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人民日报》刊登了肖华同志的革命回忆录“英勇抗战的山东军民”。其中一段是; "1942年11月,日寇5000人合围博山东部的马鞍山,被围的我军一个排(实际是一个班)和敌人打了两天,给敌重大杀伤。后来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刺刀、枪托和敌人死拼。乃至敌人蜂拥而来时,战士们高呼:“宁死不作俘虏!”一齐携枪坠崖殉国。肖华在这里说的就是马鞍山战斗。
在马鞍山战斗中,被围的伤病员和抗日工作人员及家属共30余人,除4人幸存外,其余壮烈牺牲。在牺牲的烈士中,其中有一名是莱阳籍的,他就是鲁中区党委组织部部长李成仕同志。
初 露锋 芒
1915年1月,虽是初春时节,但还带有寒意。一天的卯时,山东省莱阳县沐浴店镇中泊子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一个小生命来到了人间,这就是李成仕。
他的父亲为人忠厚、纯朴,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普通农民,靠耕种几亩地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因他家祖辈几代不识字,尝够了无文化的苦头,所以父亲下决心省吃俭用要供孩子上学读书。当李成仕到了学龄时,父亲立即将他送到学校读书。
孩童时的李成仕,天质聪颖,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由于他学习刻苦,因而学业成绩良好,在同学中名列前茅。
有一天晚饭后,李成仕突然问父亲,为什么有的人家富,有的人家穷?当父亲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后,又讲述了我国历史上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岳飞抗金和莱阳农民领袖曲诗文带领农民抗捐税斗争等故事。父亲的回答和讲解,使少年李成仕受到启蒙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同情劳苦大众和仇恨反动统治阶级的念头。
193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莱阳中学。在校期间,他除努力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认真阅读进步书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使他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逐步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面对现实,他渴望寻求真理,寻找变革社会、改造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同年的金秋时节,中共莱阳县委书记张静源指派县委委员、共青团书记李仲林去莱阳中学了解党组织情况和在学生中建立和发展共青团组织。李到校后与李研吾、苏继光等通过秘密串联,积极在学生中开展工作。由于李成仕思想进步,表现突出,于同年的冬天,与吴青光、耿人谦(耿益)、徐仲林(徐进宝)等先后被发展为共青团员(注)。
李成仕加入团组织后,浑身充满着无穷的力量,迸发着青春的光和热,立即投入了中共莱阳县委组织发动的“赶走反动县长杨酉桂”的政治斗争。他与共产党员苏继光冒着严寒当夜将传单和标语散发和张贴出去,惊动了国民党反动当局。
1933年6月,莱阳中学临时党的核心小组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所制造的谣言,发动党团员将传单和标语一夜之间张贴和散遍全城的主要街道、路口和校内的教室、宿舍。第二天,在莱阳城引起极大轰动,校内校外人心沸腾,奔走相告: “莱阳中学有共产党了!"在这一活动中,李成仕当然首当其冲。
隆冬,李成仕在“学生自治会"(5人中,3人是共产党员,2人是进步学生)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反对校长和训育主任压制学生民主”的学潮。在这次学潮中,李成仕作为学生代表与其他同学一起到国民党莱阳县党部请愿。在请愿时,他慷慨激昂,陈述学生的合理要求,受到同学们的称赞。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时隔不久,学校当局把参加学潮的积极分子开除出校,李成仕是其中的一个。作为学生,莫大的不幸就是被剥夺学习的权力。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李成仕,不气馁、不灰心,遂即又考入了烟台八中继续学习。
投身抗 日
革命并非都是风和日丽的艳阳天,有晴也有阴。莱阳党组织经1933年12月和1934年2月省工委交通员徐元沛和县委军事部长贾佩钦叛变后,遭到了很大破坏。已暴露身份的党员转移到外地;未暴露身份的党员仍然坚持秘密斗争。1936年李成仕从烟台八中毕业回来,象离开群雁的孤雁,一时不知所措,无奈,只好在村教学。在教学期间,除当好园丁外,经常为祖国的前途忧心忡忡,常常与村中进步青年议论,中国出路何在?华夏怎样振兴?何时才能与莱阳中学时的党员同学联系上?他们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时代的风云,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呼唤,把血气方刚的李成仕推向了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他立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脱下长衫,走出校门,日夜兼程地奔波于莱阳大地,寻找昔日的同学和党组织。
