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战斗在垦利:一九四二年(文/向旭)

埠寨81012 发表于2018-10-12 17:20:04

在抗日战争期间,垦利是山东渤海区(前身是清河区)抗日根据地的后方。我于1942年6月到垦利县委工作,直到1947年5月调离这个县,在这里工作了5年,先后任过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现将我所经历和了解的一些工作活动情况,作此简述。

一九四二年

一、到垦利县委工作

1941年7月,中共清河区党委调我去山东分局高级党校(第二期)学习,1942年5月间学习结束,月底回到清河区党委(驻博兴境内)。休息几天后,组织部长苏杰同志同我和杨世保谈话,说垦利是清河区抗日根据地的后方,是我们休养生息的地方,要加强垦利根据地的建设,加强对垦利县委的干部配备,区党委决定派杨世保和我一起到垦利县委工作,杨任县委书记,我任宣传部长。以后,组织部的同志给我们开了介绍信,并派交通员把我们送到广北的六户村。第二天一早我们两人就途经沙营赶往垦利八大组(永安镇)。

我们到沙营,在村长家里吃过早饭后,就急忙赶路。出了村,一望无际的平原大地,没有树木也看不到村庄。我们两人边走边谈,各自述说着少年时代的趣事,参加革命后的经历和见闻,增进了我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革命友情。六月中旬,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除了蓬雀和云雀的叫声外,听不到别的声音。老杨放开喉咙唱了几段他们家乡的柳琴腔,打破了这旷野的寂静,走起路来似乎也增加了劲头。实在累了,两人就在路边的荆柳丛旁坐下休息一会儿。近半晌时,从我们身后赶上来两个骑兵,看样子像是两个通信员,他们的马放慢脚步绕过我们,再扬鞭疾去。由北而南行人较多,有的像我们一样背着背包行走,有的骑着脚踏车,还有几辆骡马大车和牛车,几个武装整齐的战士在车上看守着几捆大枪和木箱子。有一辆车上,坐着六七个没带武器的战士,其中的一个还用绷带吊了一只胳膊,看样子像是刚出院的伤病员重返前线。看到这些,使人意识到垦利是个休养生息的后方,虽然路遇的都是陌生人,但看得出都是自己的同志,大家心照不宣,都在为着抗日而奔波。近晌午了,忍不住口渴,就离开大路,跑到锄地的老百姓那里去讨几口水喝,直到晌午多才赶到八大组。

我们顺着大路,进入八大组,路旁有撑着帐篷卖东西的货摊,大街上有几家商店,还有理发店、小饭铺和合作社。一到这里,看到的是一派太平景象,使人感到这里是我们的天下,增加了安全感。我们找到区公所休息吃饭,打听清楚了县委的驻地及前往的路程,又急忙出发。一路走着与老杨交谈着,我们即将在这里开始工作了,对经过的村庄田野都注意地观察。地广人稀,村庄疏落,地里种的尽是高梁,几乎看不到别的庄稼。各村间抗日沟、交通壕纵横交错,阵风吹过,沙土飞扬。村里村外树木都不少,平顶屋篱笆墙,有很多是用高梁秆搭起的简易房子,看来居住条件是比较简陋的。但人们却都是红光满面,粗壮结实,男女老少都是喜气洋溢,村内外还不时荡漾着抗日的歌声。天色渐晚了,村庄内冒着缕缕炊烟,显得那么宁静。黄昏时才赶到黄河边的朱家屋子。我们找到村支部书记、自卫团长魏志田家落脚,他听说我们是找县委的,十分热情地招待我们吃饭,送我们到学校里去住宿,还给我们每人一个麦秸草苫子铺着睡觉。次日早饭后,他告诉我们去杨家咀的方向和道路。不到半晌我们就到达了县委驻地,受到了于廉东、张浩等各位同志的热情接待。

