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薛亭同志从1950年就在莒南县一起工作,那时他任县长,我任县委宣传部长,一年后我调到沂水地委宣传部工作。196年薛亭同志从郯城回地委代理临沂地委书记,后任地委书记。这年10月,我也由莒南调任临沂地委副书记兼临沂县委第一书记,从此又和薛亭同志在一起工作。在这期间,我在地委分管农业生产和生产队的经营管理工作,我们相处得非常好。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作风民主,平等待人,没有官架子;他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善于调查研究,善于思考;他非常重视抓典型,总结典型经验,用典型指导工作。在领导社员群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以及调动生产队和社员群众积极性方面,取得了许多好经验,为改变临沂地区的落后面貌做出了一 定的贡献。
要治山治水,改造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在这一点上,以薛亭同志为首的原临沂地委一班人,认识是一致的。我们深入田间,深入群众,分别对山区、丘陵、平原、涝洼等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査研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加以总结提高,然后进行推广。根据自然规律,我们归纳为“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期分批,量力而行。一治一座山,一治一个流域。在山岭地区绿化荒山,修筑塘坝水库;丘陵地区,深翻整平,修筑梯田,进行流域的综合治理。在临郯苍平原涝洼地区,根据春旱夏涝、十年九涝、逢涝必歉的特点,釆用了排灌与种植耐涝作物相结合的办法, 在有水浇的地方进行稻改,暂时无水源的地方,修台田、挖排水沟。在沂沭河上建起了21座拦河坝,开挖了灌溉与排涝相配套的排灌网,使大面积种植水稻取得了成功。原来十年九不收的茅草黑土湖,变成了十里稻花香的良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典型示范的办法来指导工作,这是薛亭同志一贯的好作风。不管什么工作, 他都是先从试点做起,使群众有样子可学,这是最好的一种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减少和避免了强迫命令。薛亭同志50年代在莒南当县委书记的时候,就抓出了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何家店、石泉湖等一批先进典型,其中,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典型,是毛主席亲自批示表扬的。特别是厉家寨,毛主席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就这样,全区响应毛主席号召,学习厉家寨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治山治水,不断地改变着临沂地区穷山恶水的面貌,一跃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临沂地区的稻改,也是由点到面, 由少到多逐步发展起来的。开始我们在临沂县抓了塘崖、沈家牌子、程子河进行典型示范,组织群众参观学习,后来又扩大到东张屯、枣沟头、汤河、洪瑞以及各县适合种稻的典型村,后来由几个典型示范到多点示范,由多点示范到全面推广。在这个过程中,薛亭同志还派我带领9个县的县委副书记,到江苏省苏州地区、江阴县的华西村学习种植水稻的经验,回来后让我具体分工负责稻改工作,各县都培训了大批农民技术员。随着典型经验的推广,科学技术的逐步掌握,稻改的面积由少到多,由万多亩到十几万亩,到百多万亩,1966年全区水稻面积已发展到145万亩使十年九涝、秋季颗粒不收的平原洼地,彻底改变了自然面貌,变成了稻麦两作、能排能灌的稳产高产田,使临(沂)郯(城)苍(山)的涝洼地变江南,胜江南。
薛亭同志十分关心群众的生活,关心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60年代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统一的,如果生产队的经营管理搞得不好,社员群众就会出现干集体的活“磨洋工”,出工不出力。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薛亭同志经常同我和毕汝成同志深入群众,深入到生产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开始一段时间,我们总结推广了莒县吕鸿宾的爱国社的经验,农活实行劳动定额,干活评工记分,年终按社员劳动工日进行分配。这个办法在全区推广后,对调动社员群众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生产队的经营管理方面,我们总结推广了沂水县张家荣仁“四到田”和“四小管理”的经验。“四到田”是:种什么作物到田,用工到田,肥料到田,产量到田。“四小管理”是:小段计划,小段包工,小组作业,小段检查评比。劳动定额、评工记分、“四小管理”等都对调动社员生产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
薛亭同志长期在临沂地区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永远怀念他。谨以上文,寄托我的哀思。
(本文作者曾任中共蒙阴县委书记,中共莒南县委第一书记,中共临沂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临沂地委秘书长、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中共菏泽地委书记,山东省出版局局长,山东省农业厅厅长,中共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山糸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