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改名夺魁,立志要学民族英雄岳飞
古老的卫河从河南省辉县百门泉发源,沿着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弯曲的地势,百折不回地向北奔流, 穿过平原,跨过险滩,绕过村庄,蜿蜒曲折地流至山东 省的馆陶县(今属河北省)汇人漳河,又一头奔向卫运河……
多少年来,它以经流不息的甘露滋润着这里的土地, 为繁衍不息的两岸人民冲击出肥沃的卫运河平原。
这里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它四季如画,风光秀丽,几乎每个地方都能诉说出动人的故事,每条河流 都流淌着美丽的传说。
这里也是一片不屈的土地。在漫长而黑暗的旧中国,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受尽磨难,苛捐杂税,天灾人祸,兵荒马乱,这些都像一块块巨石压得他们透不过气 来,不得不拿起原始的武器,向反动势力发起一次又一 次反抗。
1882年12月30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范筑先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童年就是在家乡馆陶县南彦寺村度过的。
南彦寺村坐落在卫运河西岸的称钩湾畔,是一个有 三百几十户人家的村庄。这个庄的名字原来叫康庄,后来不知多少年前,改叫南彦寺。
范筑先的父亲叫范廷云,是南彦寺村一户大财主家的佃户。自己没房子住,借住武姓家的房子,娶妻武氏。 这两口子,男人给财主家种地扛活,女人给财主家纺线 织布。拼死拼活,一年下来,他们挣的几担粮食,总算 能糊得住口,这也就心满意足了。
范筑先生下来后,起名金标。转眼,范筑先长到9 岁多了,父亲送他进了本村的义学。
范筑先上义学了,他像过新年一样高兴,一天不缺, 从不迟到早退。他在学校里认真听老师讲课,回到家里 认真温习功课。晚上,母亲纺线到深夜,他偎依在母亲 身旁,凑到那盏忽明忽暗的小油灯下读书、写字。母亲时常催促他早睡,可他就是不动。一次,母亲离开纺车 到厨房去画水,回头未进屋,就闻着一股糊味。进屋一 看,原来范筑先困着了,头碰倒了油灯,灯火烧着了他 的帽子,把额头的头发烧焦了铜钱大的一块。心急的母 亲一把把他搂在怀里,滚热的泪珠滴在他幼小的脸上。
范筑先聪颖好学,学业长进很快。他虽然是中间入 学,却很快就把拉下的课文都补上了,而且学得快,背得熟。他背诵课文有个特点,那就是倒背。后来老师发 现,他不光习惯这样倒背书,还能把他所念过的几本书 串起来通背。在命题作文时,他写得又快又好,每次正 式考试,他都名列前三名。如果得不了前三名,他就回 家赌气用不吃饭惩罚自己。
一个破落地主见范筑先书念得好,嫉妒地对范廷云 说:“穷人家的孩子长不成八斤半的狗!金标生来就是啃 草的虫子,不如早些教他学些农活。”
范廷云听了后说:“金标长得机灵,我再穷,也要让 他把书念下去,就是成不了大器,也总比我这个睁眼瞎 强!”范筑先听了那人的话,气得嘴上咕哝着说:“你家 的孩子生来就是好种?我要念不过他是草包,他要念不 过我就是孬种!”
老师看范筑先学习成绩突出,认为他今后必有大出 息,便给他起了个学名叫夺魁。
范筑先自幼就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从来没有因做不 完功课或与同学打架而被老师惩罚过。只有一次,是因 为他偷看“闲书”,老师发火了。
夏天的一个过午,火辣辣的太阳把大地烤得像焦炭一样。老师看着学生们写完大仿,又听他们朗读了一阵 课文后,觉得天气实在太闷热了,就对学生们说:“都到院子里去散散风吧! ”说罢,老师也到外面凉快去了,惟独范筑先仍伏在书桌上,头也不抬地继续看书。老师回来后,以为他在温习功课,便走过去,想劝范筑先出去凉快凉快。近前一看,原来他正在看一部已被揉搓得很烂的《说岳全传》。老师火了,一把将书夺过来,顺手往 范筑先后脑勺上打了一巴掌:“看闲书野史有什么出息, 以后再不准往学塾里带这种书。”范筑先呆愣愣地望着老 师,沉默了好一阵,才憋着气说:“自古忠良被害,奸臣 误国。岳飞有大本事,咋就斗不过秦桧那些坏人呢?”
