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史研究”1998年第3期(62) 14页发表了“钢翅是怎样练硬的”一文。忆从“抗大”一分校到“航空学校”的第8期学员。
看了这篇文章后,对该文所写抗大一分校二大队五队的一些情况略有不同的看法。
鲁迅先生说“文无定法,无非是山东鼻子山西脸,只要写的逼真不一定真有其事……”我的理解,鲁迅所言,主要是指文学作品,写文章没有绝对固定的方法,但,也有基本的方法。我认为写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否则,就不称其为历史。如果把历史也写成“山东鼻子山西脸,哪就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也就不成其为历史。这是第一点看法。”
第二,任何人写历史性的东西,都应按历史的事实真相而写,既不要夸张自己,更不能贬低别人,如果还抱有个人的什么恩怨写历史,只能歪曲历史的事实。
第三,写一个战斗的集体,要一视同仁。下面就该文写到的一分校二大队五队的几个地方提出看法:
1. 15页左上第1 0行“9月2日在山东费县城内正式举行了第8期开学典礼……”如果这个开学典礼是指一分校二大队的7、8队,那基本上是对的,因为抗大一分校在1945年所招的新学员只有二大队的7、8队是从胶东的几个中学招来的,他们是45年4月入校当兵的。其它几个队:一、 三队都是从各个战略区调的排,连干部和一些老同志;还有几个上干队(都是团以上干部)。
我是抗大一分校二大队五队的学员,我们是1 9 44年3月从沂蒙山区的鲁中军区调到滨海区的抗大一分校,4月份在滨海这个老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名叫柳沟的村庄举行了开学典礼,开学仪式:在一个全校的大操场上临时扎起个大舞台,全校学员都参加了会(一、二、三队,上干队),当时的八路军115师师长兼政委的罗荣桓同志,政治部主任肖华同志都在台上讲了话。
开学后不到半个月,我们五队就开赴黄海边去踏盐田(踏平后把海水放进去晒成盐),当时我还不满1 7岁,还给山东的大众日报写了几篇“抗大学员踏盐田”的参加大生产报道。
2.顺左上第7行:“青干校”等单位调来的同学编成五、六队…
从鲁中“青干校”(全称:朱德青干校)分两批14人调到抗大一分校,都编在五队。1 4个人编不成一个队;青干校调到一分校的14人都编在五队,没有一人去六队的。
当时五队共有1 28人,编成3个区队,1 0个班;队长陈兴元(45年到东北后调佳木斯任卫戌司令),指导员肖麦平任总政组织部长。一区队长司欢迁,二区队长杜士如,三区队长姓马(是个老红军),一个区队三个班,机枪班放在一区队(共4个班),我在二区队的5班,班长是赵朝贵(红军战士)因当时对调到五队的学员条件要求较高.(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年轻身体好等)学习期限为三年,培养建国人才,掌握机械化部队。因入学条件高,五队直到快开学时所调学员尚不足一百名,又从抗大警卫连调去十几名红军战士来五队学习,如我们5班长赵朝贵等。
从鲁中“朱德青干校”调抗大一分校五队的1 4人是:
高月明 原南空后勤部顾问
孙超 大连市公安局副局长(离休)
王德珍 原4医大办公室主任
于少武 原黑龙江省东宁县中学校长
刘长培 45年调地方工作
季长才 45年打临沂负伤
少世冒 东北老航校政治部宣传干事,病故
张文亮 (44年前在青干校叫藏文亮,到一分校后改名叫张文亮,空八师副师长,飞行事故牺牲)
吴勇 东宁县中学教务主任
形侯德 佳木斯北方机器制造厂党委书记
吴玉润 原空20师副参谋长
陶宗武 原沈阳军区后勤部
林虎 原空军副司令
马周全 原陕西省民航局副局长
3.1 5页18行“排长叫刘宜山”
抗大一分校的编制序例是:大队、队、区队,一个区队三个班,一个队三个区队;没有排长的职称。只在抗大的警卫连才有排长的职称。
4.关于学历
文章说从抗大一分校调到东北老航校学飞行的共33人,一期甲班5人,“文化程度,大学专科”,飞行一期乙班22人,除了张文亮,陈继法,吴玉润,马周全等4人外,其余的一律都是“文化程度,大学专科”,这个大学专科的学历是从何时算起的?又都是什么名称的大学?如果这个大学专科是指“抗日军政大学”的话,那应是从抗大一分校同时调到老航校学飞行的人,都应当算“大学专科“这个学历,为什么前面所说的4人没有任何学历?如果是指别的学历,就应说明他们都是什么大学的专科,不知作者的材料是从何而来?
在老航校飞行一期乙班学飞行的22人中,只有张积慧同志在苏联的空军学院学习了4年,这算不算学历?为什么只字不提?
我于59年就进北京空军学院(现改成空军大学)学习,61年毕业,这算不算学历?75年我又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指挥系学习,这算不算大学专科?
5.关于工作简历
第4 7页左上第5行:“兰州民航局处长”,1972年我就调到陕西省民航局任副局长,在陕西省民航局工作了将近20年,为什么把我的工作简历写到2 6年前的去?我深信韩明阳这篇文章绝不是26年前写的吧?
我的工作简历在一九八九年十月北京出版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校友通信录》第161页上写的很清楚“陕西省民航局副局长”。而且就在这个通信录的第18页上也有韩先生的名字“原北空司令部顾问”。这本通信录我相信是比较真实的。也是比较有权威的,因为这是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总会)编写的,而且抗大一分校第一任政治委员李培南同志亲自参加了编写,(李培南住上海东湖路51号)。
以上是抗大一分校二大队五队一部分学员的真实情况,如有不实之处,可去查问赵超同志。赵超是一九四四年抗大一分校二大队的政委,是我们五队的直接领导,他经常给我们上课。他原是西安工业学院的党委书记。
95年西安成立了西北地区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分会,赵超任会长,我是这个分会的理事。
以上所提问题,我是按实际情况如实提出来的,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教,我一定虚心的接受,因为,我宁愿做一个不懂世事的小学生,也决不去当一个情况不明主张里,心中无数决心大,格尔洛夫式的“文人”!
作者地址;710081 西安市西北航空公司老干处
原题目《对“钢翅是怎样练硬的”一文中第一部分的一些意见》刊登于《航空史研究》199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