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亭同志与高家柳沟(文/崔振远)

地瓜 发表于2018-08-27 18:09:20

在与薛亭同志多年的接触共处之中,我感到薛亭同志是个富有领导才华和组织才干而又睿智务实的人。他有一个很大的工作特点,就是善于发现、培养、树立典型,用以带动全面工作。高家柳沟记工学习班就是在薛亭同志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创立的一个好典型,一个受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在全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光辉范例。

1953年到1956年正是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当时莒南县办社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在县委的领导下,全县广大农村的农民群众纷纷组织起许多大大小小的初级农业社,仅高家柳沟一个村就建起了四个小社。可是,由于解放前农村贫困落后,广大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生活极为艰难,根本没有上学学文化的条件和机会,所以农村里识字的人很少。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村办起了小学,上学的也只是七八岁至十几岁的孩子。这样,农业社一办起来,就面临着一个问题:缺会计,缺记工员,缺记帐员。这在当时是一个全县普遍存在的困扰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的大问题,是一个关乎农业合作化能否顺利、健康发展的严重现实问题。当时担任中共莒南县委书记的薛亭同志十分敏锐地及时觉察到这个问题,便开始寻求解决的办法。

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把这个工作交给共青团组织去办。于是,他找到当时的团县委书记林凡茂同志商讨实施办法。当时我在共青团莒南县委任组织部长。记得那时薛书记和林凡茂同志对这个问题谈了很长时间,讨论得很详细。他指示青年团组织负责抓好培训工作,并要抓好一两个典型,然后以点带面,推动工作。

接受薛亭书记指示后,不久,团县委召开了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培训农业合作社记帐员的问题。会上研究、分析全县各地情况时,有的同志反映说,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很好的工作,办了个扫盲学习班,效果很好。于是,会议决定以高家柳沟村为基点,开始探索培训记帐员的方法。会后,团县委专门派了聂其时等同志到高家柳沟去驻点,帮助总结经验并做好培训班的完善和提高的工作。

其实,在团县委开会研究之前,各村的农业社也都在积极想办法解决缺记帐员的问题。有的请出了过去的私塾先生,有的去请小学老师帮忙,有的把识不了几个字的人也硬拉出来推上会计的位置,但这样远远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大家都认识到,必须尽快培养自己适用的会计和记帐员,办法就是请人来教和组织入学。

高家柳沟团支部书记吴甲兰向社委会提出了组织青年学文化,解决社内记帐问题的建议,得到党支部书记阎汝立和红旗社社长高维珍等领导同志的支持。于是在团支部带领下,首先组织26名团员、青年办起了农民夜校,开展文化识字学习。他们采取集中学和分散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生产队为单位,划分了学习小组,聘请了沈德超等4名高小毕业生担任夜校教员。开始没有课本,只是想到哪里就学到哪里。第一天晚上学习了 “今天晚上开学了”七个字。这样学了一些日子,进度很慢。青年记帐员高西秀提出:“这样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记帐?不如先学习记帐用得着的字。”团支部认为这个建议提得合理,就决定先从本村人名、地名、农活名称等常用字学起,然后再学习各种数码和记帐格式。于是,四名教员就自编教材。他们先把社内人名、地名、农活、农具名称用字分门别类排列出来,先学名称中相同的字,后学不同的字,如本村主要有高、沈等几姓,高姓下有“西”、“维”、“存”等行辈用字,沈姓下有“召”、“文”、“德”等行辈用字,就先学习高、沈等姓氏用字,再学习行辈用字,最后再学其他用字。这样,好学又好记,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学员们就学会了243个常用汉字,社内的各位记帐员基本都能记自己的工帐记工学习促进了全村的文化学习。开始只在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个社内办学习班,后来其他三个合作社也办起了学习班,参加学习的学员,增加到100 多人,学习方法也不断改进、提高。他们釆用了“做什么,学什么”的办法,如开始耕地时就学“耕地”二字,遇到虫害要灭虫时就学习“灭虫”二字。团支部还在每个生产队配备了一名辅导员,晚上集中起来上课,白天辅导员就利用干活休息时间辅导学员学文化。经过一段学习,又有19人当上了记账员,到年底,全村已有92人能记账了。在此基础上,团支部又选派了 10名学习好的学员开始学打算盘和记账、算账、结账,为生产队培养了会计。

