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旭同志传略

埠寨81012 发表于2018-10-12 17:08:02

原名向德昌,曾用名李德昌。1920年12月27日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自幼好学,热爱祖国。在小学读书时曾被誉为“勤读生”,毕业时获奖。中学时获得“免费生”待遇。在校学习期间,时值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救亡、抵制日货及声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上海十九路军抗日等活动。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向旭辍学回到家乡,9月参加回乡学生中“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分子组织的抗日宣传等各项活动,11月受“民先”组织的派遣,赴长山中学参加由中国共产党员姚仲明、赵明新等组办的训练班,学习游击战术、《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接受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与民主革命政治理论的启蒙教育。期间,经赵明新介绍重新加入“民先”组织。此后,参加了姚仲明等组织发动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活动。尔后,部队远征,他留守地方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1938年10月,他在清河区领导的长山县第九区行政委员会(区抗日政府前身)工作。随即参加了小学教师训练班,负责组织小学教师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宣传教育活动。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即任第九区小学教师抗日救国会党团支部书记,并在小学教师和农村中积极发展党员。在建立党组织期间,兼任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12月,建立中共长(青)桓(台)县九区区委,向旭任区委宣传委员。1939年春节后,他兼任区行政委员会教育部长。1939年清明节后,敌人在根据地区内设置据点,推行伪化统治,为了开展打汉奸、反伪化的斗争,10月,向旭受县委的指派到另一敌占区开展工作。在部队的支持和配合下,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唤起民众抗日,建立农民抗日救国会与群众组织及秘密游击小组,改造乡村伪政权,为抗日战争服务,逐渐将已被敌人伪化的地区,变成对敌斗争的前沿基地。11月,成立区抗日动员委员会,向旭任主任。12月,建立区委,他任区委书记兼区武装中队政治指导员。1940年1月,建立区政府,兼任区长。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不断扩大活动地区,发展抗日力量,打击敌人,铲除汉奸,进行破袭战等对敌斗争。 1941年2月,他调任中共桓台县委委员、宣传部长。当时,都是敌占区,主要工作是组织开展反对敌人的“治安强化运动”,除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外,还要在党内进行革命气节教育。在敌占区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坚持对敌斗争。1941年6月,他到中央山东分局高级党校(第二期)学习。期间,学习了《历史唯物论》、《列宁主义问题》、《党史》和党的建设、党的政策等理论,聆听了刘少奇同志对《山东工作的检查报告》和《论党内斗争问题》的报告,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初步奠定了马列主义理论基础,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党校学习期间,曾任副班长,被评为乙等学习模范。 1942年4月,学习结束,向旭回清河区党委工作。6月,调任中共垦利县委委员、宣传部长。1945年5月,任中共垦利县委副书记。垦利县(原称垦区)地处黄河入海口,1941年10月解放,是清河平原上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是清河区党政军及后勤机关的所在地,是清河区的粮仓和大后方。他一任职,便马上投入到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之中,经常下乡村蹲点,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讲解“谁养活谁”的道理。为了做好根据地的宣传教育工作,他坚持推行每日两小时的干部学习制度,组织县、区干部学习党的政策和整风文件等,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认真实行党支部党课制度和党员轮训制度,加强对基层党员的教育,提高党员素质,更好地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他重视小学教师训练,组织群众读报组、识字班,开展“冬学”活动,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943年,遵照“敌进我进”的对敌斗争方针,向旭先后率领工作队、武工队进入敌占区(利二、三区)开辟新区工作,为扩大抗日根据地,扩展活动区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45年8月,他在渤海区党委的统一部署下,认真执行党中央关于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有计划的在全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他广泛发动群众,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7年5月,向旭调任中共利津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治委员。正值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又是国民党政府在河南花园口堵口合龙,放黄河水归故道的第一年。当时,上级部署的工作任务是:支前、土改两不误。而利津面临着黄河汛期的到来,必须保证全县境内70余公里的黄河段不决口。这是军令状,是解放战争的需要,是沿黄两岸人民群众的需要。面对这种状况,他一到利津,在组织、领导、安排好支前土改工作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治黄工作中。亲自担任治黄指挥部政委,与县长、治黄指挥部指挥王雪亭共同决定,抓紧搞好黄河两岸大堤加高、培厚工程,迅速拆掉城墙砖石作为汛期抢险备料。7月,国民党军队已侵入黄河南岸地区,战争形势极为严峻,支前任务十分繁重,黄河伏汛、秋汛接连到来,加上连日阴雨,黄河大堤先后多处出现险情。在这紧急关头,他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全力以赴,冒着国民党飞机日夜来往黄河上空扰轰炸的危险,与他们一起护堤抢险。他和县长王雪亭、治黄办事处主任王砚农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段,指挥抢险。在国民党飞机袭扰、阴雨连绵、抢险缺料等极为恶劣的条件下,顽强地战斗了几十个日日夜夜,护堤坝、排险情、堵渗漏、堵洞口,免除了溃决之灾,确保了黄河利津段伏、秋大汛未决口,战胜了黄河归故后的洪水,保证了解放战争山东战场大后方的安全,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的前线。 1948年3月,向旭调渤海区党委工作,5月1日后,任区党委土改工作团二分团党委委员;6月到临邑县进行结束土改的试点工作,10月,任中共禹城县委副书记,次年3月,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在此工作期间,他注意团结、教育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稳妥有序地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先后两次动员全县大参军,均超额完成了任务。 向旭在禹城县工作了3年多,恰是建国初期,新任务,新工作多。他边学习,边工作,谨慎处事,致力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实现了全县经济状况的好转。 建国后,1951年7月,他任中共德州地委党校校长、宣传部副部长;1952年6月,任山东工学院副教务长、党组副书记、政治辅导处主任;1953年11月,任山东工学院党委副书记;1958年10月,任中共济南市委高等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1959年11月,任中共济南市委教育部部长;1961年2月,任中共济南市委农委书记;1961年4月,任中共泰安地委书记处书记;1963年4月,调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工作;1964年10月,任中央宣传部驻北京大学中文系“四清”试点工作组副组长;1965年2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0年6月,任上海电机厂驻厂调查组组长;1971年5月,任上海电机厂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73年10月,任上海市文化局党委副书记;1980年2月,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84年4月,离职休养。

浏览:143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老黄
    老黄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