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青岛解放和接管(文/王桂云)

qd8724 发表于2018-07-24 17:06:51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当时我17岁,有幸经历青岛的解放和接管。这让我终生难忘。

学习城市接管政策

1948年5月,自原籍文登,同刘如柏、王瑜两位老师一起步行三天到胶东建校(位于牙前县马石店)财经总队学习,我任副小队长,学习《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城市政策等,准备做城市工作。夏季(7月至9月),在昌南丈岭区参加麦征。秋后济南解放,胶东建校财经大队大部分同学西下,前去济南做接管工作;参加麦征的同学留在西海地区,我当即被分配至昌邑县永安区粮库任出纳。

1949年2月,我再次来到胶东建校,在行政队学习。知道做城市工作的学习目的后,学员们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那个时候,我们每天两顿窝窝头,中午一碗小米稀饭,虽然吃得一般,但是学员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就连走路睡觉想的都是怎样做接管,同学见面聊得最多的也是学的内容!”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笔记的过程,老师在上面讲课,学员们就在底下记录。“那时候学员们都非常认真,会场没有别的声音,只有沙沙的笔记声!”为了赶进度能及时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学员们有时候下着大雪还得在外面学习,常常要冒着零下十摄氏度的严寒在操场上学习,甚至有的时候还要冒着大雪,但学员们没有一个因为怕冷而耽误学习!”为了对付严寒,学员们在上课的时候,通常都要准备两支笔,一支自来水笔,一支铅笔,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就是因为自来水笔容易结冰,所以一旦结冰就得用铅笔代替,而不耽误做笔记。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公开说是要到青岛去,学员们都知道青岛解放迫在眉睫,就连走路睡觉想的都是怎样接管青岛,同学见面聊得最多的也是学习的内容!

在胶东建校学习听课的,除了我们行政队外,还有工商队、政治队等。其中,衣着特别的政治队格外引人注目。政治队队员原在青岛开展秘密工作。青岛党组织把将暴露和已暴露的秘密工作者从青岛撤出,到胶东建校参加接管干部学习培训。他们后来转入教育研究会青年大队。

当时,在学习入城政策时,我看过《青岛调查》这本书,记得书内有“六十二年前的青岛是一个荒凉的渔村”的记述。这是青岛地下党组织和秘密工作者为解放接管青岛而编印的。《青岛调查》共四本九大部分,约60万字,内容包括青岛地志概要、军事详要、美蒋战斗序列、军事机关、兵要地志、工事测绘及兵力分布、党政警特机构、工商交通、文教、社团、宗教等单位名称、主要负责人姓名、住址、简历、电话等。《青岛调查》成为胶东军区指挥员和接管干部培训班的必修课。后来,一个被俘的绥靖区军官看到《青岛调查》,震惊地说:一本书把青岛的家底全掏光了,比千军万马强得多!

这年2月,中共胶东区委组建青岛市准备接管委员会(对外称教育研究会)。3月,胶东区委从全区抽调4548名干部集中在莱阳县前后大埠等村,按工业系统、财经系统、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分别编为四个大队,进行接管青岛的准备工作。我们胶东建校的同学全部转入教育研究会,学习城市政策,明确做好接管青岛的准备工作。5月,我由胶东建校行政队转入教育研究会六大队学习,我还兼做六大队的供给工作。六大队负责青岛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沧、浮山、李村等七个区的接管工作,入城前负责给全大队的学员发放灰色粗布制服。

随军进入青岛市区

5月 27 日 7 点半,我们从莱阳水沟头开始出发。各单位分成两批,第一批为三分之一,根据工作需要和在工作上所起作用大小,加以选择,有的工作急需也可大部进城。各区都是半数,如四沧区原定 92 人,第一批随军进城46 人,内有女同志 3 人。三十二军的一个团作为四沧区警备司令部。28日,由莱西驻地乘汽车到达即墨营上,住了三天。每天到即墨城去购菜,做好粮食准备。当时,伙食以小米为主粮。早晨吃小米面窝窝头、稀饭和咸菜;中午吃小米稀饭、咸菜;晚上吃小米干饭、菠菜汤。

