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期】2011.05.26 襄阳晚报
□本报通讯员杨珂 见习记者周宁
他历经59年为牺牲的战友树碑立传,演绎了现实版的《集结号》,被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称为湖北老干部中的“谷子地”;他在离休后的20多年里,深入乡村田头,挖掘谷城文化遗产,坚持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8年,他被评为“感动襄樊十大人物”。
他,就是谷城县政协离休干部熊子勋。
59年为战友“立碑”
1927年,熊子勋生于山东蒙阴县。1942年,15岁的熊子勋参加革命。1948年,他随刘邓大军到谷城。1949年3月23日深夜,谷城县紫金区(现紫金镇)沈家垭子发生武装暴乱,区长冯明道及百余干部群众惨遭杀害。“3?23沈垭反革命暴动”震惊中外。案发后,周恩来指示尽快查清此案。4天后,谷城县独立营第三连前往沈垭侦察时,在茶园沟受袭,58人牺牲。谷城县委随后委派熊子勋为紫金区区长、葛振明为特派员,再次进山剿匪。经过9个月的艰苦战斗,终于解放了谷城西南山区,抓获了匪首艾国良等人。
熊子勋走进茶园沟时,看见到处散落着解放军战士的烂衣服、烂鞋子、破袜子……战士们的尸骨却不见下落。熊子勋当即跪在地上掩面而泣。
那一刻,熊子勋发誓:一定要找到战士们的下落,写一本书,让历史记住他们。
从此,熊子勋在工作之余,一边进山寻找58名战友的遗骨,一边整理工作日记。经过多年整理,他撰写了16万字的《磨盘山平暴记》初稿。1990年,熊子勋终于找到全部58名牺牲战友的下落,了却了多年的心愿。该书200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时改为《黎明的钟声》。出版那天,熊子勋泪流满面:“书写出来了,终于为你们立了一座碑!人们会记住你们,你们回家了。”
执着搜集文化遗产
文革期间,熊子勋在薤山劳动改造。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对谷城的历史、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0年离休后,熊子勋一直致力于挖掘、寻找、整理民间文化。
一个盛夏,熊子勋跑到伍员里搜集伍子胥的故事。当时天气酷热,熊子勋奔跑了6天,头疼得只想吐,胸部也刺痛。家人将他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熊子勋得了脑主动脉和心血管硬化症,起不了床。他借治病休息的机会,又整理出了15个伍子胥的故事……
20多年的离休生活,熊子勋先后出版《古城人杰》《神医李时珍》《薤山风情》和《粉水情缘》等专著。2008年,他又连续出版了40万字的《风雨人生――一个抗战老兵的记忆》和32万字的《黎明的钟声》两部纪实作品。熊子勋曾先后两次被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热心关心下一代
熊子勋离休后,先后被谷城县实验中学、城关二中等中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他利用自身经验、阅历和知识,为孩子们讲授党的光荣传统,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他还联系5名离退休干部成立“义务宣讲团”。熊子勋不顾年事已高,组织宣传团同志深入学校,通过忆过去、讲传统,看现在、谈变化,激发孩子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为配合城关二中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熊子勋主动担任学校图书协管员,并捐出积攒多年的书籍,还自费订报刊供青少年阅读……
20多年来,熊子勋带着一身疾病,坚持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60余场,进行有关政策宣传50多场次,直接受教育人数达7万人次。
今年1月,熊子勋被省委组织部、老干局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