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亭同志是带着十年浩劫的伤痕和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沂蒙大地的深深眷恋而离开我们的。18 年来,每每忆及往事,薛亭同志那高大的身影和熟悉的音容笑貌常常会浮现眼前,他那一贯讲求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爱护干部关心群众胜过自己的高尚品德、全身心溶于党的事业的精神,常常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
一
重调查研究是薛亭同志一贯的领导作风。1952年,薛亭同志在莒南县任县长,我受沂水地委委派在莒南县何家店搞合作化试点。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到何家店去看一看,除关心我们的生活外,谈论最多的就是群众对搞合作化的想法和要求。别人谈话时,他听得很认真、很仔细,很少插话,只是不停地记录。只有碰到那些表达不清楚的话题或未搞明白的问题时,他才偶而插话进行询问。一次,当我谈到群众对搞合作化最关心的就是“三大合理”(土地、劳力、 牲畜及农具)时,薛亭同志非常关注,几次插话询问,并详细地记在了笔记本上。听完汇报后,他反复强调,搞合作化是新事物,我们提出的一切办法、主张都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要建立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可以找各类有代表性的群众多座谈几次,听听他们的心里话,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只要照顾到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事情就一定能办好。 以后他又几次到点上了解我们调查的情况,并指导我们成功地总结出了经验,由当时的中共山东省委编印的《山东增刊》作了登载、推广。这是我和薛亭同志第一次接触。从那以后,薛亭同志注重调査研究、善于调查研究的严谨作风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57年,我在郯城县委办公室工作,后又到农村工作部,薛亭同志当时兼任郯城县委书记,我和薛亭同志的接触更多了,了解也更深了。当时正值合作化以后,农村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许多新情况和极其复杂的问题摆在了各级领导的面前。怎么办?薛亭同志利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告诫大家:只有深入群众,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和指导工作的正确办法。他常和身边工作的同志讲这样一句话:调査研究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只有情况吃透了,才能指导好工作。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地带领县委一班人这样去做,很快就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当时县委一班人,层层都有自己的联系点、联系户、试验田和若干个老党员、老农顾问。薛亭同志除到上边开会外,十天就有五六天工 作、生活在基层,无论田间地头、茅屋寒舍,走到哪里就把调研工作做到哪里。当时薛亭同志手上有马头公社、唐桥、徐大祥、大尚庄等十几个固定联系点,凡是上边部署的任务和县委的设想,他总是会同分管农业的于湘同志分别带领我们调研工作班子先到点上搞调査,待情况搞清楚后,再把上级精神和实际结合起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从不盲从。如风行一时的几个“大办”(钢铁、食堂、木轨道),在郯城县就搞得很少,大多数只是搞了点试验,“五风”刮得很轻,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群众的积极性。
薛亭同志不仅注意通过联系点和联系户去了解掌握情况,而且几乎每月都要召开二三次各种座谈会,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呼声,印证和完善调查研究的成果。作为一把手,薛亭同志调查研究的内容和题目非常广泛,但又大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比较集中的就是如何改变郯城的面貌以及农村政策、经营管理、干部作风、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这些调研题目 凝结着薛亭同志的无数心血,也充分显示了一个人民公仆情系人民群众的赤诚胸怀。跟随薛亭同志下去搞调査研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常人所不具有的洞察力和敏锐感,对基层干部群众中涌现出的新事物、新经验,他总是满腔热忱地及时给予支持、指导,帮助完善、提高。发现一个好典型,常常使他兴奋不已,有时甚至会禁不住地和我们随行人员作彻夜长谈,一起分析成功与不足,商讨完善办法,谈论推广价值和前景。对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一旦论证、总结透彻,他就会抓住不放,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推广。如马头公社采莲湖的稻改、马头东湖的科学种田、徐大洋的经营管理、马围子的多种经营、大尚庄的干部作风以及一人一分饲料地等经验,都是薛亭同志下乡搞调查研究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开的,这 都对郯城县改变落后面貌并很快发展成全国闻名的先进县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展示了薛亭同志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和高屋建瓴的领导才华,也是对他一贯勤于调查研究、善于调査研究的丰厚回报。
二
体贴爱护干部、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是薛亭同志素有的高尚品格。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薛亭同志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土,对自己从来都是严格要求,从来不搞任何特殊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熟悉薛亭的同志都知道,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和胃溃疡,再加上那时生活条件差、不规律,工作上操劳过度,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看到书记消瘦的身 体,办公室的同志非常担优,总想特殊照顾他一点,但他从不应允。他爱人萧永华同志到食堂买饭时,食堂的大师傅出于敬重之情,几次有意无意地想悄悄地照顾一下,但都被萧永华同志婉言谢绝了。为此事, 薛亭同志专门找办公室的同志谈过话:我们不是讲 “三同”吗?生活上搞特殊化,怎么谈得上同甘共苦呢,领导干部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又怎样去要求别人呢?回首往事,这番话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
