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
你好,欢迎收看本期《百姓生活》,今天的节目为你安排了以下内容,《百姓故事》我们为你讲述谷城南下干部、被誉为“文武英雄”,文坛“不老松” 熊子勋的故事。
(出图像)他是那么的普通,走入人群就很难再一眼寻找到他;他又是那么的伟岸,并不高大的身躯里裹着一颗对党、对祖国、对家乡无限热爱的赤诚之心;他右眼失明,左眼视力高度模糊,却在20多年的离休生活中查史访人,笔耕不辍,写下百余万字的书稿,著书六部。他,就是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谷城的解放战争,被授予“抗日模范”、“德艺双馨”称号,被推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襄樊市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又因深研谷城历史风物被誉为“谷城的史书”的齐鲁南下干部熊子勋老人。
现年82岁高龄的熊子勋老人,1927年出生在山东省蒙阴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放牛十余载,与年迈的奶奶一起流浪乞讨,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民族同胞烧杀掳掠的滔天罪行和年幼的妹妹被日本鬼子挑死在刺刀下的悲惨一幕,国仇家恨使年幼的熊子勋一下子成熟了许多,他牢记奶奶的教诲,要“饿死迎风战,冻死不出声”,要做个有骨气的中国人。1942年,年仅15岁的熊子勋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纵队,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八路军战士,从此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
熊子勋同期声:1944年,我参加了抗击日寇解放沂水县城的战斗。战斗中我的右手指和右臂被日寇的子弹击中,我自己简单地将伤口包扎一下又顽强地投入战斗。经过一天的苦战,我军终于将沂水城拿下,熊子勋的右手指却留下了永远的伤残。1948年,熊子勋随刘邓大军南下到湖北谷城,参加了解放谷城的战斗和剿匪战斗。曾任区共青团书记、区长、县法院院长和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文革”期间,他被送到石花潭口参加学习班后被流放到薤山参加劳动改造长达12年之久,残酷的斗私批修和艰苦的林场劳动改造没有消磨掉熊子勋的意志,反而更激发了他对党、对祖国、对他所从事的崇高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热爱。他把参加学习班和劳动改造当作难得的学习深造的学堂,如饥似渴地听当地群众讲谷城的历史,讲谷城的民间传说,讲谷城的风土人情……熊子勋被谷城这块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美丽富饶的土地深深地吸引了。
三中全会以后,熊子勋割不下对谷城历史和民间传说的热爱,自发承担起抢救谷城民间传说故事的重任。这位幼年放牛、青年扛枪的齐鲁汉子,从52岁开始拿起笔杆,整理创作出了300多篇谷城民间传说故事,先后出版了《古城人杰》、《神医李时珍》、《薤山风情》和《粉水情缘》等专著,今年又连续出版了,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的《风雨人生——一个抗战老兵的记忆》和描写谷城西南山区解放战争时期故事的《黎明的钟声》两部纪实作品,在缅怀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同时,也为人们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革命史料,为宣传谷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熊子勋同期声:在磨盘山牺牲的58个人,他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连骨头都有没有留下,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现在的年轻人享的就是他们的福。我写他们的丰功伟绩,就是付出我的眼睛,付出我的生命,也是值得的,谷城的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一个61年党龄的老党员,我要尽我的努力为谷城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为写书稿,熊子勋30年来自费采访,矢志不渝地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呕心沥血,右眼也失明了,左眼视物也相当模糊,朋友劝他不要再写了,可是他却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老伴刘淑贤是熊子勋人生和事业的坚强后盾。她与熊子勋同生死,共患难,经历了风风雨雨,相伴了大半个世纪。
刘淑贤同期声:
(出图像)“夕阳唱晚情,薤峰不老松。”熊子勋年过八旬,笔耕不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美羹。让我们感谢熊老的务实德行,感谢这位演绎历史和书写历史的文武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