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战士,伟大的姥姥——怀念沂蒙红嫂李桂芳(文/刘栋)

12700 发表于2018-05-10 15:55:50

作为一名临沂人,我对家乡深厚饱满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深感骄傲,更为我的姥姥——一位在特殊年代,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的女性战士,感到无比的自豪。她是红色沂蒙老一辈革命者中平凡的一员,但她与无数默默无闻的革命先辈一起,以共同的信仰和事业,造就了共和国历史上最光辉、最伟大的一页!

姥姥的名字,叫沂蒙红嫂。

1.jpg

沂蒙红嫂,是战争年代活跃在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女性革命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之情。在记录和歌颂沂蒙红嫂的众多史料、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火线桥”的故事,是最具代表性、最广为流传的红嫂事迹之一。在电影《沂蒙六姐妹》中,红嫂带领姐妹们扛着门板,跳进齐腰深的河水架起“人桥”的场景,令无数的观众为之动容。这个真实故事的女主人公,就是我的姥姥。

那是1947年5月12日,大战前夕,距离大战主战场仅10公里处的汶河河畔东波池村(现马牧池村),全村男子赶赴支援前线,老幼民众提前转移,只有时任沂南县艾山乡妇救会长的姥姥和一批妇女干部留守,等待上级的指示,随时开展战争支援。

傍晚,焦急等待的姥姥终于接到上级的命令:“必须要在天黑以后,五个小时之内,想尽办法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架设一座桥,保障进攻作战的部队顺利通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任务,几个妇女面面相觑:暮春的沂蒙山区夜风凌冽,20多米宽的汶河急流暗涌,没有建桥的材料,没有劳力,没有时间!

天马上就要黑了,部队也许一两个小时内就会赶来,这么短的时间,如何建起一座桥啊!

紧急之中,这些勇敢机智、历经战争磨练的红嫂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没有建桥材料就回家摘门板,没有桥墩就用肩扛!天刚刚黑下来,妇女干部们已经召集联络附近各村的所有妇女共32名,带着各家卸下来的门板,陆续在汶河畔集结。开展任务前,姥姥先做了一番简短的动员工作。

她问:“大伙有没有决心?”

大伙齐声回答:“有!”

“能不能完成任务?”

大伙说:“能!”

随后,姥姥让大伙等在岸边,先下河去摸索架桥的地点。上岸后根据妇女们的身高搭配成双,每四个人扛起一块门板,依次排列起来,为保障部队过桥时万无一失,在河中反复尝试,感到平稳坚固了,才撤回到岸上,等侯部队到来。

晚9点钟,一支从北面疾行而来的部队在夜色中赶至汶河畔。先锋首长冲到河边,河水湍急,水面空荡荡的,前来接头的还是个女同志,便无比焦急的问道:“你们村的男人呢?桥在哪里?”

“在这!”姥姥朝妇女们一招手“架桥!”话音未落,一群妇女肩扛着门板,迈着小脚趟进了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在冰冷的汶河里架起了一座人桥。看到这一幕,首长震惊了,他激动的对姥姥说“不,同志们,不行!哪能这样?还是我们淌水过河吧。”

“同志,我们也是在执行任务!”没等首长下命令,姥姥便朝站在河边的队伍喊到:“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保证!快过桥!”首长紧紧握住姥姥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同志们!”随后,朝身后的部队喊道:“同志们!前边是妇女同志搭的人桥,我们要轻踩、慢跑,走中间!立刻过桥!”在他的指挥下,队伍踏上了这座肩膀扛起的火线桥。

汶水湍急,冰凉刺骨。妇女们在桥下,河水漫过了腰,水深的地方淹上了胸口。刚开始,先头部队知道是妇女们搭起的桥,都有意放轻了脚步,可后来的战士们不知道桥下的“秘密”,只管加快脚步,迅速过河,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重。桥下的妇女们咬牙坚持着,不知过了多久,实在撑不住了,姥姥暂停了队伍的前进,水下的妇女们换换人,倒倒肩。这下,火线桥的“秘密”又一次“暴露”了!战士们大吃一惊,说什么也不肯走,他们心疼水里的妇女,不忍心踏着她们的肩膀过桥!在妇女们的坚持动员中,最终,战上们再次踏上桥板,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顺利通过汶河,以饱满的战斗力火速奔赴战场。一名战士用火柴盒记下了姥姥的名字。当这场战役结束后,人们发现,战场的岩石上、峭壁间到处写着姥姥的名字。但更多红嫂的名字,却无从知晓了。

这场战役,就是解放战争中著名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歼灭国民党军精锐“五大主力”之一,沉重打击国民党、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号称解放战争中的孤注一掷。陈毅司令诗云:“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我想,在这场以近身肉搏而著名的奇迹般的鏖战、也是最惨烈的胜利中,红嫂们用肩膀支撑着的,除了这座门板火线桥,还有英烈们赴死求胜的信念!

