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革命孙立臣在最后的日子里讲述革命经历激励后人发扬奋斗精神
上街请愿抗日惊动韩复 渠、联络乡亲拉起队 伍打鬼子、让妻子像阿庆嫂那样开酒店做地下工作……老革命孙立臣的一生颇为传奇。不管是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解放后建设新中国的岁月里,他始终坚持革命理想,为之奋斗终生。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口述自己的经历,由妻子和女儿执笔,写下了《风雨人生》这本回忆录。女儿孙笑云告诉记者,每一次打开这本书,她都会心潮澎湃,强烈地感受到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上街请愿闹学潮 孙笑云今年已经70岁,据她介绍,父亲孙立臣1908年11月出生,祖父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父亲在本村上了几年私塾,后又在临沂上了几年小学便进入兰陵颐兰堂药店当学徒。1928年考上临沂五中,后被推选为班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全国各大专院校纷纷组织学生到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抗日。时任学生会副会长的孙立臣,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去县政府请愿。这次学潮极大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战热情,也让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渠感到震惊。 拉起队伍打鬼子 1938年初,日军开始沿着津浦铁路南下,敌机轰炸了孙立臣的家乡临沂兰陵,死伤三十多人、炸毁房屋百余间。日军的暴行激起了民众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孙立臣联络了各乡镇村民,决定成立一支武装队伍,抗击日本鬼子,保卫家园。在孙立臣的号召下,大家把看家护院的枪支弹药贡献出来,不少青壮年都带枪入伍。孙立臣还选择了几个有能力的队员分管各方面工作。孙立臣的妻子杜心茹上过几年学,也被派上了工作,做秘书并兼管财务。 在队伍成立时,孙立臣亲拟誓文,与全体队员叩头宣誓:坚决抗战、绝不当亡国奴!他们在石城崮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在斗争过程中,队伍由当初的几十人逐渐壮大到500多人。期间他们联络鲁南其他地方武装,经常与鬼子、伪军和地方反动势力周旋,多次打败敌人的围剿,确保了麦收、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艰苦的斗争中,孙立臣也成了当地的传奇人物。 1938年3月中旬,孙立臣建立的这支队伍配合抗日正规军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用运送伤员、用小推车运送战斗物资,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正式加入“八路军” 1939年3月,孙立臣在侄子孙哲南(当时已是共产党员,建国后曾任山东省总工会主席)及共产党员四县边联大队政委李乐平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被安排到动委会任常委,兼武装部长。 由于孙立臣在当地有一定名望,组织决定让他到南桥一带执行扩军和募捐任务。孙立臣和妻子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多次粉碎了地方反动势力的破坏,在兰陵地区其他革命同志的配合下,扩军、募捐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使地方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壮大。孙立臣因此受到了兰陵区长杨景田同志的嘉奖。 为了支援抗战,孙立臣还把他的侄子孙晋昭、妻子的侄女杜玉华送进了革命队伍。后来两人都南下至福建,孙晋昭在解放舟山群岛战斗中英勇战斗,壮烈牺牲。 投身建设成楷模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后,当时支前司令李青同志对孙立臣说:目前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全国解放的日子不久就会到来,我们是老解放区,为迎接全国的解放,重要的就是要先办教育。因此孙立臣又同时任县文教科长的张捷三同志在枣庄招收知识分子,集中培训。就这样,麓水县小学、台栆中学在孙立臣等人的努力下建立起来。 建国后孙立臣先后担任了麓水县、邹县、济宁县的文教科长,后又在济宁县人代会上选为副县长。他不仅管文教工作,还多次参与抗洪救灾工作,在河堤随时都有决口的危急时期,他总是担负最危险的任务,抢先打头阵,带领灾民渡过难关。 由于常年劳累,孙立臣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济宁地委老领导看望病床上的父亲时,鼓励他写回忆录以教育后人。 孙立臣克服病痛,躺在床上口述,妻子和女儿代笔写下了记录他战斗一生的《风雨人生》回忆录。只可惜,孙立臣没能等到回忆录的出版就于1991年离开了人世。后来孙立臣的家人将书送到烈士陵园,放到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骨灰盒旁,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这部记载着他艰苦奋斗,为人民的事业奉献终生的回忆录,一定会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为建设国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