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亭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然而岁月的消逝,并没有磨灭人们对他的敬仰与怀念。
1988年1月,我在济南拜访原山东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穆林同志,他在谈了临沂地区的发展变化后提出:“薛亭同志对临沂地区是有很大贡献的,我们失去了这样.好的干部,光悲痛惋惜不行,应当很好地褒扬,把他的事迹写出来,印个册子。你回去向学伟同志(原临沂地委副书记张学伟)谈谈我的意见,可组织一个班子,专门出本书,以激励后人。”我回临沂向学伟同志转告了穆林同志的意见,他很赞成,并深有感触地说:“在我见过的地委书记中,薛亭同志是最好的一个……”
为什么人们对薛亭同志有如此高的评价,那么深的怀念?纪念他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个答案是不难找到的,那就是在薛亭同志身上,在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奋斗中,体现着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工作的极端负责。纪念薛亭同志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面明镜,给人以激励,给人以鞭策,给人以鼓舞。我同薛亭同志交往接触30年,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 对此体会是非常深刻的。
一
我和薛亭同志相识是在1946年,当时薛亭同志在沭水县委组织部工作,我在县府秘书处工作。我们除在一起开会、学习外,还经常在业余时间一起参加文体活动。他年龄比我大五六岁,个子也高,说话文雅,办事重,我们大家称他是“大青年”。薛亭同志喜欢打篮球,但他在篮球场,从不与人争球,每投一球,不管投进投不进,他总是哈哈大笑。薛亭同志也喜欢唱歌,不仅自己唱,还教我们唱。每次教唱, 他都把歌曲的内容和背景讲给我们听,所以,我们唱起他教的歌曲时,都很投入。
1948年初,薛亭同志调到莒南县政府,任秘书科科长。一年后任代理县长、县长。在这段时间里, 他按照分工,除积极完成繁重的支前任务,还担负着全县生产救灾和政府行政工作。他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是抓农业发展,因此,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情况。他喜欢同农民交朋友,征求意见,总结经验。厉家寨村厉月举、王家坊前村王思义、石泉湖村李义丰等一大批村支书以及养牛合作社社长薛大娘、拥军支前模范姚大娘等,都是薛亭同志的农民朋友。他们经常从乡下到县城来找“老薛”(他们的亲切称呼)啦家常,谈情况,提建议,薛亭同志不仅从中及时了解到许多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还保持了同群众的密切联系。薛亭同志的这种与农民交朋友,保持血肉联系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9年秋,薛亭同志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让我写一个全县发展变工互助运动的经验总结报告。他微笑着问我:“有什么困难吗?”我说:“写不困难,就是手头缺材料,难做无米之炊。”他说:“咱们两个人合作吧,我说你记,你再加工整理。”他一边说, 我一边记,从基本情况到经验措施,从方法到效果, 以及对互助运动的分析,很有条理。他反复讲述道: 过去是一家一户过日子,力量单薄,就好比是“独木 桥”,海洋里的“小木船”,经不起风吹浪打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实践证明,只有组织起来,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克服生产上的困难,才能战胜自然灾害。通 过写这个报告,我深深感到,薛亭同志不仅善于实干,而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超前的眼光。
薛亭同志对自己的下级善于帮助,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表现了一个长者的风度,是良师、兄长、益友。在他领导下工作,不管多忙多累,心情都很舒畅,从他身上时时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1950 年7月,我被调任岭泉区区长,临走前,薛亭县长与我进行了一次热情的谈话。他先详细交待了我下去的任务和工作方法,又一遍一遍地鼓励我。这次谈话使 我感到非常亲切、温暖,增强了我干好工作的信心。
二
建国前后,机关工作条件很差,生活也很艰苦。 而薛亭同志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记得那是1949年春节,县委机关洗澡没有条件,同志们都很着急。薛亭同志就想出了一个土办法,从伙房找了一个旧汽油桶,刷洗干净装上水,在桶下用砖支起来烧火,把水烧热后大家轮流进去洗澡,土办法解决了大问题,大家都很开心,很满意。
