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气扬》前言与后记(文/ 李森 杨新利)

胖胖的a公 发表于2018-05-10 18:10:58

封面.jpg

永远的怀念(代序)

文/李森

    光阴似箭,一转眼,在浩离开我们己整整20年了。20年来,我无时不刻不在怀念他,怀念我们48年的风雨历程。

    还是在去年八九月间,三弟在春(在浩的胞弟),在一次电话里跟我谈起,明年是二哥去世20周年了,能不能为他做点什么?我问:做点什么呢?他提议能否编撰一本纪念册来缅怀二哥,我当即表示赞同。之后,我又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大家都说:好!从那时起,出书的事就摆上了日程,正式开始筹备和运作了。

    写书纪念在浩,就要把他一生中的亮点写出来。他具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的呢?细细想了想,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在浩从年少时起,就对吃人的世道愤愤不平。由于家境贫寒,他年纪小小就帮着家人打工扛活,14岁起就给村里放牛,饱尝艰辛,备受劳苦。在浩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之所以后来很快接受革命真理、走上革命道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参加革命工作后,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不管在顺境时,还是逆境中,他都一心一意跟党走,即使身遭陷害,处在落魄中,他对党没有半点怀疑,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89年的夏天,首都发生了那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在那些日子里,在浩牵挂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整日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每天都在关注事态的发展与变化,直至事件得到平息,他才放心下来。拿一句老话讲,他确确实实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忠臣,共产党的忠臣!他一生对党忠诚、对事业执着、对工作忘我、对群众贴心,源于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服从命令听指挥是他的天职。在浩从参加革命工作起,就有很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党指向哪里,他就奔向哪里,哪里需要,他就到哪里去,从不讨价还价。1958年,正值在浩在事业上如日中天,当时,浙江要筹建大型化工企业,省里点名要调他,可市里的领导却希望他留下,但他二话没说,立即办妥有关手续,从省属企业一一宁波动力机厂调出,撇下我和5个孩子(当时最大的只有12岁,最小的才5岁)还有60多岁的婆婆,到省筹建处报到去了。不久,又风尘仆仆远赴大西北,带队去甘肃兰化公司实习培训。

    以后,在浩在衢化又变动多个工作单位,哪里工作难搞,局面打不开,组织上就把他派往哪里,每次他都是无条件服从,全身心投入,而且要把工作干好。 

    扎根群众、工作第一是他的终生追求。在浩最大的特点是:与群众打成一片,躬身和群众交朋友;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但工作不能少干。参加工作几十年,他没有休息日,工作就是他的休息日。我与在浩是1943年认识并结为夫妻的,结婚以后,他一直奔波在外,我们很少见面,更谈不上相互照顾了。后来,我也参加了革命,俩人各奔东西,聚少离多。所以,在艰险的战争年代先后生下的两个孩子,都是寄养在老百姓和亲戚家里,直到解放后才将他们接回到身边。

    在浩把工作看成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记得1949年南下后,他担任武康县的县长,那时刚刚解放,匪特猖獗,时常出来搞暗杀活动。为了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他日理万机,没日没夜,经常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区、乡和农村去检查和指导工作。在浩是巨化第一代创业者。1960年,他调到电化厂任党委书记。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厂里人心浮动,生产也不稳定,经常出事故。那些日子,在浩星期天也不休息,不是到集体宿舍,就是到职工家里,征求生产和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他们的反映。晚上除了不开会,就去住在周围农村的职工家里走走看看,嘘寒问暖,了解和掌握实情,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由于在浩做思想政治工作得法、到位,职工们都从心底里感激领导对他们的关心,工作和生产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全厂生产管理很快有了转机。看到领导如此关心工人,有的职工感动地说:  “杨书记对我们这样关心,我一定把生产搞好,请书记放心好了!”

    他生前经常说:  “脱离群众是领导干部最大的危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我们的几个孩子后来都陆续走上了领导岗位,他就时常提醒他们:心里要装着群众,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

    他把能为党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一种荣誉和享受,在职时他是一个工作狂,离休后仍然闲不下来。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还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伏案给省老年体协写报告,总结汇报巨化一年来的老年体协工作。当时他已经感到身体有些不适,但他仍然坚持把文件写完。由于过度疲劳,不料第二天一早就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

    克勤克俭、廉洁自律是他的一贯作风。在浩出身贫苦,一辈子都没有忘本。1954年,他临危受命担任一家亏损严重的省属企业的厂长,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他带领全厂职工一方面修旧利废、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开源节流,加强成本核算,经过不懈努力,全厂一举扭亏为盈,成为省、市先进企业。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报纸对他勤俭办企业的事迹都作了宣扬;上世纪50年代末,在巨化建设初期,组织上让他负责筹建机械分厂。当时条件差,没有厂房,也没有设备,他就依靠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因陋就简,白手起家,土法上马,盖起了临时厂房。先建铸造车间,用旧设备和旧铁桶搞起了铸造,搞成后,就开始加工设备零部件,为安装化工设备提供急需的配件。这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解了燃眉之急,起到了很大的奠基作用。

    三年困难时期,在浩中午是在分厂食堂就餐的,他也和工人一样排队买饭,不搞特殊。有时下班晚了,食堂的菜卖光了,他就只好买点淡饭凑合着吃,有些工人看到此景,就说:  “杨书记太工农化了,和战争年代的作风一个样,没有变!”