9月,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莱阳在外地求学的学生党员和民先队员、从国民党监狱释放出来的党员和在白色恐怖下转移到外地的党员张子明、宫维桢、张益民、辛少波、吴青光、李林等陆续回县,与在县内坚持地下斗争的党员王军光、李研吾、苏继光等取得了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成仕终于寻找到了昔日的同学吴青光、胡岩、李研吾、苏继光等。大家久别重逢,相聚一堂,畅谈当前的国内形势,表示抗日救国的决心,探讨抗日救国的方法。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块使,满腔热情地纷纷加入民先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经过讨论决定,大家先各国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民先队员,建立民先组织,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此时,李成仕回到莱阳城周围,与其他同志一道并肩战斗,大张旗鼓地宣传党中央的号召: “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号召青年“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一天,他听说莱阳国民党反动县长梁秉锟还在扣押着宣传抗日救国的同志,不免心中升起了阵阵怒火,气愤地说; “非找梁秉锟算帐不可。”于是他联络了几个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到莱阳国民党县政府,找到县长梁秉锟,理直气壮地宣传国共合作宣言和开展抗日救国的道理。梁秉锟听到李成仕慷慨激昂的陈词,哑口无言,呆若木鸡,答应并释放了被他扣押的同志。
步入县委
10月,吴青光、胡岩随李林到泰安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接上了关系。黎玉指示吴青光:回去后,一是立即成立中共莱阳县委并任书记;二是利用乡农学校的枪支成立抗日武装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吴回到莱阳后,按省委的指示,于12月在孙受小学召开了全县民先代表会议。李成仕因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中工作积极,作为民先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共莱阳县委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莱阳县队部。会议经过充分酝酿讨论,选举李成仕为县委委员、宣传部长。此时此刻,李成仕百感交集,无比激动,知道党和人民把这样的重担交给自己,是对自己的信任,表示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将革命进行到底。因此,会议结束后,他与县委的其他同志一起,立即投入到领导莱阳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去。李成仕与县委的其他同志认为,现在当务之急的任务是搞好宣传,唤起民众,掀起抗日救国热潮。于是,在县委的领导下,成立了“民先宣传队”,深入到农村、学校、集镇等地进行演讲、唱歌、撤传单、贴标语、呼口号等形式进行宣传。使抗日救国的思想深入人心,纷纷报名参加民先组织。民先组织在农民、教员、学生中迅速发展。在民先组织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各区相继成立了民先区队部和民先区中队,有的村还成立了民先小组,在全县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抗日队伍。
为了进一步宣传共产党的抗日立场和主张,发动全体民众参加抗战,在全县造成抗战运动的声势,扩大抗日的声威,1938年2月,李成仕同县委的其他同志研究,以民先县队部的名义在刘家都创办了不定期的民先机关刊物一一《民先周刊》。该刊物转载过共产党的许多重要文章和领导人讲话,发表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宣言》,设通讯、短评、时事简报、新文字等多种栏目,宣传党的抗日政策,介绍游击战术等,号召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们,立即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集中全民族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