1959年以后,薛亭同志从郯城调临沂地委任书记处书记。职务变了,但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依然未变。当时,我们不仅同住地委宿舍大院,而且还是近邻,对薛亭同志的生活情况很了解。他家中摆设简单,生活条件同普通干部没有什么两样。吃饭到食堂买,孩子放学后还要去捡树叶自己烙煎饼。有一个星期天,他让我到他家去。我刚进屋,就见一条已做好的约一斤重的鯉鱼摆在饭桌上了,他笑着对我说:“我烧了一条鲤鱼,咱一块开开荤吧!”现在看一条鲤鱼算不上什么,但那时就是珍贵的食品了。由此可以看出,薛亭同志的生活节俭及对同志们的深厚情谊。
薛亭同志在担任地委书记期间,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到县、社、农村或厂矿基层去检査工作、了解情况或蹲点调研,我常随他出发。对要去的单位,从不让事先通知,以免做接待准备。就餐时既无烟酒也不要单位负责同志陪同,而是和司机一同到食堂简单就餐,并且按规定交足粮票和现金,从未例外过。 薛亭同志由于积劳成疾,患有胃溃疡等多种疾病,怕凉怕累,一犯病就吃不好,睡不好,经常捂着肚子坚持工作。机关同志们心疼地说:“薛书记整天捂着肚子干革命。”有一次我随他到沂水出发,走到半路他又犯了病,疼得很厉害。当时什么药也没带,司机只好加快速度,一直到乡镇驻地马站找了一把生花生米吃了才逐渐止疼。以后我每次跟他出发时就用信封装上把生花生米备用。后来地委机关卫生所的医生说, 吃干馒头片也可以止疼,于是再出发时就烤几个干馒头片带着。
薛亭同志在用公车上更是非常严格,个人私事从不要车,家属孩子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也从未“沾过 光”。1963年秋天,我跟薛亭同志到省城开会,返回时住在莱芜。我想,他的家牛泉镇上峪村距莱芜城只有二十多华里,便提议让他回家住一宿,用车送去, 第二天一早再接回来。薛亭同志沉思了一会儿,同意回家住一宿,但不同意用车送,自己步行去。我和莱芜县委的同志一起劝了半天,他才勉强同意让车送了一半路,自己又走了十多里路回到家,以一个普通干部的面貌出现在乡亲们的面前6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薛亭同志公私分明、不讲身份、不讲排场、谦虚自处的优秀品质。
三
关心群众疾苦,解决老百姓温饱问题,这是薛亭同志思想上绷得最紧的一根弦。特别是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更是忧心如焚,寝食不安。他一方面经常安排听取调査组和办公室的情况汇报,了解面上的情况,另一方面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生活,査看灾情,帮助研究解决困难的措施。
1959年10月的一天,我随薛亭同志到苍山县下村省劳模赵廷海大队检查工作,得知该村用“粗饭细做”的办法代替主粮,即把地瓜秧、豆秸等用粉碎机粉碎再箩成细面后蒸成空心窝窝头,.社员能基本吃饱肚子。在瓜秧面中,加上少量地瓜面子,也蒸成空心 窝窝头专供老人、孩子吃,社员很满意。薛亭同志听了很高兴,称赞“粗饭细做”是个好办法,应该推广,让更多的人能有饭吃。当天下午,我们又去兰陵尚桥査看灾情,途中见到三五成群的社员因家里没有粮食吃而纷纷外出讨饭。薛亭同志心急火燎,赶忙返回临沂,连夜与我一起研究,把目睹耳闻的有关灾情如实向省委反映。第二天即把这个报告送到了省委。不久,省委、省政府拨下了救济款,救济了灾区。再加上推广“粗饭细做”方法和大力开展生产自救,广大的农民群众终于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四
解决群众的吃穿住用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产,而如何发展生产,这也是薛亭同志挂在心头的头等大事。他走遍了沂蒙大地,从山区丘陵到平原涝洼,无处不留下薛亭同志的足迹。•在认真调査研究的基础上,薛亭同志抓住时机,总结推广新老典型的先进经验,以样板鼓舞广大干群的信心。1959年底,他发动与组织了地、县、社、队干部、劳模、积极分子,分批到毛主席批示的莒南县大山公社厉家寨大队,参观他们治山治水、改造自然的新经验,.并由地委重新提出“学大山,赶大山,全区变大山”的口号。很快,全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山治水新髙潮。
1960年1月,薛亭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地区公社党委书记参加的巡回现场会议,采取边走、边看、边听、边讲、边议的“五边”方法,行程千里,依次参观了莒南、日照、临沂等六县的治山治水、治理平原、改造涝洼、实行稻改的典型经验,通过会议讨论,把这些经验概括为“一统”、“四化”、“八结合” (即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水利工程系统化, 耕地园田化,大地园林化,道路规格化;蓄、排、灌、林、田、园、场、池结合),并确定以水为纲,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把综合治理推向新的阶段。随后,地委又召开了全区农业技术改革大会,薛亭同志在会上作了报告,他强调:各级党委一定要把农业技术拿到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以先进的技术促进农田治理运动向高标准迈进。从此,全区层层掀起了以水为纲,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一年一个新台