离开即墨营上,开始步行,6月1日到达城阳过端午节,吃鸡蛋和棕子。傍晚,我们四沧区接管干部随同军区警卫团,进驻流亭附近杨埠寨村。除3名女同志住在一铺火炕上外,余者43名男同志全部住在百姓的磨道地上,打地铺休息。夜间沧口激战枪炮声震耳欲聋,信号弹照亮整个天空。

6月2日凌晨 3 点,位于沧口的敌人仓皇撤走,解放军九十五师及军区警卫团进到沧口、四方一线。九十四师亦向李村发展。我们随军步行,在楼山后路上,见到楼山上敌人的碉堡上留下的累累枪痕,进入北卡子门(俗称板桥坊卡子门)时太阳露面了。

面前的铁路和工厂,是我过去从未见过,这是第一次见到,颇感新鲜。当我们到达中纺六厂(今国棉六厂)时,厂门口挂起“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大横幅。工人和市民们从大街小巷涌出来,手中高举花花绿绿的旗帜,高呼“欢迎人民解放军!”“毛主席万岁!”等口号。好多人嗓子已经喊哑,但还要拼命喊。这激动人心的欢呼,是发自人民内心的呼喊,是时代的最强音。在人民的欢呼声中,人民解放军于中午12点,迅速占领大港、团岛等地,青岛完全解放,美丽的青岛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我们四沧区接管干部随军区警卫团(后为四沧区警备司令部)到达沧口,在伪区公所住下,当时我担任四沧区委的财会供给工作。

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共青岛市委随军入市办公。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马保三担任首任市长。青岛的解放,青岛市人民政权的建立,结束了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对青岛的奴役和统治,宣告青岛人民受屈辱、遭压迫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参与接管青岛

6月2日入城时,场面非常壮观。每个接管干部提前换上干净整洁的制服,排着整齐的队伍随解放军向青岛市区进发,下午4时进入市区。行进途中,接管干部便按系统分赴各点,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有纪律地对国民党青岛市的行政、司法及官僚资本企业的374个部门、1254个单位实行接管。

6月3日,在伪四沧区公所召开四沧区全体入城干部会议,四沧区委书记兼区长韩育民讲话。会议确定四沧区人民政府在伪四沧区公所办公,中共四沧区委在国民党四沧区分部办公。同时,确定少数人留在机关负责旧职人员登记工作,其余人员到工厂和街道了解情况、做接管工作。

会后接管工作展开。四沧区委组织部长、四方工作组组长梁国荣带领一班人从沧口步行,中午12点到达位于四方的青岛发电厂。此时,青岛发电厂一班人已在等候。简单讲了厂里的情况后,梁国荣做了接管表态。下午4点,市军管会主任向明、委员王少庸带着主管电厂的专业工作人员来到青岛发电厂,梁国荣向他们作了交代。然后,梁国荣又去四方机厂代表市军管会进行接管。到街道时,配合派出所,宣布废除伪保甲制度,民主建立居民委员会。

入城时,我作为“钱粮长”,为大家的食宿生活、办公设施而忙碌。6月4日,我和通讯员林永谦两个不满18岁的小青年,步行30余里到市里办理钱粮供给。当时,公交车还不通,我们又不会骑自行车,只能靠步行。我俩从早晨走到下午,经过江苏路打听多次,才找到迎宾馆市军管会住处,联系好钱粮供给问题。

入城不久,组织上给每人配备一支自卫手枪,给我配的是把三块铁撸子。当时,对各种品牌手枪有“一枪二马三花口,四蛇五狗张嘴蹬”的说法。除了这些名枪之外,对其它手枪基本都有形神兼备的别称,如独角龙、三块铁、五封子、六轮子、七星子、八音子、十子连、鸡腿撸子、王八盒子、牛(大)眼撸子等,皆是风趣好记的民间俗语。三块铁,则是指一种制造比较粗糙的勃朗宁类手枪,拆卸开来只有三大块,故一般都称它三块铁。三块铁是撸子中品牌档次最低的。对武器我并不陌生:当儿童团员站岗放哨,用的是红缨戳枪;在村里当民兵,用过手榴弹;1948年夏天,到新解放的昌南丈岭区工作,用过七九步枪。