老师惊愕了。他感到范筑先所问的问题十分尖锐,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他只好应付了几句,就回头走出了教室。
范筑先不光在课余时间看小说,还特别喜欢听大人 们讲故事,听说书艺人说评书。为了听《响马传》、《英 烈传》、《杨家将》、《水浒传》、《三国演义》、《呼延庆打 擂》等评书,一到假期,他就挎上草篮子到集市或庙会 上听说书。
就这样,范筑先在青少年时期就已获得了许多历史 知识,受到了一些民族意识和英雄人物的感染。
(二)父亲撒手而去,范筑先当起了运粮夫。他脚上磨起血泡,也不叫一声苦
1895年,正当范筑先学业大有长进的时候,一场大 祸降临到他的头上——父亲病故了,家里只剩下了他和母亲及年幼的弟弟妹妹。
一个风雪天,乡亲们用一口白茬棺材埋葬了范筑先的父亲。母亲觉得塌了天,哭得死去活来。一天,母亲拉住范筑先的手,撕哑着说:“标儿,你爹死了,天塌了,往后咱们的日子可咋过呀!”
“不上学了,我放猪去。” 13岁的范筑先脱口说道。 他要像父亲那样,把养活一家4 口人的担子,挑在自己的肩上。此时,他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长成大人了。
“不能,不能呀!娘再难也要供你上学。”一个普通 的农村妇女,虽然不知道学问知识对一个人的前途命运 将会起到多大作用,但是她饱尝过穷人不识字,被人算 计的苦头。再说丈夫的尸骨未寒,临死前说的话,还在 她心窝里翻腾着:“金标长得机灵,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可不要耽误了他的前程呀!”
此后,母亲更劳累了,家里的织布机不停地响着, 深更半夜了,母亲的纺车还在嗡嗡地转着。母亲的身体 越来越弱了,一家人的生活却还是那么苦。
范筑先綴学了。他拿着一根长竿,赶着一群小猪, 在卫河湾里,在漳河套里,不分远近地给人家放起猪来。
贫苦人家都知道:节好过,春难熬。在那天长曰头 高,青黄不接的三四月里,穷苦人家有的只好指地借粮 (也叫卖青苗);有的只好吃“探头粮”(就是春天借一斗 粗粮,麦后还一斗麦子)。范筑先家4 口人只有二亩半 地,种了一亩八分小麦,也得吃探头粮啊!吃了探头粮, 麦收后还了债,就剩不下几斗小麦了。范筑先一家吃的 仍是黑窝窝头。这就是说,范筑先无论多么聪明能干,他也给家里添补不了多少收人。
范筑先急着要找些大人干的活。开始,他先给运粮 夫当拉脚,从15岁起,他就独立推车贩粮了。他和成年 人一样,推着运粮车,经常来往于临清、朝城和豫北等 地。他不但运粮多,而且很会经营。平时,他坚持按约 定给粮店运粮食(这样虽然利小,但牢靠),赶上好行 情,他就拼上命,紧赶几趟,有时半道上粜出又赶回去3 这样干了几年,他很得心应手,家庭日子逐渐宽裕些了, 弟弟也上学了,母亲还给他娶了一位贤德的妻子。
范筑先的妻子姓武,也是贫家出身,比范筑先小五 六岁,长了一双大脚。在家过庄稼日子,她泼泼辣辣, 里里外外是一把好手?,在战乱年代,她随同范筑先东奔 西跑,分愁担优,患难与共。范筑先非常敬重妻子,后 来在他当上军官时,也从没有嫌弃过她。他感觉到自己 的妻子不光是他的好伴侣,而且也是志同道合的爱国者, 后来,他就给妻子起了个名字叫武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