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山回忆录》五 、“七七”事变第一声枪响

林平 发表于2018-05-28 20:13:48

北平学生的军训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迫不及待地发动了“七七”事变。从此开始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战、全国军民奋起抵御的新局面。驻守平津一带的二十九军的爱国将士,在卢沟桥的对日还击中,打响了八年抗战的第一枪。“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撼了全国,“一二.九”运动中的热血青年开始了新的生活,一批批走向抗日的战场。

    当时,我担任北平学生军训的中共支部书记,领导军训学生的政治斗争。而这个斗争是针对和揭露国民党利用军训化解革命青年这一阴谋的。这场斗争使我能够及时知道“七七”事变的发展过程。

    国民党的军训计划本来是向国人表示它是愿意领导抗战的,后来因日本人反对而取消了,现在的军训是“西安事变”后重新恢复的。为了表示对军训的重视,南京的学生军训由何应钦领导,北平的学生军训则由冀察政委会的最高负责人宋哲元领导,副职是国民党的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O旅旅长何基沣。这个旅的二一九团当时正驻守卢沟桥一带,团长就是有名的爱国将领吉星文。二十九军是由原杨虎城将军领导的西北军改编的,抗日士气很高,何基沣旅长就是该军的左派将领。这对我们进行的这场斗争十分有利,特别有利于将群众中无原则的斗争引导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上来。

    这次军训本来是为了使青年学生学一些军事知识,实际上,这些国民党军官的军事知识多很肤浅,派来指导学生军训的又全是一些下层军官。他们把学生组成连、排,由军人担任排长,学习的内容只是些步枪操作技术和基本的队列训练。这些下层军官平时训练农民士兵时感到很困难,可是训练这些学生却感到十分轻松,他们只演示两次学生就全掌握了。由于每天重复这些枯燥的训练,学生感到厌倦,因而就不认真了。军官于是由开始时的称赞转为不满,学生和军官之间产生了对立情绪,由此而产生矛盾,引起了无原则的斗争。国民党规定:在军训期间被开除的学生,任何学校都不准再接收。这种规定对学生是个很大的打击。

    为了争取何基沣,与他处理好关系,我们支部开了会,以各学校学生的名义写信,表示对何基沣友好态度的支持,希望他能坚持抗战。何基沣很快在大会上表态,表明他坚持抗战的立场。有一次,军训学生与军官之间发生了一点不愉快,一名学生要写信状告连长的粗暴。类似的事当时还发生了不少。又一次,两个学生为了争喝绿豆汤打起架来,斗殴中双方受伤。何基沣在会上宣布了这件事,并说:“还是大学生,真不应该。我已报告了中央教育部,取消这两个学生的学籍。”这时,学生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原来很多人早就知道这两个学生是国民党分子。何基沣在会上表示,他一定坚持抗战立场,对日寇决不让步,并说河北省主席冯治安已表态,要坚决抵抗日寇的进攻,坚持抗战到底。何基沣还告诉大家说:“有人向我写信密报师大学生要闹事,我不相信那些谣言”,并斥责这些人是以青年的热血洒自己的前途,“其志可鄙,其行可诛”。

    不久,一天拂晓时,何基沣召开大会,告诉学生们,形势紧迫,日寇以宛平城为假定目标进行军事演习,他已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冯治安。何基沣说:如果日寇进攻宛平城,我们决不退让。守城的营长来报告,敌人离宛平城很近了。何基沣对营长说:等敌人接近城门时就出城杀敌。营长又向他报告,敌人已经离城门500米了。何基沣当即下令:立即出城,消灭敌人!大会开到这里时,东方露出了晨曦,天亮了。这时,突然响起了枪声,卢沟桥边战斗打响了。何基沣向学生们高呼:“同学们,战争来了,我们就要到前线参加战斗了。”他要求同学们一边参加军训,一边准备参加战斗。但停止实弹演习,别的演习照常。之后,我们回到了西苑的住地,这天正好是1937年7月7日。