6月,国民党莱阳县政府为夺取我党控制的马连庄小学这块抗日基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岚事件”。国民党南岚乡校校长周蜀西查封了马连庄小学,扣押了校长田绰永和学校董事田文广。在民先和群众去南岚乡校请愿时,周蜀西命令乡校士兵开枪向请愿群众射击,打死2人,伤10人,县委书记刘坦受重伤,被捕入狱。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团结,枪杀抗日同胞的罪行,《民先周刊》发表了“为周蜀西枪杀民众告同胞书”,《大众先锋>先后刊出“对周蜀西枪杀请愿群众,我们的态度和认识”、 “一个严正的抗议”等文章,给国民党反动派一个有力的回击,使广大群众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
《民先周刊》从1938年2月创刊到7月停刊(中间停刊2个月),虽然短短的几个月,但它对于唤起民众,促进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救国运动起了积极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县委宣传部长李成仕是分不开的。
转战蒙阴
1938年12月,党组织为了进一步培养他,派他与县委妇女部长孙宇维去鲁南山东分局党校学习。他听到这一消息后,高兴万分,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决定,他与孙宇维一起离开故土,告别并肩战斗的同志们,冒着严冬的寒冷,踏上抗日救国的新征途。
在党校学习期间,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学习,埋头苦干,保持和发扬我党的光荣传统。有一次,党校发鞋,李成仕坚决不领。有人问他: “你为何不领?”他当即回答:“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不向组织伸手的就坚决不伸手。”在他的影响下,胶东去学习的同志大部分没有领。
1939年2月,他在党校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蒙阴县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5月中旬,县委书记苏杰调清河特委工作,他接任县委书记。6月,日寇扫荡沂蒙山区,敌机轰炸了县委驻地坦埠,县委无法在这里立足,转移到岱崮,在这里,他排除困难,积极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反“扫荡”斗争。
当时,国民党五十军一个旅驻在坡里贾庄一带,他们以军事演习为名,经常向大崮山上射击,并占领了大崮山区北面的章子崮,散发反动传单,瓦解我抗日军民。当时县委和五、六区的干部被围在山上,李成仕针对敌人的嚣张气焰,积极组织县委全体同志一面和国民党军队搞统战,一面鼓励同志们要克服困难,坚守阵地。为鼓舞同志们的斗志,扭转困难局面,他派县大队长崔兰亭带领战士与敌人战斗,并在大崮山上举办了两期基层干部和党员训练班,训练期间,他亲自授课,讲革命理论,号召党员干部回到自己的区后积极发展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工作人员乘夜深人静时下山去七区开展工作。派县委宣传部长许平到五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
1940年6月,李成仕带领县委的同志们转移到五区的梭庄,并以这里为阵地,开展工作。经多方努力,成立县人民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按上级指示,7月11日,在梭庄召开了蒙阴县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宣告蒙阴县参议会和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会议选举李成仕为参议长。在他的主持下,各位代表欢聚一堂,共商抗日救国大计。会议经过充分酝酿讨论,罢免了国民党县长郑小隐,选举杨荆石为县长。
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意味着蒙阴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从此,蒙阴的革命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1年3月,李成仕调到鲁中区党委组织科任科长(1942年初改为部长)。刚上任不久,敌人开始对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6月,边联县委书记王介福负伤住院,区党委又将李成仕派往边联县任代理书记。革命的需要,他毫不犹豫,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去赴任。到任后旋即带领县委机关转移,指挥全县人民进行反“扫荡”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
1942年5月,王介福伤好出院后又回到边联县任县委书记、李成仕又被调回区党委组织部工作。他接到调令后,没有沉浸在刚过蜜月的小家庭中,立即与新婚燕尔告别,去接受新的任务。
坚守阵地