五
在我的记忆中,薛亭同志在困难面前,总是毫不畏惧胆怯,而在成绩面前,又毫不骄
60年代初,在薛亭同志主持下,全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战天斗地,建成“大寨式”专区以后〈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共山东省委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委认真组织学习临沂地区的经验。很快,全国各地组织来临沂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数以万计。傲自满,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所具有的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在一片赞扬声中,薛亭同志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很担心有的同志在胜利面前背上骄傲自满的包袱。他认为,越在成绩面前越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于是,薛亭同志主持召开了一次地委扩大会议,把全体地委委员,各县委书记,地直各部委办局的一把手都请到会上来,认真学习了有关社论和省委通知。薛亭同志强调,我们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正确地对待成绩,正确地对待荣誉。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靠党的领导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辛的劳动获得的,所以,成绩应当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我们仅仅是履行了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成绩面前,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虚心学习外地的长处。薛亭同志又率领与会 员,再次到部分县参观了先进典型,目的是找“镜子”,找“尺子”,然后座谈讨论找差距。通过“一照 一量”,发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与会同志都受到了 一次深刻的教育。大家一致反映,薛书记在关键时刻召开了一次关键性的会议,解决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使临沂的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薛亭同志在地委主持工作期间,常委一班人很团结,关系很融洽,心情都很舒畅。他既是党委一班人的班长,又是一个普通成员,始终把自己置于集体领导之下,从不凌驾于他人之上。在对待荣誉上,从不争功,有了成绩归集体,有了问题自己首先承担责任。1965年7月,国家农业部安排临沂参加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地委抽调了三十多名工作人员组成筹展办公室,由我负责。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完成了题为《沂蒙在变》的35幅大型图版版面,最后有一个版面是“临沂地委书记薛亭同志在稻田研究水稻生产”的照片,急需拍照,我两次请薛亭同志到稻田去拍掉,车子、记者都已准备好,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工作都是大家一块做的,不能宣扬我个人。我说这个镜头必须得有。他说:必需的话,那就 请永臣同志(时任地委副书记的李永臣)去拍吧。我们拗不过他,最终只好请李永臣同志去拍照。
回想薛亭同志奋斗的一生,为党为人民建功立业的事迹、贡献,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我想用四句话来表达对他的崇敬:“功盖沂蒙山,名成改稻田;山水林田路,旧貌换新颜。”他的崇高威望和高尚的品德, 将永远留在沂蒙大地,激励后人。
(本文作者曾任中共临沂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临 沂地区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