薛亭同志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但对基层干部、对下级从来都是关心备至,体贴入微。他常讲:“最不容易的是基层干部,最苦的也是基层干部,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天天如此。没有他们的努力,领导即使提出再好的办法、再好的主张也无法实现。”“关心群众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工作方法,领导对基层干部知冷知热、知根知底,多关心、体谅他们,他们有心里话就一定会愿意对你讲,真心实意地帮助你一起挑重担,把事业干好。”他与办公室研究规定,凡是基层干部来县里开会,一律要由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亲自安排生活,而且一定要调剂好生活。对基层干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他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主动地去关心帮助他们。一次我跟他到大埠公社检査工作,当他看到干部们把从家中背来的煎饼 一个个晾晒在院内绳子上,有的甚至已经发了霉时,感动得彻夜难眠。他反反复复地给我讲:“多好的干部啊!我们当领导的连生活上的这点困难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能对得住他们吗?”回到县里之后,薛亭同志立即向有关方面提出由县里出钱,给每个管理区配上一个炊事员、既管送信又做饭的建议,帮助基层千部解决了生活上一大难题。
薛亭同志不仅在生活上、工作上关心干部,而且更注意对干部政治上的爱护。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开始强调大鸣大放,鼓励给党委提意见,一部分干部特别是一些资格老、工作好、敢于讲真话的公社书记、社长,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直言不讳地向县委提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有的虽然有些过激情绪和一定的片面性,但却反映了不少实际情后来形势急转,按照当时上面定的标准,不知有多少好同志要被划成为右派。在定案时,薛亭同志一再强调对干部要看主流、看大节、看本质、冷处理,能宽则宽,能少则少,与人为善,并主动对一些问题承担了领导责任。在薛亭同志的关注下,提意见的许多干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就是被定案的也很快作了纠正。现在回顾这段经历,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薛亭同志关心爱护干部,还体现在他善于做思想工作上。他经常利用工作之余、会议间隙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找周围的同志既谈心又交心,倾听各方面各种不同的意见。对干部中出现的不健康苗头,他常常是通过谈心的方式,心平气和地给对方指出来,即使对犯有错误的同志,他也一贯主张通过谈心,启发诱导他们认识错误,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他常讲:不要动不动就批评人,处分人,这不是好的领导作风,只有善于做思想工作的领导,才是真正称职的领导。因此,凡是与薛亭同志一起共过事的同志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温暖可亲,有心里话都愿意对他讲,对他的批评都打心眼里服气。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郯城县很快形成了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薛亭同志全身心融于党的事业最真实的写照。众所周知,薛亭同志早在莒南工作时就带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先进县。1957年地委派他到郯城工作时,他面对的是一个全县“汛期一片汪洋,旱时地皮龟裂,耕作制度粗放,生活水平低下”的困难局面,外来人常用“人无厠所猪无圈”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当时郯城的落后程度。目睹这一切, 薛亭同志心急如焚,他十分动情地说:“解放这么多年了,这里的面貌依然如旧,我们良心上能过得去吗?”上任初始,他就立即会同富有农村工作经验、也是刚从莒南县调来任县委副书记的于湘同志带领我们四处奔波,忙于调査研究。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 就跑遍了全县12个公社,上百个大队和十多处涝洼地片。每到一处,他都要找一些基层干部和老农谈 话,同他们一道分析落后的原因和症结,共商发展生产的办法。他那深入基层、真心实意想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作风一时成为基层干部群众中流传的佳话。
经过一番深入调査,底子基本摸清了,制约生产发展的症结主要在于水这个问题也看准了。但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从何处下手?这无疑又是一篇大文章。 薛亭同志深知迈好这一步的分量,在和县委一班人取得 共识之后,他一面继续搞调查,一面选定试点摸索经验。 这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年汛期跟随他冒雨勘察测量水情。出门前,大家知道他胃不好,怕受凉,都劝他不要亲自去了,他笑着把手一挥说:“不吃梨子就能知道梨子的滋味吗! ”说完就带着大家出发了。那天的天气 真是恶劣透了,头上是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脚下是泥泞的田间小路。薛亭同志带领水利技术人员一块地一块地地沿着水流察看水势,定流向,搞测量,计数据。由于地上水深,看不清路面,深一脚浅一脚的,一路上不知跌了多少次跤,一个个像个泥猴似的。这情景至今仍使我难以忘怀。通过二次深入调查,薛亭同志向县委提出了不能以单纯的治涝为主,而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借用水的优势兴利除害的意见,并亲自主持制订了“一为主” (抓水)、“三结合”(治游兴利、改土、改善耕作制度)标本 兼治的全面治理方案。经过广泛发动和充分准备之后, 一个群众性的治水改土热潮在全县骤然兴起。一条纵横全县南北的李庄引河大干渠和马头引河干渠(群众誉 为幸福河)同时动工开挖,仅一个冬春,主干就全部竣工。随后,薛亭同志又会同于湘同志分别到地势低洼的蒲洼、涝沟大队搞治涝改土试点,到马头采莲湖搞稻改试点,并使点上的经验很快在全县开花结果。两年之后,郯城终于摘掉了落后的帽子。薛亭同志上任之初提出的江北变江南、把郯城的涝洼地建成鱼米之乡的设想也很快变为现实,并成为全国有名的农业先进县。
薛亭同志在郯城工作期间,我一直跟随他工作,目睹了他抱病工作的感人情景、虚怀若谷的民主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朴实行为,这一切对我的感染至深、影响至大,可以说是终生受益。他那为人民造福而鞠躬尽瘁、全身心融于党的事业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
(本文作者曾任临沭县人民政府县长,临沂地区 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