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李子正与死亡无数次擦肩而过

Admin 发表于2015-08-23 19:48:48
他是一名抗战老兵,是曾抱着炸药包冲锋陷阵的战士,而如今,在三种病魔的轮番攻击下,又上演了一场从战斗英雄到抗癌英雄的人生好戏。他叫李子正,面对病魔,他的一句“癌症不等于死亡,勇敢能让死神走开”,说得如此轻描淡写,而面对战争,他努力杀敌、悍不畏死,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每一次大难不死,都见证了那段特殊历史的苦与乐。
★逃荒要饭 挨饿挨打
被父亲“出卖” 当了“汉奸兵”
“培养我成长的是中国共产党,生我养我的是父母。”与记者聊天的开场白,李老用这样一段话表达了他对国家与父母的爱。这句话,也是他的自传《一个老兵的记忆》中第一章节的开头语。
李子正的老家在山东省临朐县城关镇西朱封村,地处沂蒙山区北部。儿时的记忆中,村里有古老的庙宇和戏台,还有巍然挺立的石碑、大而深的池塘。“家家户户靠种植小麦、玉米和养蚕维持生计,都没那么富裕,但也过着朴实安静的生活。”
可好景不长。日寇全面侵华以后,这个小山村也终没能幸免。只上过两年学的李子正,亲历了学校被烧的惨景,毁了自己上学的梦想,也将对日本人和汉奸的仇恨深深埋在了心里。
随后的几年,包括李子正一家在内的全村百姓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病了没钱看、饿了没粮吃,秋天的一场大雪还冻死了整片庄稼,为担负汉奸们的开销,村民们无奈砍掉桑树充当柴火。
“天灾人祸啊,村民们只能逃荒要饭,有的甚至卖儿卖女,一个女孩最多也只能换一袋玉米。”时间过去了70多年,这些凄惨往事还依然历历在目。
2011 年,李子正将多年文稿汇集成册,出版了个人自传
带着几岁的弟弟和刚过门的妻子,15岁的李子正跟着父母被迫逃荒到了利津县曹家店,以求生存。用高粱秕子碾成面做出的窝头,没有一点粮食的味道,只得向地主借了几元钱高利贷,做豆腐卖,一家人则吃余下的豆腐渣。
“逃荒那年的春节,就是全家人吃着豆腐渣度过的。”眼前的这位老人,衣装整洁,精神矍铄,很难想象他年轻时受过的苦。他告诉记者,因为没钱没地,一家人靠吃树皮、挖野菜艰难度日了好几年,身上长的虱子和疥疮又痛又痒,生活得困苦不算,还要受日本人的欺负。第二年,李子正一家才又沿街乞讨返回家乡。
1943年的秋天,日本人在县城内修筑防御工事,向各村摊派民工,李子正是被村上指定去的民工之一。在日本人的铁蹄重压下,挖壕沟、搬砖头、和泥巴,稍不注意就会挨鞭子。劳动实在太累,食宿条件更是简陋,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睡的是野草,一口大锅烧开水喝,疥疮、肠炎、疟疾……村民们得病的不少,但也不能耽误了修工事的进度。
李子正的记忆力出奇得好,大概是他的经历太过坎坷,挨了多少次鞭子,得了多少回病,受了多少回苦,他是忘不了的。“回想起来真是太遭罪了,受够了他们的鞭子。”
百姓们深受其苦,村里的汉奸变本加厉。日本人的防御工事扩大后,“走狗”汉奸也将附近的冶源镇纳入了他们的据点中。为扩大兵源,汉奸规定每乡选派两人补充实力,西朱封村派出的两个人中就有李子正,但这个决定并非自愿,而是父亲未征得自己的意见做出的选择。
“明天不用上工了,直接到冶源当兵去。”李子正说,这是他一天放工回家,父亲对他说的话,“当汉奸我不干,但也没办法,拗不过父亲,只能硬着头皮当兵去。”事后,李子正才得知,是父亲贪财“出卖”自己,用两布袋玉米做成的交易。
无奈之下,李子正当了汉奸的兵。穿着便衣在冬天里出小操,到第二年天气暖和了才发了一套黄色的单“汉奸皮”,发了衣服补到班里算个兵,不打仗,每天的“任务”就是做饭、担水、劈柴……挨打受骂是“家常菜”,比这更惨的还有老兵的压迫和鄙视。直到1945年5月13日冶源解放,李子正才得以回家。
“也想过逃脱,可是逃不掉,汉奸兵,当得太可耻、太屈辱。”李子正的头顶有一块伤疤,正是那时在铁栅栏上割伤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内心的痛苦也和疤痕一样,永远挥之不去。
★国难当头 毅然当兵
个头没枪高 照样战场杀敌
二百余户的村庄,一百六七十户的村民因为生活困苦,无奈选择逃离家乡。临朐县被日本兵和汉奸折腾得不成样子,全县38万人最后只剩下8万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人区”。
李子正记得,1941至1943年,日军连续数次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他们集中了全部驻山东的军队数万人、伪军十余万人,采取拉网式战术。“每两名日军间隔百米,手端着枪一起向南推进,遇上村庄就逐户搜查,遇上坟头或林子就打枪,遇上柴垛玉米秸捆,也要踢几脚或用刺刀捅几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日寇一面扫荡,一面建立防御体系,每七八里路就要建一个三层的土炮楼,驻上十几个伪军。他们阻止农民种地,阻止人们走亲访友;他们还在城南冶源镇南边挖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壕沟,深三米、宽五米,阻止八路军的活动。除此之外,各村建立保甲制度,给村民发放“良民证”,对百姓进行无情的统治和蹂躏。
“他们用村民辛苦种下的桑树当柴火、盖房子,百姓无力生产,村里没有炊烟,只有尸首不间断地往外抬。”说到这,李子正脸上的表情凝重而又严肃。
