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至1956年,薛亭同志任莒南县县长和县委书记期间,我在县财政科和统计科工作,经常与他接触,对莒南县的情况也比较熟悉。
莒南县先进典型多。50年代,莒南是全省和全华东地区的合作化试点县,石泉湖修的一座小水库被誉为“山东水库之母”,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的厉家寨、王家坊前和高家柳沟三个单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这些典型的发现、培养和推广宣传,都是与薛亭同志善于抓点带面、用典型指导一般的工作方法分不开的。
薛亭同志在莒南工作时,正是互助合作时期。建国后,党中央、毛主席号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通过做好思想工作组织成互助组,进而组成农业合作社。农民刚翻身,分得了土地和其他一些生产资料,要把他们组织起来难度很大, 需要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否则虽然入了组,还要退出,所以一度出现了春组织,夏垮台,明年再重来的现象。
薛亭同志对这项工作非常慎重。他一贯主张首先做好思想工作,本着自愿的原则,抓典型,摸经验,再推广,由少到多逐步发展。不要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熟一批发展一批,凡不成熟的不要勉强。经过互助组的一段后,再分期分批地组织农业合作社。第一步,先是组成初级社,实行土地、牲畜、劳力分红;第二步再组织高级社,取消了 土地、牲畜分红,完全以工分和人口分配。县委的互助合作化基点设在县城西北五华里的官地村。常年派 驻强有力的工作组靠上抓,薛亭同志住在点上,吃在 点上,工作在点上,具体指导研究制定建立农业合作社的章程,社内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民主管理等关键问题,他都亲自在基点社先行试点,成功后再召开各种会议在全县推开。
由于莒南县互助合作办得成功,健康发展,群众积极性高,农业连年丰收。省委、地委经常派人前去总结经验,通过印发文件、报纸系列报道、组织参观学习,大力进行介绍宣传。在莒南县互助合作运动的进程中,薛亭同志不仅亲自蹲点,摸索经验,指导面上工作,而且对于全县其他区、乡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他一经发现,就紧紧抓住不放。我记得桑庄区王家坊前村,由于村干部没有办社经验,又比较贫困, 区里没同意他们办农业社。而村干部积极性很高,自带煎饼卷到周围村学习办社经验,回村后发动群众把农业社办起来了。社里没有办公条件,他们就利用石头板做桌子,石头块做板凳,照样开会办公;没有资金,就发动社员投资,有多多投,有少少投,有的把结蓑衣、卖鸡蛋的钱都投上了。社长王同昌带头投了100元,复员军人史文秀把50元复员费也投上了,从而解决了缺少耕畜、农具、种子等困难,结果办得很好,社员积极性很高,农业生产获得丰收。薛亭同志听取区、乡干部汇报后,又进一步进行了考察、了解。在全县召开的四级干部大会上,薛亭同志会前找该区分管合作化工作的副书记王相平,叫他在大会上作系统经验介绍,受到了与会人员的好评。后来由县委整理上报的典型材料,毛泽东主席作了亲笔批示,把该社自力更生、勤俭办社的经验推广全国。
农业社是入股分红,劳动记工,当时农村有文化的人很少,不仅会计员很难找到,即使是简单的记工员、记帐员都很难配齐。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有了积极性,什么办法都能想出来。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安排“小先生”沈德超同志,用指物学文化的办法,组织青年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就是把牲畜、农具和农户姓名等,写成文字贴在所指物的上面,一看就能认识,如把“牛”字贴在牛角上,把“锄”字贴在锄柄上,把张三的名字贴在张三的家门上,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很多青年既学了文化,又学会了记工、记帐,从而使农业社得到了不断巩固和提高。薛亭同志发现这个典型后,亲自考察,指导帮助提高,并组织有关人员写成典型经验材料,上报省委和中央后,受到毛主席亲笔批示,予以充分肯定,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莒南县是个山岭起伏、十年九旱的地区。如何开发水源,战胜干旱,培养地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是薛亭同志终日思考的大事。1953年他深入到石泉湖村调查,到实践中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农业社是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但这个村在党支部书记李义丰的带领下,社员积极性很高,能吃苦,敢打硬仗。薛亭同志因势利导,便动员他们搞水利工程,干部社员积极响应。薛亭同志回县后,组织专门人员到这个村进行实地勘察,经过群众讨论,在村西北的两山中间修建一座小型水库。当时人们对水库一词感到很新鲜,群众从来也没有想过这样的事。县里派了强有力的工作组和群众共同研究措施,经过测量,拿出了修水库的方案后,薛亭同志亲自审查,并再三向干部群众讲明,这项工程是艰巨的,又是一件新事,不管成功与否,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村干部群众表示,成功了是经验,失败了也是经验,只要领导上有信心,我们更有决心。就这样,这个不足百户的小村,男女劳力全部出动,凭着两只手、两只肩开山凿岭、搬土运石,日夜奋战,经过一个冬春的苦干,硬是把水库建成了。为了把这项生产建设推向全县,县委在水库工地召开了县、区、社三级干部大会,我也参加了。记得从地区借了麦克风和大喇叭,这也是这里的农民第一次听到大喇叭声音。到会人员看了水库,听了介绍,都感动万分,一致认为这是奇迹,石泉湖能打水库,其他村也能打。世上无难事, 人心齐,泰山移。薛亭同志动员大家回去后要因地制宜,发动群众,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在此之后,全县相继建成了若干水库,改变了部分地区的生产条件, 促进了农业生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水库虽然很小,但它起到了示范作用,它是莒南县也是临沂地区和全省的典型,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在石泉湖水库和其他一些农业社水利建设的带动下,大大鼓舞了全县人民战胜穷山恶水、大搞治山改土的斗志。厉家寨乡大山农业社在社长厉月举的领导下,组织社员在村的东山脚处,把两个漫坡岭头的中间沟堵起来,在其上半部开凿一道横沟,把竖流直泄的山水变成顺沟横流,然后把两个岭坡地,进行深翻整平,分成若干条地段,把每段地整平,再从地块上端挖条排水沟,让水从沟内横流到地外。这样,七层加厚了,水土保持了。群众把此法总结为深翻、整平、倒流水的“三合一”工程。薛亭同志到这里详细调查后,经过多次研究,肯定这个办法对改变自然条件、控制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培养地力是行之有效的,认为这个经验应大力推广。他还把这种新整修的梯田命名为“三合一梯田”,也就是后来统称的水平梯田。有了这个典型,对治山治水就有了说服力。随后,县委便组织全县干部和社员代表到厉家寨来参观学习,从而一个治山治水、深翻整地、彻底改变贫穷落后自然面貌的高潮很快在全县开展起来。县委又组织人把这个社的经验写成材料报告了山东省委,省委又报告中央。毛主席审阅以后,欣然命笔,书写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光辉批示。
1956年以后,薛亭同志调任临沂地委副书记,以后升任地委书记。在毛泽东主席对厉家寨的光辉批示的鼓舞和激励下,他和地委一班人,坚持不懈地把厉家寨和莒南县治山治水、治岭整地的先进典型经验迅速推广到全区各县,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革命精神,掀起了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向穷山恶水开战、大打兴修农田水利 建设的人民战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业绩。为此,《人民日报》用头版头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临沂地区战胜穷山恶水的先进事绩,并把临沂地区的干 部和群众誉为社会主义新愚公,临沂地区也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地区。
薛亭同志离开我们快二十年了,他为莒南县和临沂地区所作的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今天,我仅就他善于发现、培养、推广先进典型的成功的工作方法 作一简略的回忆,以缅怀这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本文作者曾任临沭县委办公室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