还以五县联防办事处名义,举办了苏鲁边区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先后招收两期学员400余人,并从中发展一批党员,为加强党对湖西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及时输送了一批干部。
在这期间,尽管各地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发展不平衡,但各地群众工作、党的各级组织建设、统战等工作和党组织领导的各抗日部队都取得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的入鲁,使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武装力量得以空前增强,为进一步推进各地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力量。
2.推进根据地与政权的创建和发展
在中共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下,山东党的领导力量和武装力量得到了不断的加强、扩大,特别是1938年末将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扩大为中共山东分局后,在以郭洪涛为书记的领导下,进一步推进了山东各地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从1938年底到1939年初,在胶东、创建了蓬(莱)黄(县)掖(县)边及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在鲁东南,创建了莒(县)日(照)诸(城)胶(县)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清河,创建了淄博山区以北、小清河以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鲁中,创建了莱芜、泰安、博山、沂水和新(泰)莱(芜)蒙(阴)、泰(安)莱(芜)边和临(沂)费(县)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湖西,创建了丰(县)沛(县)砀(山)单(县)金(乡)鱼(台)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在鲁南,创建了抱犊崮山区东部和东南部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泰西,创建了大峰山区和泰(安)肥(城)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在鲁西北,创建了以冠(县)馆(陶)邱(县)为中心的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冀鲁边,创建了平原、禹城县以东,惠民县以西,徒骇河以北的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些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已初步形成,使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军民的敌后抗战有了立足之地。
在大力开辟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以郭洪涛为书记的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中共山东分局,还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发展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不断加强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为阻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民主政权的建立,设置了重重障碍。在此情况下,1939年2月,中共山东分局明确提出:拒绝国民党的无理限制,既得政权绝不放弃;我军防区再扩展,行政人员不能让国民党随便调换。4月,《中央对山东问题之处置办法》指出:“山东方面过去未能于(国民党)省府、县长西逃时普遍委任自己的县长,有些已委任的,复接受沈鸿烈命令撤销……如上述情形不加改变,山东创造根据地与坚持抗战是要受挫折的。”5月1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山东工作的指示中强调,八路军或地方游击队,如无政权,则决不能发展巩固与建立根据地。因此,已得政权决不能放弃,并还应努力争取成立新的政权。根据中央指示,山东分局教育干部端正对政权建设的认识,接受过去忽视政权建设的教训,要求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6月初,山东分局即组织派出一批干部去各地帮助组织建立县、区、乡抗日民主政权。
1939年6月,日军对鲁中大“扫荡”,国民党地方政权纷纷垮台。中共山东分局为抓住这一时机加强各级政权建设,于7月1日发出《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之指示》,要求在原政权机构被破坏的地区,均要恢复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机构。县界应以地形及战争需要重新划分,不受旧行政县界的限制。县、区、乡长,要相应兼任八路军游击大队长、中队长及分队长,取得合法保障。根据山东分局指示,鲁中各地党组织,抓住沈鸿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逃亡及其各县政府的垮台这一时机,抓紧了各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于6月以后,相继建立了淄川、莱芜、博山、新泰、沂水、临朐、益都、章丘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还建立改造了大批区、乡政权。在泰西,先后建立了长清、肥城、东平和汶(上)宁(阳)边、泰(安)西、平(阴)阿(城)边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清河,先后建立了博兴、高苑、邹平、临淄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苏鲁豫边,除建立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外,还以统战取得在中共湖西党组织领导下的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和单县的政权。到1939年10月,郭洪涛调离山东时,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约建立了32个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大批区、乡抗日民主政权。
在以郭洪涛为书记的边区省委和中共山东分局的领导下,随着各地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民主政权的不断建立,巩固、发展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也逐步展开。