那一年,22岁的姥姥,其实已经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兵。她的革命生涯,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便在广阔的蒙山沂水间铺展开来。

1938年,抗日动员工作委员会来到沂南县驻扎,广泛发动群众、宣讲革命真理。仅仅一年,贫农出身、幼年就在地主家做帮工、年仅13岁的姥姥便想方设法摆脱地主家的阻拦,加入了儿童团,又进了八路军办的识字班。从那个时候起,姥姥有了自己的名字——李桂芳。

她在夜校学会了写字,如饥似渴的聆听干校老师讲授革命道理,在这一时期比较完善系统的汲取了革命理论,立志跟着共产党一辈子干革命!

1939年,14岁的姥姥遵照动委会的安排,担任山东被服厂的民运工作。在几十个村子中发动妇女缝军衣、做军鞋、备军粮,在没有运输工具的情况下,由妇女们将物资集中起来,掩藏好,艰难万险中辗转穿越敌人的封锁区线输送给队伍。

1941年,16岁的姥姥按照上级安排担任山东军区第二野战医院看护员,成为了一名八路军女战士。由于表现突出,她在次年作为培养对象,由组织调选到山东青年学校学习。刚入校,学校就被日本鬼子冲垮了,她又被分配到山东军区药材所为五个野战军医院供应药材。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没有医药来源,药材所的同志们就上山采土药材,晒干研磨,自行配置,完成了重要的野战医药供应任务,姥姥也和全所的同志们一起,在大山中洒下了无数血汗。

在这期间,姥姥又有了一个新名字,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李大胆”。由来是在当时,上级领导要找一个胆子大的人完成一项相当特殊的任务,看守医院的太平间。这项任务,姥姥承担了下来。为了躲避敌人,充当太平间的瓜棚里不能点灯。整日工作后的夜晚,年轻的姥姥守着各种残缺的尸体,她说她不害怕,因为她觉得:“这些同志都是为了打鬼子牺牲的,他们活着是为了咱老百姓,牺牲了不会难为咱老百姓。”有一天晚上,大雨雷鸣。借着闪电,姥姥看见简陋的瓜棚外有两只狼。她吓得浑身哆嗦,但回头看着这些失去生命的战友,胆子又大了起来。姥姥把牺牲的同志从床上挪到地上,将床堵住瓜棚门口,然后紧紧地顶住,以防狼破门,自己的安危微不足道,但烈士们的遗体决不能被毁坏。后来,“李大胆”这个名字不胫而走,姥姥的大胆而危险的任务,也越来越多。

随着日本鬼子更加猖狂的扫荡,牺牲和负伤的战士激增。医院时常遭到敌人的袭击,已无法为众多伤员医治和养伤,多数伤员被藏在马牧池至铜井北大山一带老百姓家里,或者鬼子不便搜及的山洞里。那时,老区曾流传这样一句口号:“村村是医院,户户是病房,人人都是护理员。”为了保护这些伤员,上级组织抽调了一部分身体较好、年龄较小、心眼机灵的看护员,组成一个看护班,负责这一带的伤员护理,姥姥就是其中的一个。

为了不暴露身份,便于在这种环境中开展工作,姥姥剪掉了大辫子,剃了光头,打扮成男孩。白天放牛,晚上装成要饭的到附近村庄讨饭,实为为伤病员筹集输送粮食。他们也经历过被叛徒出卖,全所同志被鬼子抓住追问八路军队伍和伤员的下落,被棍子狂击打晕在地。幸亏被前来寻找的老乡搭救。老乡激动地说:“听说咱们的人已经死了,我们是来抬尸的,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你们。”大家悲喜交加、抱头痛哭。

就这样,姥姥在八路军队伍里女扮男装三年,于1945年3月,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和战友们、革命同志们在这一时期历经了无数艰险,亲历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欺压,见证了无数八路军战士为革命牺牲生命,也参与到广大老区人民为支援革命所做的伟大奉献之中。

