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亭同志离开我们将近二十年了。然而,对他的思念和敬慕之情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他在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治山治水,发展生产,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办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受到全区人民的拥护和爰戴。而对我影响最深,使我终生难忘的,是他对苍山县委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对苍山县人民的亲切关怀。
我是1959年4月从沂水县调任中共苍山县委书记处书记的。那时苍山县和全国各地一样,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一再发展,尤其是高估产高征购,全县交售征购粮食一亿多斤,群众的口粮都卖了,家底空了。庐山会议后,“反右倾斗争”又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大批敢于实事求是地向党反映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受到打 击,更助长了不敢坚持原则、不讲真话、明哲保身、但求无祸的不正之风,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薛亭同志就在这时到地委主持工作,真是创业于艰难之中,受命于危难之际。
1960年春天,薛亭同志从省委、地委派驻苍山县的农村工作组和李福崇同志的汇报中得知苍山县群众生活困难,便如同“及时雨”,匆匆来到苍山县的文峰公社驻地向城,找公社书记周广泰和沟西村省劳动模范陈德荣等谈心,询问1959年粮食产量和群众生活情况。谈话中,他强调:“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唯物主义者,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不要有任何顾虑。”当他知道群众严重缺粮甚至断粮,不得不靠野菜、树叶、豆秸、花生皮充饥,不少干部、社员因营养不良患浮肿病,甚至病饿而死时,心情十分沉重。他问周广泰:“要做到群众不逃荒,不讨饭,不饿死,能从事一般生产劳动,需要多少粮食?”周 回答:“文峰公社共112个大队,8万余人,需有140 万斤粮食,才能基本解决问题。”薛亭同志当即决定:“给你170万斤,一定要把事情办好。”他回到县委,又让县委一班人敞开思想,丢掉包袱,不要怕人说“右”倾,不要怕人说否定“三面红旗”,要实事求是地谈怎样才能安排好社员生活,保证不发生问题。我们再三考虑,为了不给地委增加太多负担,总是不好意思多要,只要了几百万斤。薛亭同志看透了我们的心思,说:“这样吧,给你们退库两千万斤,要切实把社员生活安排好。”然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咱们共产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凡是群众需要,而我们又能办到的,就 一定要办到。”
在薛亭同志领导下,我们信心足,干劲大,他的指示很快就落实了。广大群众欢欣鼓舞,笑逐颜开, 衷心感谢共产党,感谢薛书记。他们说:“薛书记救了咱们的命,如果薛书记晚来一个多月真不知道会饿死多少人。薛书记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哪!”
几天后,薛亭同志又来文峰公社了解粮食发放情况,同时问周广泰,有没有没挨饿而生产搞得很好的村庄。周广泰向他介绍:刘家村邵家三兄弟当大队干部,老三任支部书记,带人出去炼钢铁,老大、老二在村上领导群众搞秋收秋种,从不搞虚报浮夸,也不隐瞒产量,因而生产搞得好,社员不挨饿。薛亭同志听了很高兴,说,这才是真听党的话,按实际情况办 事的好干部。于是他和周广泰一起到该村进行调查,并向省委和新闻单位作了汇报。后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文峰山前的一盏明灯》的文章,介绍刘家村抓好生产、安排好社员生活的经验。
薛亭同志在任地委书记期间,始终坚持抓“临郯苍一大片,沂沭河两条线”。他帮助苍山县建了会宝岭水库和四五个中小型水库,挖了12条排水沟,搞了台田种植高垅地瓜,治理涝洼,扩大水浇地面积, 全县种稻15万亩。中央七千人大会后,他指导我们 进一步总结经验,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抓典型,树样板,充分运用典型的力量推动生产。苍山县下村支部书记赵廷海是全国劳动模范,他带领群众饲养大黄牛,办奶牛场,兴办牛奶加工工业,成为全区的先进单位,中央曾在该村召开有北方十余省代表参加的现场会议,介绍、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在薛亭同志领导下,苍山县干部的作风有很大转变,各项工作都有很大发展。到1965年,苍山县的自然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大幅度提高,群众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苍山县的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至今仍念念不忘薛亭书记对苍山县人民的亲切关怀,提起来都赞不绝口。
薛亭同志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本文作者曾任中共沂水县委书记、中共苍山县 委书记、临沂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政委、临沂地区农林水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