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坊前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是滨海革命根据地的一个令人瞩目的村庄,山东省党政军机关和重要领导人罗荣桓、肖华等同志以及著名国际友人罗生特曾驻在该村,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这里曾是受到毛泽东主席批示表扬的勤俭办社的典型。70年代学大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果辉煌,名扬国内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组团前来参观、学习、考察。1979年由11个国家成员组成的联合国考察团来这里考察时,曾给予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经济飞速发展,又以漂洋过海的石头——各种精美的石雕享誉国内外。王家坊前是个不平凡的村庄,从40年代初到现在,曾经数度写下辉煌的历史篇章。然而大家不会忘记,王家坊前的光辉历史中曾经倾注着薛亭等老一 辈领导人的心血和辛劳。
战斗的岁月
解放战争时期,薛亭同志曾在坊前一带领导革命斗争工作,当时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我跟随薛亭同志参加革命工作的一幕幕往事至今记忆犹新。
我家是王家坊前村,当时属桑庄区坊前乡。1944 年我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村里做青年工作,担任过青抗先队长、团支部书记等职务。1947 年,上级调我到区里当公务员,实际上是一身兼公务员、通讯员、警卫员三职。当时薛亭同志任桑庄区委书记,高凤振同志任区长,区公所设在大坊前村。为适应战争环境,我与薛书记住郑家相邸村,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跟随薛书记做收发、通讯和警卫工作,天天与薛亭同志吃、住、工作在一起。因为处于战争环境,形势复杂紧张,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加上当时区委人员少,所以工作显得特别忙。
1947年正是敌我斗争极为紧张激烈的时候,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重兵进犯我解放区,国民党八十三师和王洪九还乡团从徐州、临沂东犯,扫荡我滨海革命根据地,大肆杀害革命干部和群众。本地的一些地主、特务以及那些对共产党、对人民政权怀有敌意的阶级异己分子也纷纷出动,疯狂进行破坏活动,到处造谣、暗杀、放火。为了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我们的军队对进犯的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和还击,对暗藏的破坏分子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当时一些反动地主、特务很狡猾,他们表面上敷衍,暗地里组织破坏活动,并把枪支武器秘密隐藏起来,有的藏到野外。我们侦察到那些隐藏枪支蓄意破坏的人,就派人把他叫来,进行政策攻心,晓以革命大义,迫使其把枪交给人民政府。有的坏人既狡猾又顽固,百般抵赖,拒不交出。我们则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有时和这种顽固分子斗争要一连熬上几个通宵,常常和他们斗争到下半夜。薛书记经常和我去同反动地主进行心战、舌战,直到把枪起出来。尽管熬到深更半夜,人被拖得疲惫不堪,但看到获得的胜利品,我们都露出了笑容。
当时薛亭同志负责组织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这年8月,我们在坡木战斗中,掩护群众转移。战斗胜利后,群众见了薛亭同志都非常亲热地说:“老薛,你真是我们老百姓的救命恩人。”
那时,我们的生活十分艰苦,走到哪里,就到老百姓家里吃点野菜窝窝头,有时一连几顿吃不上饭。穿的是一身简单的粗布衣,根本没有铺的盖的东西,真叫做“起来一身,睡下一铺”。睡觉的时候,都是合衣一躺就睡,有情况爬起来就走。由于长期这样生活,又没有替换的衣裳,我们身上都生了虱子,还长了疥。尽管身上又痒又痛,在那种情况下,也没有耽误工作,也没有影响我们的情绪。薛亭同志唯一的行李是一条棉被单,夏天没有蚊帐,夜里被蚊子叮得无法入睡,有时就用柴草烧烟驱蚊,谁知烟息了,蚊子就又来了。
那时一参加革命工作就要同敌人作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还要做群众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地紧张忙碌,又苦又累。蹲山沟、钻青纱帐、吃野菜、睡土炕,没有工资,有时连每月几元钱的生活津贴都发不下来。可那时我们心里想着打败敌人,解放全国的劳苦大众,根本不考虑个人的私利,再苦再累甚至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每个人情绪都很高涨。薛亭同志经 常教育我们说:“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打天下,为人民谋幸福的,今天我们吃苦受累、流血牺牲是为了解放普天下受苦的老百姓,为人民将来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共产党员要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怕牺性。哪里最危险、最艰苦,哪里就有我们共产党员。”那时我们听了薛亭同志的话都心服口服,深受鼓舞,信心百倍,劲头十足,工作起来,自觉主动,有使不完的劲。
