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暨滨县人民参军参战概况(文/郝晋卿)

朱良郝家 发表于2018-10-12 16:13:25

1946年,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党中央、毛主席在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来犯之敌的同时,向后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渤海区暨滨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坚决响应,认真执行,真正做到了人人动手,家家出力,踊跃参军,全面支前,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每当我回忆起渤海区暨滨县人民全力支前、参军参战的动人情景,总是心潮起伏,激动万分。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渤海人民就有参军参战的光荣传统.解放战争开始后,这种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广大翻身农民在“欢庆土地还家”的同时,高喊着“保卫胜利果实,打垮蒋介石”的口号,纷纷报名入伍、支前,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参军参战热潮.

    自1946年7月解放战争爆发至1949年3月,渤海全区共发动了4次大参军运动,参军人数最多的一年是1947年,全区有9·42万人参军11948年,全区有7.16万人参军。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共参军17.2万人,占山东全省参军人数(58.99万余人)的28%以上。渤海区人民的子弟兵,先后组建了两个野战纵队(包括今上海警备区的前身之一洮海纵队)、28个新兵团,补充了华野部队和地方武装。广大翻身农民对参军表现了极高的热情。广饶县在短短的10天内,就有3145人报名,实际参军达2662人,超额完成任务(1200人)一倍以上。该县的周家村、商家村各有100多名青年参军,组成高家连、商家连集体入伍,辛店区有470名青年参军,编成4个连,后补充到渤海纵队。渤海区党政机关也有80多名青年干部带头参军,渤海公学、惠民中学有71名学生投笔从戎,行署干部公校有600人同时参军。参军光荣蔚然成风。当时,村村开大会,处处锣鼓响,一队队青年骑马挂红奔赴前线,拥军歌声、口号声随时可闻,涌现出一大批“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先进模范人物和动人事迹.仅渤海区一地委就有父母送子参军者915人,妻送郎参军者127人,兄弟相争参军的有324人.惠民县麻店区堤口郭村农民郭敬公,把一个儿子、两个孙子一起送上前线。沧县半马站村的妇救会长、共产党员翟凤英和丈夫一起参军,在渤海区一时传为佳话。广饶县参军模范村商家村的商宗禹、商宗圣兄弟二人争相参军,相持不下,谁也不“让步”,结果兄弟二人同时光荣参军.解放战争时期,我曾在渤海区滨县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从1945年7月滨县解放至1948年12月,滨县共开展了四次参军运动。第一次是在1945年下半年,为了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反攻,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在减租减息、反奸反霸斗争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开展了参军运动,有300多名优秀青年参加了主力部队和县区武装,在1945年11月,滨县独立团一部由剧团长刘竹溪率领升级渤海军区特务二团(后编入华野十纵)后,我们又重新建立了滨县独立团。1946年12月到1947年初,在全县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和反特斗争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在“消灭蒋匪、保卫土地、保卫饭碗”的口号下,又掀起了参军热潮,滨县县委原定这次参军要完成2500人的任务,由于土地改革满足了群众的土地要求,激发了广大翻身农民的积极性,人们从国民党发动内战后地主还乡团的倒算复辟中,更加认清了国民党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打不倒蒋介石就保不住翻身胜利果实,纷纷踊跃参军,结果有3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其中城关、杜店两区就有1000多人。

    1947年3月始,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我滨县县委根据渤海区党委同年1月14日高干会议的精神,一面土改复查,一面动员参军,组织了第三次大参军运动,号召翻身农民_参军保田一,在这次参军中,各级干部、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带头参军,有5名区干部和200多名民兵队长、村干部参军入伍,很快形成群众性的参军热潮。有1700多名青年参军,充实了县、区武装,重新建立了滨县独立团(原滨县独立团升级编为渤海军区教导二团).这个独立团又于1948年春升级编入华野渤海纵队第七师,稍后,我也经区党委机关调入渤海纵队工作。