    回到西苑住地后,枪声越来越激烈,我们得到来自前线的消息:吉星文团长已带领全团将士,死守卢沟桥,正与日寇展开激烈战斗。这时,在西苑兵营,很多士兵都磨刀霍霍,摩拳擦掌准备上前线。在部队开往战地时,我们热烈欢送战士们奔赴前线英勇杀敌,与日寇作战到底。在以后的几天里,何基沣不停地向我们报告前方战况,并说百姓为前方将士送水送饭,使他深受感动。

    一次战争、一个战役的胜负,其战术、指挥、兵力、士气自然是重要因素或决定性因素。但是,如果总管这支部队的国家军事部门和中央政府平庸无能很不得力,也有许多转胜为败的战例。卢沟桥之役就是如此。一方是蓄谋已久、装备精良、后援不断的日寇,一方是在政府被迫言战而实想求和的背景下的孤军奋战。当时蒋介石正在庐山,他对日寇的无端滋事挑衅先是“口头抗议”,继之以“正式抗议”,在我军浴血奋战中还心存“和平解决”。所以在卢沟桥抗战过程中,国民党政府和冀察政委会地方当局一直在与日方谈判,直谈到所谓“双方撤兵”而实为我军南撤为止,日军则步步进逼,直到7月底平津相继沧陷。

从“七七”事变看蒋介石

    平津沦陷,国立大学纷纷南迁。大约在1937年七八月间,我奉命离开北平,随一批平津流亡学生,其中有中共党员,也有民先队员和进步青年,去胶东组织抗日根据地。当时,山东党组织只有适应时局,在济南用“面认”的方法,将组织逐渐恢复起来。接着布置任务,让这些同志到敌人后方日寇占领区开展工作,建立敌后抗日武装根据地。就在这时,党内产生了一种错误理论:到敌后抗战作用不大,应该到大后方争取国民党共同作战作用才大,这正符合了王明的右倾路线。口号倒是叫得挺响,但实际上很多青年到大后方并没有发挥作用,甚至有些党员连党组织关系都丢掉了。而那些积极跟党走,到敌后工作的普通群众,甚至包括“一二?九”运动中的中间分子,很快锻炼成党的重要干部。这充分说明王明路线对党的破坏作用是很大的。

    对日寇的进攻,蒋介石一贯采取的政策是被迫作战。“七七”抗战前是制止地方部队抵抗侵略,制止不了的,就用表面“增援”抗战的办法,达到制止的目的。所谓“增援”,就是增派蒋氏信得过可以任意指挥的亲信部队去渗透和干扰。“七七”事变因为二十九军坚决抗战,他制止不住,就是用“增援”的办法达到谈判、投降的目的。对于蒋介石的假抗日真投降,当时我就看出来了。因为当时蒋介石派出的增援部队是石友三的部队,石友三本身就不是抗日派。我还怀疑“七七”事变时蒋介石有密文指挥部队不准进行工事防御。很明显的一点:当卢沟桥枪声响起,日寇从本国或东北派出大批援军到卢沟桥,沿途没有遭遇任何抵抗,甚至在天津也没有遭到抵抗,这种事在战争史上从未有过。平津失守后,日寇沿京浦铁路和平汉铁路继续南下,沿途的部队都是单纯防御作战,只有济南失守后,台儿庄的战斗才有工事防御的表现,而这时,日寇已宣布要在几个月内占领全中国。在日寇登陆上海和进攻南京的作战中,也看不到工事防御的作战计划。这时,又听到来自国民党内部的消息:称赞“政学系”新头目张群的“十四字诀”的妙处:“战必败,和必乱,战而后和,和而后安。”前6个字是当前形势,后8个字是今后的任务。所以武汉失守后,就有德国驻华大使陶得曼的劝降,蒋介石前半夜同意后半夜动摇这个政治趣闻。

浏览:246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林平
    林平
  • yiminxu315
    yiminxu315
  • 林村
    林村
  • 北国之春
    北国之春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