光辉的典型
解放后,国家进入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由于新中国刚从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当时的经济是极端困难的,农村已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许多刚解放不久的农民又濒临贫困破产无法生活的绝境。这时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1952年,薛亭同志已担任莒南县委书记, 战争年代他工作过的原桑庄区已改称莒南县第八区, 区委仍驻在大坊前村,郑世永同志任区委书记,后来是孟宪爵,我任副书记。
薛亭同志为首的莒南县委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在全县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为取得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薛亭同志决定首先在每个区先办好一个试点社,如三区(大店区)何家店村劳动模范钮恩升办的旗帜社、一区(路镇区)官地村劳动模范吴希春办的灯塔社等,在第八区(后称坊前 区)则以滨海劳模王同昌领导成立的新建社作为试 点。薛亭同志亲自过问指导、关心支持办社工作,注意总结办社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他认真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地关于开展合作化的文件, 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他经常召集各区、乡、村干部开会,听取汇报,了解办社工作的进程和细节,亲自部署办社的各项工作。他还经常带领县、区干部深入农村,访问群众对办社的看法、想法、意见和要求,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薛亭同志工作认真、细致,工作布置周密,莒南县的农 业合作社运动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
继1952年钮恩升领导成立的旗帜社之后,王家 坊前村的王同昌和张三善、史明松3个共产党员带领13户贫农和两户中农于1953年冬成立了全县第二个农业合作社——新建社。从办社开始,薛亭同志就非常重视王家坊前村办社工作,经常亲自来或派人来了解办社情况,指导工作。
由于办社是历史上谁也没有经过的事,没有经验,一开始多数人都认识不足,而持怀疑观望态度。 有劳力、耕畜和农具的户不愿入社,怕和贫困户在一起吃亏;而那些贫困户少这缺那,又怕凑在一起难以开展生产。这时,王同昌说:“共产党员就是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解救普天下劳苦大众是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职责。”于是他把全村最贫困的一些农户吸收 到社里来。尽管入社的多数农户是全村最穷的户,但他们团结一心,有力的出力,有农具的出农具,有种子的出种子,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1954年秋,粮食取得了大丰收,每户粮食产量比单干时提高一至两倍。农民看到了办社的好处,纷纷要求入社。这样,秋后新建社由13户一下子发展到33户。
新扩大的农业社订出了发展生产的规划,但由于家底穷,生产资金严重不足,缺种子、缺农具、缺肥料、缺耕牛、缺禾苗……严重的困难摆在面前,怎么办?王同昌召集社委会讨论解决困难的办法。大家认为:目前,国家经济也有困难,不能靠贷款而影响国家建设,而应靠大家自力更生,发动社员投资来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统一了思想,于是召开社员大 会,进行爱国爰社教育,说明投资对增产增收、利社利民的意义,又制定了投资互利政策,社长王同昌又把家里省吃俭用积攒的100元钱投到社里,史明松把复员退伍安置费全部投到社里。这样一来,群众觉得干部讲得在理,纷纷向社里投资,有的姑娘拿出了编蓑衣挣的钱,有的老太太拿出了卖鸡蛋的钱,有的青年拿出了准备结婚用的钱,有的投出了花生种,有的投出了农具……社里用这些钱购置了耕牛、农具、肥料,修复了部分旧农具,又发动社员积肥,靠群众的力量,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保证了春播生产的顺利进行。县、区政府又及时拨出部分合作基金进行了扶持,当年获得了大丰收。秋天分粮时,家家大囤满,小囤流,人人笑得合不拢嘴,农业社赢得了声誉。我们区里把这个情况汇报到县里,薛亭同志听了 非常高兴,十分重视,认为这是个很好的经验,应该在全县推广。他说:“王同昌这个经验了不起,对当前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你们回去,立即总结这个经验,写成一篇书面报告交给我。”我回到区里,就安排区委秘书张孝金写成了这个报告,经区委讨论后抄了两份:一份报县委薛亭同志,一份寄往《大众日报》社。不久,《大众日报》便在头版头条发表了这篇文章。