    在我与滨县独立团升级离开滨县后,1948年12月滨县又开展了一次大参军运动,迎接全国解放的曙光.这次有1900名青年参军入伍,其中有1520名都是18岁至25岁的贫雇农优秀子弟.在解放战争时间,滨县共有7000多名青壮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有887名烈士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名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1947年10月,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军转入战略反攻以后,作战形式从内线防御的运动战、游击战转为现代化的阵地战.而我军的后勤供应仍然靠分散的农村物资,靠窟挑人抬、车推马拉的落后运输工具,这和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很不相适应。但我们发扬了人民战争的优势,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克服了困难,保证了战争物资的供应。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先后有81- 93万人次支前,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渤海区人民组成数以千计的“轮战营”、“常备担架团”、“运输连”随军战斗。据统计,解放战争中渤海区出担架25679付,挑子15400付,大车652352辆,小推车630340辆,牲口97.8万头。支前翻身农民把共产党看作大救星,视解放军为亲人,为报答党和解放军的恩情,他们背乡离井,随军征战,新区人民称他们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博兴县马家村支前民工连长马道元,在孟良崮战役中带领全连火线抢救伤员50人,他本人7次冲过敌人的火力封锁线,背下伤员7人。在南麻、临朐战役中,全连往返7次凫水过九马河,抢运伤员72人,他本人来回凫水过河16次。潍县战役中,他随冲锋部队冲进城里后,敌众我寡,危急时刻,他拣起敌人的武器与敌人巷战肉搏,刺死、刺伤敌人各一名,俘敌15名。他带领的民工连被评为“钢铁连”,他本人在建国后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无棣县信阳乡郭打堡村民工排长郭风藻,在参加担架队转运伤员途中,手捧麻叶为伤员接大便,用自己的茶缸为伤员接尿,节省下菜金为伤员买鸡蛋补养身体,被评为“特等功臣”,他支前刚复员回家又送17岁的儿子再去支前.邹平县支前民工三营八连随华野七纵行动,8个月转战4省,战场抢救伤员300余人I为追击敌人,连续10天行军1300里,没有一个人掉队,被七纵政治部授予“打不烂、拖不垮的钢八连”称号,

  后勤支援是战争本身瞬毒辑磐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和战争的胜负,特别是粮食和弹药的支援,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粮食就是子弹。民以食为天,粮食一向被农民视为宝中之宝,但他们更懂得战争的胜利比吃饭更重要,因而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果实.桓台县当时有384个村,26.7万人,仅在1947年支前中就支援白面100万斤,小米140万斤,粗粮1000万斤,平均每人贡献粮食47斤。淮海战役期间,渤海区奉命筹集13000万斤军粮运至前线,并要求务于1个月内完成。渤海全区党政军民立即紧急动员,昼夜奋战,临邑县崔安镇烈属袁镇芬,村里没分派他碾米的任务,他仍把自己的300斤谷子连夜碾成米送到粮站,倒下就走,连秤也不过,他说:“支前人人有责任,哪分你的我的.”阳信县何坊区谷家村是个80户人家的小村,其中有70户农民自动报名筹粮支前,一位双目失明的翻身农民,拄着拐棍摸到会场,硬要献上100斤谷子,他说:“没有解放军在前方打仗,连宅子地都保不住.宁可自己吃糠咽菜,也得让前方同志们吃饱.”当时,渤海区的大小城镇乡村,昼夜灯火通明,车水马龙,入欢马叫,一片加工、运粮的紧张热烈气氛。“吱咯吱,碾儿响,家家碾米忙,推的推来簸的簸,运的运来装的装,为了前方打胜仗,人人出力理应当。”这些流行歌谣,生动地反映了筹运粮食支前的情景.在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共支援粮食26000多万斤,占全省筹粮总任务的30%以上。

    1947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山东黄河以南大部地区.陈毅司令员率华野部分部队,张云逸、邓子恢等率中央华东局机关及从鲁中、鲁南撤退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和部分地方干部、群众约40多万人,北渡黄河来到渤海区,当时正值寒冬季节,如此众多人员的吃、穿、住、烧、医药供应都需当地临时筹措,渤海区党政领导机关集中全区的物力、财力,筹集粮食、衣物,千方百计保证供应,并发动群众拥军、劳军,献粮献布匹衣物,捐赠过春节的食品。有的群众腾出房子、锅灶,把自己棉被、棉衣中的棉絮拆出来给战士絮棉衣,渤海区行署筹集到棉布54万尺,做军衣19万套,军鞋16万双,使转移来的40多万人顺利休整、安全过冬,因渤海区地域广阔,保存了一片从未被敌人占领过的巩固的根据地,所以,不管是筹集粮食、兵员、物资等需要短期内突击完成的支前任务,还是做为部队、机关的休整基地,渤海区均充分显示了做为华东战场可靠的后方基地的作用。

    在整个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渤海区人民全民动员,参军参战,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47年8月,陈毅司令员赴冀鲁豫边区途中,在渤海区阳信县何家坊(现属惠民县)给区党委机关干部做报告时表扬了渤海区的支前工作,他用坚定的口气鼓励大家:“我们在山东战场上接连打胜仗的第一功,应记到支前民工的帐上……在特定意义上说,我们的胜利是用小车推出来的,再加劲往前推,就推出一个新中国来。”

    忆往昔,峥蝾岁月稠.解放战争中渤海区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为支援前线而顾全大局、舍生忘死、抛家弃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象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发进取,不断前进。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翻开历史那闪光的一页,重温渤海区人民的支前历程,追忆渤海区人民参军参战的光辉事迹,发扬渤海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渤海区人民的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

    (注:本文在写作中,参考了《中共滨县党史大事记'、《中共渤海区党史大事记》、《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等资料.)

(未校对)

谁在收藏
浏览:407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山东时先生
    山东时先生
  • qiheL
    qiheL
  • 阳河流
    阳河流
  • 东方学人
    东方学人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