经历这样悲惨命运的李子正誓死不当亡国奴,受够了日本人连续的欺压,也饱尝了挨打挨骂的耻辱。“出路只有一个,必须当兵,与他们干!”李子正毅然参加了八路军。虽只是儿时给他们送过被子,还被他们热情地招待吃了一顿饱饭,李子正却因为这些小事,看到了参军得解放的希望,“这支队伍,我信得过。”
1945年5月中旬,17周岁的李子正正式加入了八路军,成为鲁中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三班的一名战士。又瘦又小的李子正到了新兵连后,部队配发了一支汉阳造七九式步枪,比他的个头还高,这个大家伙,被他视作宝贝,他的“生命”。
日军投降前夕,山东地区的八路军,主要任务就是收复失地,扩大巩固解放区。“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攻克章丘县城和明水火车站,以控制胶济铁路线,使鲁中和鲁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李子正回忆,在章丘火车站驻守的是地方汉奸队,武器都是仿日造的三八式步枪,没有重武器,战斗力不强。“可是他们很狡猾,刚听到一点情报就要逃跑。”
按照上级指示,李子正所在的七连一排于黑夜出发,在离火车站约三里地的葱地埋伏下来,截击东逃之敌。7月的天气,闷热潮湿且随时都有蚊虫叮咬,战士们连续数小时纹丝不动,静待排长指令。“头一回参加实战,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怎么打法。”李子正回味起这场当兵之后的第一仗,仍记忆犹新。
“打!”当敌人即将逼近的那一刻,排长发出了号令。一时间,枪声、爆炸声……都响起来了。接着又是“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一片喊杀声,敌人还未醒过神来,就跪下双手托枪投降了。“打了不到半个钟头,就结束了,我也打了几枪,投了几颗手榴弹,还和战友一起清出了几个装死的敌人,归容到了俘虏队。”据李子正介绍,这次小胜仗,我军一个排打死敌人十余名,俘虏百余人,伤数名,缴获步枪上百支。第一仗,李子正终生难忘。
尽管日本已宣布正式投降,山东沂蒙一带仍然有一伙人,在土匪头子王洪九的带领下,冒充国民党的地方势力,集中盘踞在几个村子中,每村有近300人,轻武器装备,一切军费开支都要到老百姓家中搜刮。不仅如此,他们建成的土炮楼和各种防御工事,成了阻挡山东与苏北解放区联系的最大障碍,破除这一顽疾,势在必行。
李子正参加了爆破小组,作为预备组员随时待命,这是他记忆中的第二次作战。“最后没用上我们,战争就胜利了,可我们的士气不减啊,所有人都表现出了一种怒火中烧的勇猛。”李子正不自觉地攥起拳头。
★部队整编 愈战愈强
剿灭余敌负伤 六层腰带救了命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随着这首军歌响起,山东八路军鲁中军区迎来了部队的整编壮大,改编后成为山东八路军第23师,李子正在230团。在入伍六个月、行军八个县、作战两次并胜利凯旋后,李子正还受上级特批,第一次被允许回家探亲。“哎呀,高兴得不得了,父母、妻子都在,很欣慰。”带着指导员给的五元钱路费,李子正归心似箭。
在老人看来,虽然长期远离家乡与家人,但部队就像是家,给了他细微的关怀和无尽的温暖。“我的排长王洪顺,从在新兵连时就带着我,待我就跟亲人一样。”老人身边,一直珍藏着一张老照片,是1946年1月10日他与排长王洪顺在山东省博山市一家照相馆拍摄的。那天,正是部队剿灭日本余敌后,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定的日子。李子正说,照这张照片的时候,他已经参加过三次战斗了,第三次就是淄博战役,一个弹片打中了腰部,但幸好身上的六层腰带救了他一命,才又一次和死亡擦肩而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正式投降,但在山东省博山市一个名为“四十亩地”的地方,还有日军擅自固守顽抗,拒不交枪。此据点约有日军300余人,配有三八式步枪、歪把子机枪和掷弹筒小炮。消灭这一据点可使解放区南北连成片,还可以在政治上配合毛主席在重庆的“国共谈判”。
当“汉奸兵”时头上留下的伤疤
这一任务交给了整编壮大后的山东八路军第23师230团和231团。两团兵力分东西两个突破口开始进攻,李子正所在的230团7连从西侧突围。“这里正好有一自然土坡,一米多高,我们就隐藏在这儿。”李子正用身前桌子上现有的实物摆起了阵地图,用手指出他们的藏身之处。
战斗打响以后,“轰”的一声,一颗掷弹筒的炮弹落在战士们身边,有的炸掉了左臂,有的左手四指负伤,还有的被炸掉了半个耳朵。李子正也没能躲开炮弹的袭击,被一块有半个花生皮大小的弹片打中,弹片穿透了左侧腰部的六层腰带,还有厚厚的棉衣裤,打中了肚皮,鲜血直流。
“刺刀裤的两层、外裤的两层、内裤的两层,一共六层,幸好打到了这里,捡回了一条命,要是没有这六层腰带和棉衣裤,真就完了。”简单包扎过后的李子正,继续参加战斗,一直坚持到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排长王洪顺、李子正,还有其他战士们,他们一次次奋不顾身冲向战场的身影、一声声激昂的呐喊,都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浏览:90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西瓜
    西瓜
  • 李世荣
    李世荣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