薛亭同志看了报告和报纸上的这篇文章,对王家坊前村的经验非常重视,决定作为一个好典型在全县推广。在县委召开的全县党政干部大会上,薛亭同志让我发言,专题介绍了新建社的经验。会后,薛亭同志又通知县委办公室,组织专人把王家坊前的经验总结成书面材料上报。这一任务交给了县委秘书徐伴农。徐伴农找到有关人,在张孝金所写报告的基础 上,进行了座谈、采访、调查,充实了材料,作了一 些修改、补充,以中共莒南县委的名义,写成了一篇题为《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的材料,经县委讨论后,上报山东省委。省委核实后,在当时的山东省委机关刊物《互助合作通讯》第12期上发表了。 1955年,毛主席为总结全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验,要求各省报典型材料,山东省就把这份材料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后,在上面作了亲笔批示。后来这篇文章连同毛主席的批示(以编者按的形式)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一书,发行全国。从此,王家坊前村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光辉典型,受到世人的瞩目。这个典型与薛亭同志的关怀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永志的深情
薛亭同志从战争年代与坊前人民并肩战斗,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群众,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那时,他经常住在坊前村,和干部、群众、老人、儿童都亲如一家人,父老乡亲什么心里话都愿向他说。在坊前村,他动员了许多人参加了革命工作,我就是其中一个。他当时动员我出来参加工作时说:“有志气有出息的青年,应当参加革命,为穷人打天下、使天下穷人翻身做主,过上好日子。”又问:“怕不怕吃苦,怕不怕牺牲?”我说:“不怕,跟着你干,没错!”薛亭同志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革命引路人,更是我的良师、益友。那时,我们到各村去开展工作,就住在群众家里,如郑家相邸村老书记高华家、何家店子村老贫农何森家等等,老百姓都像欢迎自家的亲人一样欢迎我们。
和平建设年代,薛亭同志带领人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并亲自关心培养树立了王家坊前这个勤俭办社的光辉典型。1953年夏天,薛亭同志带领我们到济南参加省农业合作化会议,听省委领导传达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指示。因交通不便,我们一行人只好步行取道临沂、徐州,然后坐火车去济南。记得当时天气炎热,雨水又大,到处都是一片片 的水,有时就得赤脚在水里走。步行几百里也够累人的,但薛亭同志却一路谈笑风生,经常说些幽默的笑话,惹得大家发出一阵阵笑声,使我们忘掉了旅途的辛苦劳累。
“文化大革命”中,担任临沂地委书记的薛亭同志受到冲击,但他时刻没有忘记全区的人民和全区的建设事业。1968年,薛亭同志刚站出来重新工作,就不顾劳累,顶着各种压力,到各县去指导工作。他特别关心各地的工农业生产情况。这年冬天,薛亭同志来到王家坊前,召集公社和村革命委员会成员开会,听取汇报。时任大队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 组长的王继廷同志汇报了本村情况,谈到王家坊前村始终坚持白天抓生产,利用晚上搞革命,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治山治水,当时已建成水浇地400亩。薛亭同志听了高兴地说:“你们排除干扰,狠抓生产建设的做法很好。”他要求王家坊前要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路子,抓好治水改土,发展副业。会议开了两个小时,薛亭同志没顾得喝一口水,会后,就又 到别处检査工作去了。临走时,他亲切地握着王继廷的手说:“希望你们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传统,加快发展步伐,把村子建设好。”全村干部听了,心里都觉得热乎乎的。
薛亭同志走后,村革委马上召开会议,根据薛亭同志的要求,重新调整了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掀起新高潮。不久修成了坝长330米的银子沟水库,全村土地大部分整修成旱能浇、涝能排、平平展展的高产稳产田。自流灌溉达到1500亩,粮食亩产达到500斤, 1971年达到800斤,1972年达到1000斤。以后薛亭同志又多次来王家坊前村,对王家坊前村的工作进行指导。
薛亭同志非常关心我们这些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文革”期间,已担任副县长的我受到诬陷和错误批斗,被殴打致伤,致成脑震荡。当时薛亭同志自己也受到冲击,但他听到我受伤的消息后,专程托人给我送来了药品。当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薛亭同志站出来工作后,又多次找我谈话,鼓励我正确对待挫折,安慰我并鼓励我继续努力,为人民立新功。 这一切都使我深受感动,永远难忘。
(本文作者曾任中共莒南县坊前区委副书记、大店区委书记,莒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