 战争年代,她当过后勤部办事员,做过宣传干事,任过妇联会长和抗联副主任;革命胜利后,李桂芳同志成了沂南县妇联第一任会长,并先后担任沂南、沂水县副县长等职务。1984年,她从临沂地区民政局副局长的职位离休。1992年3月,被省妇联、省民政厅和省军区政治部评为“山东红嫂”,同时被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被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些经历,正如姥姥去世后,她的生平中所评价的那样:在李桂芳同志参加工作的50多年以来,她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对远大理想的追求矢志不移,并为之奋斗终身!李桂芳同志一心为公,不计名利,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心中时刻装着广大人民群众,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奉献足迹。

以上,就是李桂芳同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工作经历

在我出生的八零年代,姥姥已经离休了。在我的心目中,这个瘦小的李老妈妈,是个伟大的姥姥!与她广为人知的模范事迹相比,她的伟大,更体现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她时刻向周围散发着的火炬般明亮炙热的光芒中。

这是一种坚强的能量。认识李桂芳同志的人,想起她,就会感觉这世上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事情,没有过不去的坎。姥姥的身体一向不好。幼年的贫苦经历、长年战争的摧残、国家初创时期的艰辛、文革所遭受的迫害等等.......在我从小的记忆里,她小小的身板,里里外外,总承受着各种病痛,到了晚年,更是连医生都会惊讶于她的忍耐和对抵抗疾病的顽强。记得小时候,夏天蚊虫很多,我皮肤敏感,一旦叮了包就奇痒无比,难受的直哭,对这样一个娇生惯养的“姥姥的眼珠子”,她一边为我轻轻拍打着,一边给我做思想工作,她卷起裤腿,露出一片等同胫骨面积的巨大伤疤,又黑又紫,是战争时期受伤,发炎腐烂后用刀剔掉整块皮肉,创面又反复冻伤留下的,常年又痛又痒,我在工作后还在北京专门托人买过各种药膏,也没能改善。——她指着伤疤对我说:“我这个大疤总欺负我,但我有秘方!”

“什么秘方?”我问。

她神秘的说:秘方就是要从思想上彻底战胜它!——疼和痒都是我们的敌人,难受的时候,你不能屈服,要跟他说,我不怕你,你赢不了我!当你真不怕他的时候,他就怕你了!难受也就好了!——小时候的我大为不屑,觉得这个秘方简直太忽悠小孩了。但当我长大以后才渐渐明白,战胜挫折,凭的是了不起的勇气,当我们说服内心勇敢迎战的时候,坚强的力量,能打败一切障碍!包括心理上的恐惧和感官上的痛苦。这确实就是为什么早年手术摘除多个内脏器官,几乎失去消化能力和造血功能,多年重症缠身的姥姥一直不露病态、充满精力的唯一“秘诀”。姥姥离开后,多年陪伴她治疗的医护同志们说:她的坚强带领着孱弱的身体耗尽了最后一丝体力,燃烧了最后一份能量,以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斗状态离去,她没有被病魔打败,从医学角度,李桂芳同志创造了了不起的生命奇迹

 姥姥伟大的能量里,最重要的成分还有乐观。认识李桂芳同志的人都不会忘记,她是我们所有人的开心果,只要在她身边,就会有数不清的欢乐,随时随地都在开怀大笑。小的时候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大院里的家人亲友,有事没事,都喜欢找姥姥说道说道。家长里短、生活的烦恼,经姥姥一个玩笑,讲几个恰如其分的典故,打几个惟妙惟肖的比方,大家哈哈一场大笑,笑后回味回味,又觉得在情在理,心情无不畅快,什么都想开了。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辛苦,出差在外地,晚上开会加班到凌晨也无法休息,找了个空打电话跟姥姥抱怨,姥姥说:你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年轻的时候,也联系同志们开会,躲在树丛草窠里碰头,有时候暴露了,鬼子一个炸弹过来,再想召集人回来开会啊,缺胳膊断腿都是好的,有的同志就从此再没见着了!沉默了一下她问我:你们开会不用躲炸弹吧?我说当然不用了!她哈哈一笑说:哎呀那还不使劲开,天天开,想开多久开多久啊!听她说完我就忍不住笑了。回去再开会,开再久也不会抱怨,内心感到无比的幸运、幸福,满满的感恩!

