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春,我参加革命于渤海军区一分区(前身为冀鲁边区)。一分区位于山东河北两省之间,属于平原地带,抗战初期为115师肖华支队教6旅。我在16团2营6连,后改为分区特务连。我先当战士,后为通讯员,亲历过对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数十次,有几十位老乡、亲属和战友献出了宝贵生命。?
革命不怕苦
当时该地是个游击区,有三多:日伪军设立的据点、炮楼、壕沟多;敌人经常集中兵力拉网、扫荡多;老百姓流离失所逃荒、要饭的多。环境十分恶劣,部队战斗、生活受到很大困扰。一切行动都围绕敌人据点转,大部分只好化整为零进行分散独立活动。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夏天经常在野外“青纱帐”里宿营。若部队进村,也立即严密封锁,任何人均只进不出。当年生活非常艰苦,部队驻在山东,往往要从河北背来粮食。故通常每天只吃两顿小米饭;行军打仗时还会吃不上饭。不论干部战士,冬天一身棉衣,夏天一套单装,身上空荡荡的,连被子也没有。由于环境险恶,战斗频繁,夜里总和衣而睡,就连子弹袋手榴弹都不敢离身。人人身有虱子,还风趣地称之为“革命虫”。那时部队武器装备极差,不少战士根本没有枪,主要靠“以战养战”,用敌人手中缴械的武器来武装自己,所以战斗时甚至还规定每个战士只能打几发子弹。
攻打黄家镇
1944年6月攻打位于冀鲁交界的黄家镇,四周筑有日伪盘据的高高土围子,很难攻进,故领导指示采用“突袭速决法”进行战斗。我们两个连分好工:五连堵住日军,负责打他出来增援;六连则配备分区专门培训过的两名爆破员,用爆破手段消灭据点内伪军。在傍晚时分,他们潜入该镇西北角一个村里隐蔽待命。天黑后先派一个班偷偷接近土围子,然后再由一个小组3名战士爬上围墙,干掉敌人一个岗哨,再利用敌人传过来的暗号,又吃掉第二个岗哨。立即上去两个班将土围子扒开一道大口,让两个连很快进入镇内,按分工迅速接近敌人据点,战斗正式打响。因为是首次使用炸药,第一名爆破员抱起炸药包悄悄接近敌人据点后,由于周围民房全被拆光,地形空旷,一下即被敌人发现,爆破员很快中弹倒下;紧接着第二名爆破员赶上,刚近敌人碉堡时又负了伤。在这部队将要发起冲锋的紧急时刻,只见一排的范排副迅速抱起炸药包冲了上去,当贴近敌人炮楼时,哪知前边有条深沟挡住去路,而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濠沟,用手按着炸药包拉下导火线,在轰鸣中把敌人炮楼炸塌大半。然后全连冲进敌军大院,没有逃跑的敌人纷纷举手投降。战斗结束寻找范排副时,只找到零散的尸体。每当我想起这60年前的惨烈情景,心绪总难平静!
智取吴桥城
1945年8月,又遇攻打位于冀鲁交界处、属山东德州地区的吴桥城,那是一个比较坚固的双门砖墙县城。当时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敌人兵力已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解放区和游击区逐步扩大,地方政府发动群众拥军参军,部队军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但武器装备还差。我们分区特务连是攻打吴桥城的主攻部队,上级要求我们必须打败城内敌人。因为当时集中兵力攻打县城还是初次,取胜与否对周围形势影响很大,对敌人可起到威慑作用,而对部队、群众却是极大鼓舞。那时我军一无飞机、二无大炮,攻城全靠炸药包。但光用炸药打开敌人城门根本不可能,后来领导决定挖地道。利用老百姓住房作掩护,金连指战员不分昼夜轮流挖,一周后就把地道挖至敌人的西城门下。大家再用木板钉了一口大棺材,装满1200斤炸药,用两个班连推带拉弄到城门下,接好导火索实施爆破。只听一声巨响,城门砖墙被炸飞到几十米高空,城内敌人有的被炸死,有的被掀到护城河里淹死。我们特务连和兄弟部队趁势冲进城内,又对敌人展开巷战,只经几小时战斗,就消灭了1000多名敌军。
那时我在连里当通讯员,亲身参加了两次战斗,回忆战况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真正做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前赴后继,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