在财政经济工作方面,抗战之初,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各地党组织均根据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规定的财政经济政策,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有枪出枪”的号召,动员广大群众支援抗日部队,通过募捐摊派、没收汉奸财产等办法,解决经费与给养。这些政策与做法,在部队创建之初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不适应长期坚持抗战的需要。为了不断推进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建设,郭洪涛十分重视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的建立开展。1939年初,当山东抗日根据地初已形成,中共山东分局即根据各地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情况和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逐步提出了关于指导建立和发展财政经济工作的措施意见,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统一的、有计划的供给制度,取消苛捐杂税和摊派制度,实行合理负担。8月,山东分局决定在抗日根据地内实行统一的财产所得累进税制度。这一税收的基本原则是:钱多多出,钱少少出。制度规定,“中农贫农不超过所得的百分之五,富农不超过百分之十,小地主百分之二十,中地主百分之三十,大地主百分之三十五。”随着各地抗日民主政权的不断建立健全,一些发展管理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机构很快建立起来,一些抗日部队的财粮开始由抗日民主政府筹集供应,随地募捐、摊派的做法开始逐步改变。为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还积极开展了一些基本的生产建设。为了解决部队军需用品,各根据地从实际出发,首先初步发展起了军工生产。在胶东,1938年在黄县建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兵工厂。到1939年初,全厂已发展到500多名工人,可批量生产步枪、迫击炮、炮弹、子弹、手榴弹等武器装备。到年底,胶东根据地已建有5个兵工厂,职工达到2000多人。在鲁中,八路军山东纵队在鲁山南麓千人洞(现在沂源县境内)、沂水县西部桃花峪建立第一、第二兵工厂。在清河,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在寿光创建了鲁东兵工厂。在鲁南,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莒南创办了兵工厂。与此同时,各抗日民主政府还创办了一批小型日用品工厂,如织布、制鞋、制秤等厂。有些抗日根据地还因地制宜,开办了煤矿、金矿。这些工业生产对保证军需民用,活跃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洪涛还十分重视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宣传、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对敌斗争的需要,宣传、文化、教育等方面事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在郭洪涛的领导下,中共山东分局和各级党组织,为了做好宣传文化工作,都非常重视宣传文化机构和宣传队伍的建设,形成了从分局、区党委到地委、县委的宣传文化系统。同时还创办了各种报刊,1938年9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区省委宣传部创办了《大众半月刊》,1939年元旦,中共山东分局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大众日报》,开始为3日刊,每期3000份,后陆续改进增印,逐步办为日报。在此前后,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等单位和抗日群众团体,还创办了《斗争生活》、《齐鲁文化》、《大众画报》、《前卫报》等。在这期间,鲁西区党委创办了《灯塔》,苏鲁豫区党委创办了《团结日报》,清河特委创办了《群众报》,胶东特委和区党委先后创办了《大众报》和《党内教育》,鲁南区党委创办了《鲁南时报》等等,各县委也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各根据地还创办了图书出版事业和印刷厂,先后翻印和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等著作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书籍。这些报刊的创办、书籍的出版和广泛发行,有力推动了党的抗战宣传,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谎言,粉碎了日军的文化侵略阴谋。为教育、引导群众,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断推进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边区省委和山东分局及各抗日根据地,还根据部队和根据地各事业的发展建设需要,积极发展了教育事业。特别是对干部的培养,边区省委先后创办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省委党校,鲁西、胶东等地也开办了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与此同时,边区省委和山东分局还选派部分干部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由于对各级干部军事、政治、经济等理论文化的不断提高,不仅适应了迅速发展的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发展的需要,也使他们在斗争中很快成长为各级主要领导,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9年10月,郭洪涛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并与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一起,率山东代表前往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因党的七大延期召开,郭洪涛也从此调离山东。
郭洪涛在山东尽管工作时间很短,只有一年零五个月。由于他坚持从山东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山东抗日游击战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创造性地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不失时机地不断加强和建立健全了党的各级领导,大力发展了党的组织;广泛深入开展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争取了各界爱国人士、开明士绅和名流积极参加抗战;不断加强山东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对各部队加强党的绝对领导,使部队在不断与日军作战取胜中,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壮大。正是这些创造性的工作和他有力的领导,不断地推进了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建设,为夺取山东抗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郭洪涛调离山东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期间历任华北财经工作委员会委员、东满铁路局局长、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兼牡丹江铁路管理局政委、平津铁路管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解放后历任国家铁道部副部长、国务院第六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主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曾当选为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正式代表和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特邀代表,并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还先后被选为第二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于2004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