姥姥的精神,更让我难忘的,是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平凡——自己的平凡,是因为战友们的伟大,生活再幸福、物资再充裕,她都是那个艰苦岁月中走来的老百姓。姥姥长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她的工资很高,子女的供给也很充裕,但她过得还是一个苦日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周末给孩子们做饭吃剩了,她一顿顿热着吃一个星期也不能扔。家里房子面积挺大的,但永远都摆放着孩子们家里淘汰的旧家具,甚至我们养不活的花草都替我们精心养护,不会扔掉,阳台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生活是简朴的,但她从不放松思想上的学习,眼睛花了、耳朵聋了,但报纸一天不能不看,新闻一天不能不听,国家大事、国际形势,社会热点,姥姥永远知晓得比我们更早,更敏锐,与时俱进。

我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她除了生活中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更在思想意识上,对我和对身边所有的亲友们,都产生了深刻而永续的影响。

记得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的“沂蒙精神”大型主题展览,姥姥受邀来到北京,作为特殊嘉宾参加了活动。在北京求学多年的我,当然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的赶到宾馆去看望姥姥。刚聊了一会,果不其然,她又开始每次见面的“例行话题”:“你现在已经工作了,入党的事要继续努力争取。

“姥姥别着急!”我轻松的回答“我刚入职,先把技术打好基础也不晚!”

姥姥沉默了一会,态度一扫平日的亲切幽默,略带严肃的口气说:“锻炼技术和追求思想的进步一点也不矛盾!恰恰相反,这两样根本就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思想达到一定高度了,研究起技术来才能有目标,干起工作来才能有意义!”听完她这番话,我一时愣住了,半天没有回答。姥姥反倒轻松的一笑“看你这个觉悟,确实还需要多成长锻炼几年!”言语间竟有几分不屑与我为伍的意思。从那以后,入党这件事,我开始真正的上心,并且发自内心的追求各方面的进步,直到光荣成为预备党员的那一天,我激动万分的打电话第一个向姥姥报喜,她郑重的对我说:“祝贺你!刘栋同志!”

2017年,王岐山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无论涉及哪个领域、哪项工作,从来都是既讲政治又讲业务,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没有离开业务的政治,更没有离开政治的业务。”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姥姥06年时在北京对我说过的那番话,虽然她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但是她仍时刻保持着最清醒最透彻的政治觉悟,我深深地感到,这就是一位革命前辈、一位长期扎根基层的工作者、一位合格党员的政治素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也是姥姥,是她手捧鲜花在华东烈士陵园无名英雄纪念碑前深深鞠躬的一幕。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以纪念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在50个阅兵方队中,邀请了300多名平均年龄90岁的抗战老战士、抗日英模子女和抗战支前模范代表,组成了2个特别方队驶过了天安门城楼。李桂芳同志也受邀坐上抗战支前模范代表的特制战车,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检阅。那段时间,她的身体并不太好,在暑热未消的北京,长达一个月的前后安排,对每一位老人来说,都不轻松。我们虽然无比的骄傲,但也担心和心疼姥姥,她安慰我们说:放心吧!你们看看这些老首长、老同志,我在队伍里还算新兵蛋子呢!

在阅兵前夕,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对姥姥的采访,她穿着朴实庄严的阅兵礼服,胸前佩戴着一块块闪亮的奖章,神采奕奕的面对镜头说到:老八路、新四军,革命军、老战士们都来了,拥军支前模范也都来了,来到首都北京,住在党中央的身边,我要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挺起腰板来,对着习主席招手,一定要把习主席对我们的关心,带回家乡,带给父老乡亲!等我回去以后,还要到华东烈士陵园去!告诉那些一起战斗的、死去的战友,党中央没有忘记我们!共和国没有忘记我们!习主席没有忘记我们!

李桂芳同志以饱满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光荣而圆满的完成了阅兵任务,回到家乡后,她第一时间兑现了对战友的承诺。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一家四代,手捧白菊,在华东烈士纪念碑下鞠躬、默哀,祭奠死去的英灵。那天,姥姥对他们讲了很久,说了很多话,我想,这些话,她的老战友们一定都能听到!

2017年4月19日,李桂芳同志,我最可亲、可爱、可敬的姥姥,因病去世,享年92岁。

一年后的今天,我写下这篇文章。时至今日,我仍无法相信她已经离开了我们。在我从小玩耍长大的华东烈士陵园,那里有很多的陵墓、石碑,孩子们春天挖荠菜、夏天捉蚂蚱,秋天捡树叶,冬天打雪仗。平日里,很多市民也会去那里瞻仰。庄严肃穆,却并不悲伤。

姥姥和战友们,已经离去。他们仅带走了属于自己的那段沧桑回忆,却给我们留下了更多——

战争远去,革命精神永存!

老辈革命者逐渐离我们远去,但远大理想、伟大遗志,将与他们赋予我们的血脉一样,代代传承、永不停息!

姥姥,我很想念你!

李桂芳同志,我们永远怀念你

                                                              李桂芳外孙女  刘栋

                                                             2018年4月14日凌晨

谁在收藏
浏览:571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xndw
    xndw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