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耀武纪略(文/王巧娴)

槐树务 发表于2018-10-03 12:17:22

尚耀武,原籍山东省临淄县槐树务庄。1914年秋,因战乱及灾荒全家逃离家乡来到山西。1915年春,在临猗县牛杜镇姚村落户。 于是,他在这里出生、成长,直到走上革命道路,与这里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35年,尚耀武在运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学。国难当头,他积极宣传抗日,被反动校长开除出校,从此,投笔从戎。在景梅九先生的介绍下,进入了国民党西安宪兵营,不久被保迭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步兵训练班。学习期间,他结识了常黎夫、李启明等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他曾在郑天鹏同志的单线领导下,作党的地下交通员,来往于火车站棚户区,接送、散发地下党文件。 

1935年,尚耀武军校毕业,经杨虎城亲自谈话,分配到十七路军警一旅第一团一营任见习排长、排长职务。1936年春,又到平民、朝邑等县任督练员。那时,正值红军东渡作战,在地下党的指示下,他进行了不少兵运活动。 

1936年“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派他到泾阳、三原组织“各界救国联合会”,正巧红军前敌总部就驻在那里,尚耀武首次与盼望已久的亲人见了面。他和数名爱国青年组成慰问团,到泾阳县云阳镇慰问红军。叶剑英总参谋长接见了他们,并赠送《左派幼稚病》和《共产党宣言》两本书。在激动与喜悦之际,尚耀武请求正式参加红军,希望到延安学习。叶剑英首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派何辉同志护送他们到延安大学。叶剑英首长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常振武,叶首长误听成尚耀武,他因家在白区,正有改名之意,从此就改名换姓叫尚耀武。 

到延安学习第三天,就接到毛主席要召见他们的通知,他欣喜若狂,不禁热泪盈眶。他和同行的数十名同学准时到了西北旅行社(中央招待所)。不多时,毛主席和几名工作人员笑容满面她进来了,他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毛主席,主席与他们一一握手同好。落座后,主席热情地说:“你们是第一批不畏艰险,不远千里而来求学的爱国青年,我特来表示欢迎!”接着,主席给他们讲述了“西安事变”后的国内形势,希望他们认真学习革命理论和抗日救国道理, 以便为民族解放,为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贡献。听了主席的话,他们顿感心明眼亮,茅塞大开。决心铭记主席教诲,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抗大毕业以后,尚耀武因品学兼优被留校工作。1939年秋,抗大总校及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奉命挺进抗日根据地办学。尚耀武历任独立旅(华北联大)参谋长、五纵队司令部(总校)科长、抗大第一团营长、上千科军教主任兼陆军中学军教主任、高干队队长等职务。 

1942年8月,尚耀武调往冀、鲁、豫区抗大第九分校工作。10 月初的一个凌晨,日寇大扫荡,尚耀武不幸被捕,遭到敌人严刑拷打。被押到济南以后,叛徒王禾认出并出卖了他,从此,日寇多次对他进行审讯,并以名利、地位、金钱、美女等方式诱逼他投降。1943 年2月,济南地下党唐克强同志和他接上了头,说明党组织了解他的情况,要他利用敌人的“怀柔政策”,收集敌特情报,进行隐蔽斗争。当年冬初,济南地区地委书记兼城工部长张健同志向他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敌战城市工作指示”的精神,为他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曾秘密进行抗日宣传,对敌进行分化瓦解;为泰莱区购买无线电器材、药品及优质钢材等物资;了解敌伪分布情况,供我军反攻参考。到1944年2月,鲁中军区张义和同志托李增义到济南把他营救出来,并安排他到抗大第一分校上干队任军事教练。 

日本投降后,学校随部队挺进东北通化市,尚耀武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补十七团团长、通肯市市长。在此期间,他带领通化人民积极开展革命半争。在打土豪、清匪患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还顺利收编了齐齐哈尔市1800名“光复军”。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军区接管了沈阳“九0” 兵工厂,尚耀武被调任枪所(厂)军监委、后兼总厂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从此,跨入了国防工业大门。 

刚刚接收过来的枪厂设备陈旧,管理混乱,原料短缺、仪器丢失。技术骨干情绪不稳,潜伏的敌特破坏捣乱。他和李作璜所长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当年11月恢复生产,一年内就生产各类枪支数十万,有力支援了前线的作战,原厂长陈修和佩服地说:“你们共产党真有办法。”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央要求枪所紧急北迁黑龙江省北安县建厂,改名六二六厂。尚耀武任厂长兼书记。当时正值隆冬寒月,朔风怒吼,冰雪满地。厂址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尚耀武作好了全厂职工的思想工作,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以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昼夜奋战,终于在1951年5月提前一个月完成搬迁任务,并迅速投入生产,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受到中央军委、兵工总局、东北兵工管理局的多次嘉奖。 

1953年2月,尚耀武被调到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驻东北办事处侄党组书记。1953年9月,任第一管理局局长兼总工程师,统管全国枪炮、子弹、光学仪器的生产。他在此时已升为行政九级,正是精力充沛,为国出力之时。可是,1955年6月,中央开始审干工作, 叛徒王禾诬陷他在抗战时期被俘后即向敌自首。从此,他被停职审查,挨斗、抄家,并被关押四年。1959年释放后,调到太原江阳化工厂。他不计个人恩怨,仍积极工作。但对他的结论仍反反复复。到文革期间,更是黑白颠倒,时不时被揪出来批斗。 

1969年9月,全国实行革命大联合,他带着全家回到故乡姚村,整整住了七年。回村后,县上领导没有歧视他,让他参加了工作队。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先后住了三个公社、七个大队、十四个生产队。他热心调解村民矛盾,注重水利建设。在东张吴大队时. 动员群众挖水渠,建扬水站,引黄河水上高原,使全村数百户人都吃上了干净的水。特别是进驻张家营联村大队时,在消除派性、整顿班子的同时,狠抓了水利建设,发动各队通力合作,分段负责,沿深沟挖渠,把相距数公里的红旗渠水扬上高原,及时浇灌了两干多亩麦田。又动员各队打深井,普浇了90%的麦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尚耀武二十年来的不白之冤得到平反, 他回到了国防科工办,仍从事他心爱的国防事业。为了补回失去的光阴,他如饥似渴地工作了六年。1984年,响应中央关于老干部退居第三线的号召,甘愿荣退,并作诗自勉: 

人老心不老,体衰志当坚。 振兴中华业,任重而道远。 晚节应保持,初衷永不变。 甘居第三线,让贤中青年。 

正如诗中所云,虽人老而心不老,虽退居三线,仍不忘为党、为人民工作的初衷,他担任了国防科工办老干部支部书记,使老干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回忆和撰写了中国兵工总公司和庆华工具厂的艰苦创业史,以此激励当代青年奋发向上;为大中专学生讲授延安抗大时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关心支持家乡的道路建设。他还对书法、诗词、育花都有研究,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尚耀武同志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与磨难,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他对党的事业都忠心耿耿,矢志不渝。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谁在收藏
浏览:197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