  上世纪80年代,各方面的条件都远远好于过去,但在浩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那时,他已经离休,又被推举为公司老年体协主任,在一次率队外出比赛期间,为了节省开支,他就和男队员们同住一室,没有另开单间。这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从中反映了他事事处处勤俭节约的思想品质。

    正直、正派、正气是他一生的操守。在浩长期从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处在各种政治运动的风口浪尖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他表里如一,从不会玩弄权术,也不会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有话当面讲,不背后搞小动作。他原则性强,办事认真,工作不怕碰钉子,对下属尤其是对干部严格要求,看到身边不良现象敢说、敢管,因此,也得罪了一些人。十年动乱一开始,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在浩首当其冲成为巨化地区最早被打倒的领导干部之一。“四人帮”被粉碎后,“左”的一套阴魂不散,正当在浩满怀信心为四化建设甩开膀子准备大干的时候,他再一次被剥夺了工作权利,这是在浩一生中最为苦闷的时期。但是,他的革命意志从来没有消沉,特别是复出以后,又重新振作精神,还是像过去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即使离休后,也仍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继续发挥余热,直至生命终结。

    以上五点是在浩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他的灵魂所在。他去世后,组织上是这样评价他的: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组织观念强。作风正派,襟怀坦白,实事求是,办事公道,坚持原则,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工作踏实,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艰苦创业。在生活上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善于联系群众,关心同志,平易近人,努力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博得了职工群众的好评,在职工中有较高的威望。”我认为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而当年职工群众悼念他的情景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回眸48年的岁岁月月,我们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文革”中,我也跟在浩一样挨过整、遭过难。在最艰难的时候,是他一直关心我,照顾我,保护我。在这里我只说一件事,那是1967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为了免遭几个恶棍次日再度对我下毒手,在浩当机立断,带着我连夜出走,在外面藏匿了一段时间,才躲过一劫。正如在浩当初所预料到的那样,如果那天晚上不走的话,我很可能活不到今天,因为后来得知,那伙暴徒已经放出话非打死我不可!自己从心底里佩服在浩真是独具慧眼和胆识,感激他对我的体恤与疼爱。

    从战火纷飞的沂蒙山区,到凯歌嘹亮的南下路上;从建政掌印的莫干山麓,到窑火熊熊的运河岸边;从勤俭办厂的甬江畔,到艰苦创业的柯山下……在浩他步履匆匆,一路走去一

    在浩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风骨是永存的。活着的人好好地活着就是对逝者一种慰藉。现在可以告慰在浩的是:你的这些最宝贵的品格和遗风,正在儿孙们中间得以延续!我们的5个孩子都很争气,20年来,他们没有辜负你的期望和要求,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孙辈们也很努力,都在勤奋地耕耘着自己的事业,并且有了收获;我们的第四代也相继来到了这个世界,正在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来临之际,我们缅怀在浩,就是要把老一辈革命者的优秀品质和作风继承下去,也让杨家的后人永远记住,他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值得自豪、骄傲、敬仰的前辈。这就是编写本书的唯一目的,是为序。

2011年清明节于巨化昌苑村


 《浩然正气扬》出版后记

(文/ 杨新利)

 在家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纪念父亲辞世20周年的家书一一《浩然正气扬》终于出版面世了,非常值得庆贺。

    翻开收集在书中的每一幅照片和每一篇文章,都能感觉到家父音容宛在,他还活在我们中间!

    为了出好这本书,87岁高龄的母亲不顾年迈体弱,抱病为本书撰写了卷首篇一一《永远的怀念》,文章深情地回忆了家父的人品和风范,高度概括了他身上所具有的五种精神,让我们更加怀念和敬仰父亲!作为后辈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刻画出一个还原于生活中的真实父亲和祖父,追忆了他老人家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留下的印象与感触,字字句句都饱含了儿孙们对老人家至真至纯的情和爱,是发自肺腑的真情表露。值得感佩的是,大哥胜军在撰稿过程中,正处于嫂子绝症救治的护理中,他承受住身心上的巨大压力,把对父亲的深深情怀注入笔端。

    最值得一提的是,家父的好弟兄、我们全家最尊敬的三叔,不但撰写了多篇诗文,还亲自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尤其是他的《追怀》 -文,生动地追述了他与父亲的手足之情,活脱脱地勾勒出父亲年少时的形象,让我们从中了解到父亲不为人知的故事,可谓弥足珍贵。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至始至终都得到叔父的悉心指教和帮助,他年事己高,且重病缠身,仍不遗余力地为本书的策划、编撰和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借此机会,我代表全家谨向他老人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书中还收录了杨明伯父以及锡美姐姐和姐夫当年写下的感人诗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最后,我还要代表全家向上海金秋文学社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由衷的感谢!书中一些历史资料的查阅、收集和老照片的翻拍、修复,以及包括组稿、编辑、打印、校对、排版、印刷等,家人们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因此,它是一本凝结全家智慧和汗水的作品。

    家父算不上一个大人物,也不是一个完人,但是综观他的一生,他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弹指间,父亲离开我们快20年了,岁月磨灭不了我们对他无尽的思念,他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最后,衷心希望父亲生前亲手培育起来的家风,在杨家后人中传承下去,并追寻着他梦寐以求的理想,与日益强大的共和国一同前行!

    本书编辑中,限于水平,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请指正。

 杨新利

2011年5月于上海

未标题-1.jpg

洪波为纪念杨在浩同志逝世二十剧年题写

浏览:127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鲁小楠
    鲁小楠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