我们到后,几天就办完了交接工作,原工委代理书记于廉东,宣传部长宋鲁源同志即调去区党委,这时县委的主要成员有六人,杨世保同志任县委书记,张浩同志任组织部长,我任宣传部长,孙功同志任民运部长兼各救会长,李明村同志因病住院,直到年底才回到机关参加县委活动,任统战部长,后来又增加了公安局长王梅亭(王卓)同志为县委委员,任社会部长,县委机关秘书是于兰斋。群众团体负责人是:孙功同志兼县农会负责人,还有一个农会干部叫于世杰(后来叛逃),妇救会负责人李竹坪、王钢锋,青救会负责人王志彦,后来是李廉青,工会负责人张思路(张景村),县大队大队长为张孝平,副大队长赵华川,教导员由子真。那时,还没成立县政府,政府机关是垦区行政委员会,主任是王雪亭,行政工作的主要干部有刘振东、李祯民、齐建国、王锐夫、韩连祯、刘慈符(老秀才)、巩若愚、刘岱东、焦月如等。县还设有土地局,专管土地清丈、安垦工作,局长是刘季青,副局长崔光进。

二、开展减租减息群众运动。

我们到垦利不久,七月间,清河区党委在下八大组(下镇)召开减租减息工作会议,各县县委书记、各救会主任参加会议,而垦利是近水楼台,杨世保、孙功和我以及县、区的党群工作干部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学习了山东分局关于减租减息的指示文件,听了李人凤同志和夏戎同志作的报告,最后,全议对全区开展减租减息群众运动作了部署。会后,清河区各救总会派了一批干部到垦利,配合县区的干部组成减租减息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群众运动。

当时,减租减息主要是减少地主、富农、高利贷者对佃农、贫雇农、下中农基本群众的封建地租、高利贷剥削,改善基本群众的生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起来抗战,发展生产,建设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按中央指示规定,减租是减以后的,即从减租之日开始,按减租后的租额缴租。减息则是减以前的,即抗战开始以后的借贷,都按分半利计息,过去多收的利息减下来退还债户。“二五减租”,一般是按原契约规定租额减少百分之二十五。如租种一亩土地原缴租四斗,“二五减租”,减去一斗后改缴租为三斗。个别地租少的当时比较合理的,也有少减的。后来在工作中,有的把“二五减租”简化为把租种土地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定为租额,超过部分即减租。以后在双减复查中,减租减息的时间都追溯到八路军进垦区时算起,也有的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算起的。“分半减息”就是按年利息不超过一分半计息,超过一分半利息的要减。“增加工资”,就是给雇工(长工或月工)增加工资,没有明确规定统一的增资数额。当时垦利雇工一般年工资为三石粮食左右,年工资不足3石粮食的,增加到3石,也有增到3石多的,个别年青力壮、农活技术全面的雇工,增加到3石5斗或更多一些,以后在复查中增资额不断提高。增资多少,要按照雇工的劳力、农活技术及承担耕种土地亩数多少而有所不同。总之,增资是因人而异,酌情而定。

全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先经过试点,初步取得经验,再推动各区一个乡一个乡地逐步开展。当时,县委先集中了县区的一大批干部和各救总会来的同志在一起,组织了减租减息工作队,由杨世保、孙功同志带队,先在二区的宋家院和西双河两个乡搞试点。宋家院有个地主叫牟方柳,西双河有个地主叫袁清水,他们既出租出地,又放高利贷,还雇有长工,都是“双减”对象。“双减”工作的具体做法是,进村后,首先反复地宣传减租减息的重大意义及减租减息的具体政策,同时认真作调查研究工作,了解租佃、借贷、雇佣关系情况,哪一户租地,哪一户借债,当长工的多少工资。雇工容易说实话,租佃情况也不难了解,而借债户则不愿说出债主是谁,更不愿说出利息多少,主要顾虑是怕以后有困难时借贷无门。还有一种思想障碍是认为“财主、富户租给土地、放给钱、借给粮是可怜穷人。”经反复讲明高地租、高利贷不合理,深入进行谁养活谁的教育,说明党和政府关于租佃、借贷关系的合理地租、利息的政策规定,启发雇佃贫农的阶级觉悟,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起来要求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培养敢于说真情实话,又肯做带头人的积极分子。通过他们进行串联活动,逐渐使多数雇佃贫农提高觉悟,敢于公开表示对地主、债主提出减租减息的要求,在农救会的旗帜下组织起来,再进行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教育和训练,鼓励他们敢于与地主、富农、高利贷者面对面地提出减租减息要求,进行反对高地租、高利贷的说理斗争。同时也对地主、富农、高利贷者,解释减租减息政策,晓之以实行减租减息,改善雇、佃、贫农生活,以利团结抗战的道理,待群众发动成熟,再召开减租减息群众大会,通过说理斗争进行减租减息。

