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升九天丰碑树沂蒙(文/李栋春 谢洪德)

地瓜 发表于2018-08-27 17:39:41

尊敬的薛亭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很多个年头了,但我俩一直深深的怀念着他。每当我们登上千佛山顶峰,遥望薛亭同志长眠的四里山陵园时,他的音容笑貌立即浮现在脑际。往事历历,他的业绩,他的高尚人格,令人常相思,永不忘。

我俩与薛亭同志相识,早在50年代初,当时,他任莒南县委书记,我俩分别在沂水地委办公室和《沂水农 村》报社工作。莒南县是省委的基点县,又是地委的基点县,因工作关系,便与他常有来往,他给我们留下了良好印象。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担任临沂地委副书记、书记时,我俩又是《临沂大众》报社的正、副总编辑,可谓朝夕相处,联系更加密切。我们经常跟随他上山下乡调查研究,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勤勤恳恳、艰苦创业的精神,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作风,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高尚情操,胸怀大局、时时处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优秀品德,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鼓舞鞭策着我们。

熟悉临沂地区情况的人都知道,它的西部和北部沂蒙山区,过去是穷山恶水,地瘠民贫;东部和南部是临、郯、苍平原湖洼,夏涝秋旱,灾多收少。贫穷困扰着临沂人民。薛亭同志任地委书记后,在前届地委已取 得成绩的基础上,决心进一步改变临沂地区的面貌,为 民造福。他与地委一班人带领广大群众,在山区继续封山造林修水库,仅用几年时间,岸堤、跋山、青峰岭等三十多座大、中型水库便相继建成,总库容量达三十多亿立方米;在平原治涝洼,修水渠,改稻田。上下一条心,全区一盘棋,很快改变了临沂地区的面貌,人民生活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大家有口皆碑,称赞薛亭同志为临沂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

成就不是轻易得来的,是勤劳勇敢的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怕艰难困苦,战天斗地得来的,也是与薛亭同志长期辛勤工作,艰苦奋斗分不开的。他从50年代初期,就先后担任过莒南、郯城的县委书记,做出了出色的成就,积累了县一级领 导工作的经验。担任地委副书记、书记后,便在更大的范围内,施展他的才华,更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当时,薛亭同志虽不到四十岁,但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已积劳成疾,除有长年的失眠症外,还有严重的胃病,他经常抱着肚子,忍着疼痛,不是骑着自行车,就是坐着一辆半旧的吉普车,来往于临沂大地的山间水畔、田间地头,认认真真地调查研究。有时胃病复发,就在地头啃上两块自带备用的馍馍干,稍好一些,又继续东奔西走。组织上出于对他的关心,几次劝他休息治疗, 都被他婉言谢绝。由于他调查深入,大量占有材料,问题摸得透,指导工作得心应手,他在会上的讲话,一般不用秘书起草,多是自列提纲,讲得生动翔实,有血有肉,深受到会者的欢迎。

薛亭同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起带头作用。 他下乡都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时住在机关招待所,也是吃在食堂,劳动在工地。这种党的光荣传统,影响了临沂的一代干部。当时大部分基层干部都有劳动手册,都有锄镰锨镢四大件,走到哪里干到哪里。在三年困难时期,薛亭同志不搞特殊,与百姓同甘共苦。当时成年人每月定量口粮30斤,还拿出2斤救灾,而且大部分是瓜干。他家5个孩子,都还很小,每人每月只有十几斤口粮,虽然领导干部多供应一点细粮,但他为了照顾家人和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也是搞“瓜菜代”,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有一次,我们与他同车到日照县搞调查研究,路上有位同志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查体了!”于是,各人挽上裤角用手指按小腿。薛亭同志也笑着按了按,和大家一样,腿上出现了一个坑,不用说,也是浮肿。顿时,欢笑的车上鸦雀无声,人们默默地想着,一个领导着700多万人口的大专区书记,一个每年调出几亿斤粮食的大专区领导者,却不肯多吃一点粮食,而和大家共度难关,这是多么可贵呀!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薛亭同志的智慧来自群众的实践。他善于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指导工作。他培养的莒南县治山治水典型厉家寨、石泉湖,莒县爱国村全国劳动模范吕鸿宾,郯城县码头的稻改,湖里村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临沂县东张屯种稻模范李玉德等等典型,在全区乃至全省、全国知名度都是很高的。有的典型被毛主席亲自批示表扬。中央、省、地报刊经常宣传临沂的典型经验,鼓舞激励着广大群众参加比学赶帮活动,有力地推动着工作的开展。在水利建设方面,临沂修建大水库,成为巨大的榜样力量。地委组织写作班子,以“锁蚊龙”为主题,总 结了全区修建大水库的经验上报中央,谭震林副总理亲自写了批语,《人民日报》一版头题报道,在全国影响很大,有28个省、市、自治区组团前来参观学习。他还 组织大批工作组到全区各地总结典型经验,汇编成册, 印刷成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薛亭同志十分重视利用报纸宣传典型经验,当时的《临沂大众》报宣传典型是很突出的,因此,1960年我们报社曾被评为文教战线先进集体,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表彰。