由于长期在恶劣环境中工作,使他经常夜不成眠,食不饱腹,导致他积劳成疾。9月,区党委根据他的病情,安排他去淄河地区的马鞍山养病。
马鞍山位于鲁山之北,淄河上游,当时是胶东、渤海到鲁南的交通要道,在军事上极为重要。高山耸立入云,东西两峰相连,形成凹字,远望之,形似马鞍,故有马鞍山之称。山周围陡壁千仞,悬崖如削,巍恶险峻。从山腰到山顶只有一条通道,是在悬崖上凿成的陡上石阶,形似天梯。天梯上下有两道寨门,寨门关闭,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当时山上只驻了一个班的正式部队,其余都是伤病员和家属。一一五师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和鲁中行署民政处副处长谭克平也因负伤住在山上,还有益都县参议会参议长冯旭臣老先生和儿媳、女儿、孙女等30余人。李成仕来到山上,顾不得休息,拖着病体,积极参加王副团长组织指挥的挖战壕、垒胸墙等备战工作。
1942年11月初,敌伪对鲁南革命根据地大“扫荡”已经结束,又准备“扫荡”张店、博山一带。四县边区军事和行政负责人冯毅之,为检查备战工作,也来到山上。
冯毅之到山后,与王副团长、李成仕、谭克平等一起研究了敌人扫荡回兵胶济路的情况,认为敌人必路过马鞍山,大家要做好应战的准备。为鼓舞斗志,坚定信心,争取胜利,他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并立下誓言。冯旭臣老先生说:“我们要学岳飞、文天祥留芳百世,不学秦桧遗臭万年”;王副团长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李成仕面对战友,大声朗诵了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实际是一次战前誓师会。
日寇早对马鞍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再加上当当地汉奸唐云三的竭力怂恿,说马鞍山上有鲁中区党委的负责人,所以敌人下决心要进犯马鞍山。
11月9日早晨,敌伪数千人向马鞍山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此时山上原有守山的鲁中军区一个班已被王副团长安排回原部队参战去了。冯毅之带领部队转移到离马鞍山10里的黄花坡阻击敌人去了。山上只剩下几个警卫员和工人,其余都是伤病员和家属,共计30余人。
敌人一开始便围住了马鞍山,在孟良台和后峪岭上架起了大炮,直轰马鞍山上的东顶子和南天门。日寇的两架飞机在山峰上空盘旋,又扫射又丢炸弹。炸弹爆炸时,声如沉雷,烟云难分。一时间炸弹声、大炮声、步枪机枪声响成一片,敌人在枪炮的掩护下,冲到石峰根下。在这里坚守阵地的李成仕和谭克平,面对疯狂的敌人,为节省子弹,果断地指挥其他同志从南天门向下掀石头。滚滚而下的巨石狠狠地砸在敌人身上,一批批敌人被砸下去了,一天也没能攻上马鞍山。下午5点,天渐渐黑下来,战斗才停止。
一天战斗结束,李成仕、王副团长和谭克平顾不上喝口水,冒着严寒带领同志们抢修被炸塌的南天门胸墙,并研究了第二天的作战计划。
英勇 捐躯
11月10日清晨,进攻失败的敌人恼羞成怒,调集敢伪6000余人,在当天夜里就把大炮和重机枪拖到马鞍山周围的山峰上。并调来3架飞机配合,准备孤注一掷,拿下马鞍山。
进攻开始了,3架飞机在山上空盘旋,时而投弹轰炸,时而俯冲扫射,没有一刻间歇。敌人的大炮轻重机枪更是稠密地炮击和射击。炸弹声、枪炮声在山谷中发出回响,象刮起狂风,浓烟和云雾连成一片,笼罩着整个山峰,山的面貌已经模糊不清,只能看到耀眼刺目的火光。把马鞍山的防御工事全部摧毁,房屋倒塌,柴草起火。攻到南天门下的步兵在敌酉的驱赶下,蜂拥地顺着石阶小道向南天门爬去。此时,李成仕和谭克平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拖着身负重伤的病体,准确地把子弹射向敌人,敌人象在森林伐树一样东倒西歪,横七竖八,一批敌人倒在南天门的石阶上。另一批敌人爬上来,同样逃脱不了归天的下场,这样周而复始,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伤亡极大。最后,同志们的子弹打光了,石块成了唯_的武器,一块块石头象重弹一样砸在敌人身上。这时一颗子弹飞来,谭克平牺牲了。李成仕见战友光荣牺牲了,两眼直冒金星,一个人坚守在阵地上,越战越勇,使敌人爬不上南天门。守后山的同志们看到南天门吃紧,赶紧跑过来增援,正在这时,一颗炮弹在南天门胸墙里爆炸,李成仕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捐躯。李成仕等在反“扫荡”的马鞍山战斗中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深切怀念这位英勇烈士,党和人民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蒙阴县烈士陵园里,以慰英魂,教育后代。
注:据李成仕的入团介绍人李仲林1990年5月3日来信说: "1932年到1937年,莱阳共产党与共青团是不分的,除年龄上有区别外,没有其它不同之处,加入共青团也即是加入共产党。”
据李成仕在莱阳中学时的同学耿益1990年5月2日来信说: “当时山东省委文件说: ‘山东地下党党团不分,对参加少共的人和参加党一样对待’。
1933年莱阳确实是党团不分,一般青年参加党,有的一批准就是党员,有的叫少共。而讲的要求、条件都是一样的。”
刊登于莱阳英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