宋家院、西双河两个“双减”试点搞了20多天,取得了如何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组织说理斗争会等初步经验。为了推动各区开展“双减”运动,县委在朱家屋子召开了县、区干部会议,由宋家院、西双河工作队介绍了经验,其他工作队和别的区也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情况和作法,这次会议使干部明白了搞“双减”的步骤和方法。

这次会后,我到三区去帮助工作,和区委书记张增,农会干部冯安吉、李凤亭,妇女干部张明等六七人一起到罗家镇以西的新城乡搞减租减息工作。我们住在赵满堂屋子,分散到小墩、哈蚂湾子、金盆底等几个小村小屋子去发动群众。当时,一日两餐都是自己做饭,早晨坚持两个小时学习“双减”和整风文件,上午、下午分散到田间,边帮助农民干活,边作调查工作,午间和晚上集中到村里开会进行活动。这个乡大片土地都为地主所占有,但地主都在汀河、五庄几个村,也有在陈家庄一带和利津敌占区的,土地出租都是由二地主替他们代管或承包转租。赵满堂是个佃富农,也为地主经营一部分土地出租,从租佃关系上说,他也是个二地主。要求减租最积极的是佃贫农,佃中农是跟着干的。这里的佃农有佃贫农、佃中农,还有佃富农。佃户中有“寿光户”、“利津户”。“寿光户”较易于发动,而“利津户”则较难发动。因为他们的老家也在敌占区,害怕地主依仗敌伪势力报复打击。这里的减租,地主不出面多是由“二地主”或代理人出面参加减租减息、更换契约,这里的借贷关系多半是吃“份子”,即一部分地租粮,转为借贷关系。利息多是吃一斗还斗半,也有农民间的互助性的借贷关系。发动群众减息主要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经近一个月工作,在这个乡初步进行了“双减”之后,我即转回县委。

三、实行合理负担政策。

这年秋天,搞征收公粮采取按累进率征收的政策,即土地多、收粮食多的多征,土地少、收粮食少的少征,贫困户减征、免征。应征户经评产计征,有的征收5%、8%、10%不等,有的则征收15%,对地主、富农有的征25%或更高一点。当时,清河区行署组织了征收工作队帮助垦利推行合理负担政策,先在黄家油坊、西双河一带搞试点,广大贫下中农对这一合理负担政策是热烈拥护的。少数计征累进率高一点的反映征的多了,经向他们说明,为了抗战应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精神,粮食多的多征公粮的政策规定之后,他们也就没话说了。对少数评产偏高、过了头的,以后据调查作了纠正,群众反映是好的。记得这年秋末,我在复兴村检查过征收工作,还写过一篇短文,批评征收工作中不重视调查研究,不走群众路线的现象,曾在《群众报》登载过。那时公家没建造粮食仓库,征收的粮食都是分散存在各村,动员群众挖地窖把粮食埋藏在地下储存起来,这种储存办法简单可靠,又可防止敌人“扫荡”时抢去。

四、开展“冬学”运动,组织群众学文化学政治,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1942年冬初,县成立了冬学委员会。县的宣传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负责人都参加这个委员会,还邀请军区后勤处、报社、耀南中学的负责人也参加这个委员会。会议在杨家咀开的,大家推选我为冬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科长刘慈符为副主任委员。县规定农、青、妇各群众团体及机关单位等都承担发动群众办冬学的任务。教材由县教育科编印,教师缺少,即大力推广“小先生”制,还按各村冬学人数多少发给灯油费、教学办公费。在冬学委员会的积极推动下,全县各村较普遍地办起了夜校、午校、识字班,还有读报组,不但学文化而且学政治,让群众了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冬学中,也讲拥军优属,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合理负担等各项政策,借以推动各项工作,以后每年冬季到次年的清明节前都开展冬学运动。当时,根据地有很多党员村干和男女青年都是通过冬学运动学习文化,学习政治,后来脱掉文盲帽子的,他们有很多参了军参了政,脱产工作,成了党的干部。