团县委派去的同志会同文曈区团委,协助高家柳沟社委会和团支部领导创办学习班的工作,帮助制订学习计划,研究改进措施。工作一段时间后,经团县委建议,把“扫盲学习班”的名称改为“记工学习班”。后来又帮助团支部和教员编出了一套更完善的教材。

团县委把高家柳沟村创办记工学习班的情况向薛亭书记汇报,每次薛书记都仔细倾听,提出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并指示团组织一定要做好这个工作。

高家柳沟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解决了办社中缺文化的困难,为巩固和发展农业合作社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薛亭书记高度重视这一经验,及时召开会议,在全县推广高家柳沟的做法,让团县委的同志和高家柳沟的同志在大会上介绍经验,并指示团县委总结出书面材料,上报给有关领导。

高家柳沟的经验很快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1954年秋,共青团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冯立族来莒南县时, 认为高家柳沟的做法切实可行,值得大力推广,指示莒南团县委整理出书面材料上报。后来团县委安排文疃区团委书记戴东钦等同志负责写成《红旗农业社青年学文化的经验》的典型材料,报送团省委。

1954年夏,团省委在济南珍珠泉礼堂召开的全省团县委书记会议上,共青团莒南县委副书记张伦同志在大会上介绍了高家柳沟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又在省团校作过一次同样内容的报告,受到广大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1954年秋,《山东青年报》在第一版上报道了高家柳沟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事迹,同时,为此发表了一篇“大众评论”(相当于社论)。山东省委宣传部发现这个典型后,认为高家柳沟的经验,在大办农业合作社的过程中,很有典型意义,责成团省委进一步总结好这个典型材料。团省委先后派青农部部长刘元金、宣传部部长马欣然和副部长丁慧等同志亲自来总结高家柳沟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并把高家柳沟的经验写成书面报告,上报山东省委和团中央书记处。山东省委及时批转了这个报告,以山东省委文件下发至全省农村党支部,在全省推广这一经验。

1955年1月29日,山东省委机关刊物{互助合作通讯》第6期上报道了高家柳沟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

1955年春,《人民日报》发表了介绍高家柳沟记工学习班的文章,并登载了他们自编的识字课本内容。接着,〈中国青年报》与其他报刊也相继报道了高家柳沟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专题电影片在全国放映。高家柳沟创记工学习班的事迹在全国受到关注,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

1955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收集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典型材料时,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把那份共青团山东省委上报的关于高家柳沟青年团创办记工学习班的材料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阅后,在这份材料上作了亲笔批示,赞扬说:“山东莒南高家柳沟村的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并指示说: “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12月,《高家柳沟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连同毛主席的批示 (以编者按的形式)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一书,在全国发行。

毛主席的批文迅速传遍全国,各地纷纷派人来高家柳沟参观学习。以薛亭同志为首的莒南县委更加重视和珍惜这个典型,先后派出团县委、教育局等单位领导到高家柳沟帮助和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高家柳 沟办记工学习班的工作水平。

1955年冬,戴东钦同志在山东省第四次团代会上介绍了高家柳沟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又应邀到济南铁路大厂、济南第二机床厂作报告,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1955年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一些县、区前来参观学习的代表团络绎不绝,各地纷纷学习高家柳沟的做法,开办了各种农民夜校和工人业校,对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全国人民的文化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1971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全面报道了高家柳沟农民夜校的发展经验。198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前来高家柳沟考察,对高家柳沟村组织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经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高家柳沟村的名字已受到世界关注。1995年,为纪念毛主席对高家柳沟记工学习班的光辉批示发表 40周年,全国、全省各家大型报刊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高家柳沟村的文化、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了大量报道,高家柳沟这个典型在社会上产生了更巨大、更广泛的影响。

几十年来,高家柳沟村的干部群众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不忘薛亭同志和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学文化,学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经济建设成绩辉煌,人民生活水平步步提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高家柳沟的名字已成为广大人民景仰的一颗亮星,高家柳沟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已成为教育、鼓舞广大人民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加速经济建设步伐,创造宏伟业绩,不断奋斗前进,迈向新世纪的强大精神动力。有了上述这些成就,我们可以告慰薛亭同志了。

(本文作者曾任中共莒南县委副书记、莒南县人民政府县长、莒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浏览:168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