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亭同志的英名与日月同在(文/马峰先)

地瓜 发表于2018-08-27 18:18:18

薛亭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20年来,我无时不在怀念着他。他是一个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是一位好领导,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好学生,我们永远怀念他。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

薛亭同志从青年时代就战斗在临沂地区。他在莒南县工作了十几年,参与并领导创建了厉家寨、王家坊前和高家柳沟三个全国典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就是毛主席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尔后,他从莒南县委书记调任临沂地委副书记兼任郯城县委书记,又使一个连年水患成灾的贫穷落后县变成一个农、林、牧、副、渔都有新发展的县。 有些老同志称赞说:薛书记到了郯城之后铺下身子和群众一起兴修水利,大搞稻改,发展生产,连改造猪圈和鸡窝都亲自指导实施。60年代初“瓜菜代”期间,青岛有很多单位都到该县去购买粮食和蔬菜。他虽然在该县时间不长,但老百姓有口皆碑,都说薛亭同志是好书记。他到临沂地委担任书记之后,全区 13个县的老百姓大都知道薛书记是个好领导人。当 时的口号是:“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各县都先后修起了大中型水库,连着几个春、冬,掀起大搞导沭整沂,变水害为水利,使江北变江南,大面积实行稻改,不产大米的县变为能产优质大米的县,并且销往全省各地,有的还销往大江以南(临沂大米因为光照时间长的关系好吃、香味足)。了解情况的老人都知道这是当年薛书记领导群众打下的基础,所以老区人民一直怀念他。

薛亭同志一贯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早在战争年代,他在莒南工作期间,他的家中和普通人家一样,吃着粗茶淡饭。有些老红军、老模范,如:在扁山落户的红军杨云、拥军模范万大娘、板泉崖的高大娘等,常去他家,和自家人一样。在70年代,他搬到济南以后,他家有台黑白电视机(那时一般家庭没有),每到晚上,附近仓库的工人、炊事员、司机都带着孩子到他家坐一屋看电视节目。这说明他们全家平易近人,团结群众。

薛亭同志一贯爱护干部、循循善诱。临沂各县在他领导下的干部真是成千上万,其中县、处级干部有几百人,大多数人都很佩服他,并且他还向全国各地输送了不少人才。对这点我本人深有体会:在我从莒南调到青岛之后,他还托人捎信要我如何改正缺点。 1976年我胃部手术后出现腹壁疝,在青岛作过三次手术都未成功,后来我无奈写信求助于他(此时他已 调省水利厅工作)。1977年3月份,他亲自安排在济南第一人民医院由两位外科主任医师为我作了第四次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他全家人为我操累了四十多天,使我20年后的今天还健康地活着。每当我想起 这些就更加怀念他,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薛亭同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尤其是在战争时期,革命斗争十分艰苦,的确是提着脑袋干革命,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会伸出大拇指夸他是好样的,真是百折不挠,红心不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曾来青岛疗养院治病,我去看他时,言谈中他对“四人帮”深恶痛绝。那还是“四人帮”横行期间,他个别和我说王洪文是个什么东西?上海工人造反总部的牌子一 直不摘,直到尼克松访华,其先头人员到上海后才勉强拿掉,他想干什么?有时他对农村的个别地方征收过头粮表示担心。有一次郯城县两位同志来看他,说到他们那里有的群众又到郑州、西安打工、讨饭,薛书记很难过。当时我曾劝他,说他不在临沂工作了,关心也没用。他一言未发,看上去只是忧心忡忡的样子,不难看出他对党、对人民那种深深的热爱。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受到沂蒙山区人民的爱戴;也正是有了他这种精神,才使沂蒙老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我将更加怀念他。他的精神永放光彩!他的英名与日月同在!

(本文作者曾任青岛外贸粮油进出口公司经理等职。)

浏览:110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孔苏华
    孔苏华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