五、组织在职干部学习。

1942年下半年,县委成立了学习委员会,作为领导与组织县区干部学习的常设组织。委员会成员是党、政、军、民各系统组织的宣教工作干部,我担任主任委员,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根据上级规定,干部学习内容除学习“二十二个整风文件”外,还组织学习时事和党的各项政策,按照区党委宣传部的统一规定,分别编为乙、丙两种不同程度不同要求的学习组,县委设中心学习组。学习文件及进度,都由学委会安排。实行每日早晨两个小时的学习制度。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辅以小组座谈讨论,提倡作学习笔记。各单位有时也召开时事或政策问题学习讨论会。学习中要求贯彻整风精神,自觉地联系思想、工作实际,开展批评、自我批评,整顿“三风”。县机关每半年还举行一次学习考试,县委书记、县长一视同仁,都要参加考试,学习好的通报表扬。各单位同时还发给学习笔记本,借以督促和鼓励干部学习。根据地的这一干部学习制度一直是坚持的,对当时提高干部的文化、政治思想水平,起了极好的作用。

六、发动群众,发展生产。

秋末冬初,为了鼓励群众发展生产,在二道岭村召开了一次县劳模大会,我参加了这次大会的筹备工作。县政府建设科为这个大会还筹办了一个生产展览会,集中了各区高产田的大高梁穗、大玉米、大花生、大地瓜、长谷穗、长绒棉等优良品种展览。展出的还有棉纱土布、纺织品、制碱、土肥皂等副业和手工业产品。各区推选劳动模范、劳动能手参加了会议。会上动员开展大生产运动,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奖励开垦荒地,实行三年或五年免征公粮,鼓励饲养家禽,发展畜牧业和其它副业生产,繁荣根据地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劳模在大会和小组纷纷介绍他们的优良耕作方法和增产经验。这次会上的奖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头大黄牛,记得有一头奖给了县劳动模范丁丹贵,另一头忘记是奖给谁了。其他劳动能手分别给犁、耙、锄、镰、锨、镢等农具,也有奖给纺车的。记得张福儒、任继永、王其玉、刘树梅(女)都是受奖的县劳动模范。这次劳模会交流了生产经验,作了发展生产的动员工作,为1943年开展大生产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七、组织民兵,加强群众抗日武装建设。

1942年秋末冬初,开始搞组织民兵的试点工作。先是在黄河以西郭家屋子、乱井子、六百步、柳行等村庄组织民兵,以后各区在抗日自卫团的基础上普遍组织了民兵。负责民兵工作的是县政府武装科长韩连祯同志。当时,清河行署武装科长李杰同志,清河军区齐仲华、傅健吾等同志都曾到垦利帮助搞民兵建设的试点工作。在组织民兵中,各村青救会起了积极作用,差不多都是先成立“青抗先”而后组织普通民兵、基干民兵。至1943年春,在二道岭村召开了一次全县民兵代表会议,成立了县人民武装委员会,韩连祯任主任,齐光熙为副主任。以后各区也都先后成立了区武委会。民兵在参军、参战、支前及反“扫荡”对敌斗争中,都是一支重要力量。有不少的民兵在反“扫荡”、支前参战中立功受奖。县、区和村的民兵干部及民兵骨干,是历次参军运动的带头人,其中有些人参军后成了部队的领导干部。

八、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工作。

1943年秋,县里开了一次参议会,会议在一区一村开的。在学校前边的空地上,用苇席搭了一个大草棚作为会场,我是这次参议会的大会秘书长。区党委宣传部夏戎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作了具体指导工作,清河区参议会李植庭议长曾到会致贺。会议选举出县参议会的议长为刘翰卿,副议长为孙功、刘慈符,还有若干驻会委员(相当于常委),同时选出县行政委员会的成员,王雪亭为主任,参议会驻会委员和行政委员会的成员都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中间人士占三分之一)组成。会上,王雪亭同志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杨世保同志代表县委提出施政建议,主要内容为:推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努力发展生产,奖励开荒,发展畜牧业、养殖业、手工业,发展根据地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抗日民主文化教育,反对封建文化;动员青年参军,实行拥军优属;积极改造乡村政权,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推行民兵制度,加强对敌斗争,组织群众防奸锄奸;动员群众挖抗日沟,加强备战等等。王雪亭同志率领行政委员会各委员进行宣誓就职。这次参议会的召开,使垦利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日臻完善。当时,县政府的教育、司法科长,各区区公所的正区长都是非党员干部,县、区政府机关中有许多一般干部都是非党员,大家团结合作共事是很好的。

浏览:181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南之木
    南之木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