薛亭同志谦虚自处,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优良作风,曾被新闻界传为佳话。他虽是一个专区的主要负责人,但他没有一点官架子,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使上下左右的关系、党内党外同志间的关系亲密无间,在他周围工作的人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从新闻界来说,更是如此。当时,《人民日报》长住临沂记者、《大众日报》临沂记者站和《临沂大众》报社的同志,都与薛亭同志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既是领导,又是同志们的知心朋友,大家有什么心里话,都愿向他反映。他也经常找新闻界的同志们开座谈会,介绍情况,征求意见,提出报道要求。他经常说:新闻工作者应是训练有素的专业调查人员,你们下去后,发现好的典型要宣传报道,遇到问题要写信向地委反映,作为内部情况供党委参考,发挥党委的耳目喉舌作用。 因此,充分调动了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宣传报道质量,使报纸宣传成为党委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力工具。

薛亭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他对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敢于从实际出发,坚持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当社会上大刮“共产风”的时候,部分干部群众有不同的看法,薛亭同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了划小核算单位,以队为基础的意见,并责成秘书于兴和同志把他的发言整理成书面材料,印发给下面参考。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的人民公社要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指示下达了,薛亭同志的见解,符合毛主席的指示精神。正由于薛亭同志对此问题发现得较早,对贯彻毛主席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指示,思想顺茬,坚定、自觉,落实的步伐大,纠正“共产风”也比较快,因此三年 困难时期的问题就少一些,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就好一 些。

当有的地方还在刮“瞎指挥风”的时候,全国劳动模范、莒县爱国社的吕鸿宾提出了安排种植计划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要照顾到八个方面的需要的建议,受到了薛亭同志的表扬与支持。我们把这一材料整理成消息,配上社论在《临沂大众》报一版头条上刊登了,接着《大众日报》在二版转载。刘少奇同志办公室的同志看到此材料,送少奇同志阅,少奇同志写了批语,高度赞扬了这一典型。不久,<人民日报》在一版头题配编者按语和社论发了这一报道。一年后,新华社派人和我们一起采写了调查报告,《人民日报》又配社论发表了。这两次报道,新华社也都发了通稿,全国及省级大部分报纸都转载了,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临沂地区在反右派、反“右倾”等运动中,也有一些冤假错案。薛亭同志担任主要领导工作后,对全区反“右倾”受错误处理的干部先后给予平反,调动了这批干部的积极性。60年代初,薛亭同志已意识到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问题,当时的《临沂大众》报社是反右派的重点单位,部分同志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我们随薛亭同志在临沂县的大岭公社搞调查研究时,顺便向他汇报了报社冤假错案的情况。他说:有错必纠,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你们回去研究个意见报地委,先从你们那里试点,逐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甄别意见报地委后,因当时提出又要贯彻上面“阶级、形势、矛盾”的指示,暂时被挂起来了,直到“文革”结束后,这部分同志才得到平反。

由于薛亭同志及地委一班人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1965年临沂地区被评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专区,并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三年困难时期,上下团结一心,较好地度过了难关,不仅临沂人民的生活比较好些,而且每年调出几亿斤粮食支援了惠民、德州等北四区。从当时来说,在临沂地区还存在一定困 难的情况下,薛亭同志和地委一班人顾全大局的风格,是难能可贵的。

薛亭同志,你为临沂人民做出了贡献,人民是不会忘记您的。现在临沂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路线、政策指引下,正在大踏步地前进。您盼望已久并为之奋斗的沂蒙地区集体脱贫已经实现了,您若有灵,听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定会含笑九泉

的。

(本文作者李栋春曾任《临沂大众》报总编辑、《大 众曰报》副总编辑等职;谢洪德曾任《临沂大众》报副总 编辑、《经济日报》副总编辑等职。)

浏览:131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ymlwei
    ymlwei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