三块铁撸子,我是第一次使用,觉得挺珍贵。当时,机关里只有首长有支马牌撸子,难得一见。对于其它品牌撸子,只是听说过。后来,原国民党四沧区分部一位姓吕的负责人前来登记,登完记后,领导让我跟着姓吕的去取一支枪牌撸子。从沧口火车站乘火车,路上交谈中,知道他在抗战前,曾在我老家文登干过教育。到达大港火车站下车,然后到达益都路一个大杂院,进入他家,见到他的妻子。我一眼就认出来,他的妻子是我姓毕同学的姐姐。她找出一把手枪,将子弹退出,把枪和10粒子弹一起交给我。我接过这支枪牌撸子,掂了掂,比我那支三块铁轻快的多。这是我第一次见识枪牌撸子。

青岛解放初期,遵照中共中央和山东分局指示,市军管会、市委、市政府在驻青岛解放军和全市各界支持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反动势力,收容国民党散兵,收缴武器,搜捕特务分子和武装匪特,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会道门,打击不法投机资本,稳定市场物价,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依靠工人阶级恢复国营工业企业生产,救济失业工人,妥善解决灾民问题,全市社会秩序日趋安定。

随着各部门被陆续接管,青岛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企业、工厂、商店、学校陆续复工复课。1949年6月底,全市接管工作基本结束。

此时,全市进行一次整编。区里大部分人员调入公安部门,四沧区机关只留20余人;建立中共四沧区分区委,梁国荣任书记;成立青岛市人民政府四沧区公所,作为政府派出机构;驻区大单位实施条条管理,如中纺各厂有军代表;区里重点任务是做小工商单位、小学校及街道、农村工作。

不久,宣传干事周其亮介绍我加入青年团。满18周岁时,在刘宝江、杨萍介绍下,我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5月18日,在党旗面前,区委书记梁国荣率领新入党的同志举行入党宣誓。不久,调整我做青年团工作。

发表通讯报道

1950年2月16日早晨,传来喜讯,《青岛日报》发表了我的处女作——《四沧区掀起优属热潮》。其中写道:四沧区春节拥军优属工作,在本月六日即开全区干部会议,进行传达与讨论,七日便分头贯彻。首先由区干部分头到每户烈、军、工属家中,了解家庭生活情况,再从群众中调查是否需要救济,再经区研究确定。然后分别召开烈军工属会议,讲明发放优待粮的意义,是为了照顾贫苦的烈、军、工属的生活,而不要平均主义。再关于春节后组织生产自救,不要单纯依靠政府救济。有的并具体帮助打生产谱,如青壮年可以挖盐田,妇女半劳力者可糊洋火盒,提出的口号是要从小处着眼,来解决生活问题。本月十二日,区干部分头到个村,和工作委员会组织群众送优待粮和肉面。沧口各村一般由群众拿着优待物品,打着锣鼓送到应得粮户的烈军工属家中。另如大马路还组织秧歌;沧台路组织群众儿童到每一户进行亲切的慰问,征求意见,有的更帮助计划如何生产自救。各户烈军工属也多认识到今天国家财政困难,需要大家克服,不应依赖政府救济,如军属张津杰老大爷说:“我家六口光依靠政府救济,太不过意,政府也来不及,我愿意劳动着吃,政府来帮助我打谱,我是很愿意的,我可挖盐田,妻子可以糊洋火盒,这样生活问题可以解决了!……”

春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是老区的光荣传统。这次带进城来,成为传统节日里的新时尚。这项活动,一直持续整个节日期间。在除夕夜,我积极参与优属活动,同基层干部及群众代表到一些军属家拜年。

当时,我经常随着四沧区委书记梁国荣下基层调研。临近青岛解放一周年时,我们到文昌阁村采访,写成《解放一年来的文昌阁村》,合署发表在1950年6月2日的《青岛日报》上。后来,我又写过许多文章并发表。

口述/王桂云    整理/邱吉元  范兴和  征集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

谁在收藏
浏览:360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