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村的抗日耿氏子弟(文/耿振东)

新育林81027 发表于2018-10-27 18:33:03

  从我记事起,家里最珍贵的东西是《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它正上方印着庄严的国徽,由毛泽东主席签名,底面印有“永垂不朽”四个鲜艳的大字,落款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大红方印。父亲把它镶在镜框里,无论在老家的老屋里,还是新安公社新育林大队住的平房里,再后来到了辛店镇、黄河路街道办事处搬到楼房里,父亲总是把它挂在最显眼的地方。

  每年的“8·15”,父亲总是早早起床,用洁白的湿布把《纪念证》擦拭得干干净净,嘴里喃喃地念叨着“咱家是抗日烈士的后代,后辈一定勿忘家仇国恨,努力为祖国工作啊!”

  今年的“8·15”,父亲已离开我们快一年了,我再也看不到父亲擦拭《纪念证》了,再也听不到父亲反复地叮咛了,只有把我从小断断续续的记忆付诸文字。 事情还得从一只纸“乌龟”和一只纸“飞蜓”说起

一只纸“乌龟”让耿家村“蒙羞”

  1945年,我的家乡耿家村隶属于渤海区蒲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史口区第三联防队(简称“三联防”)。那年的春节前,冬季反“扫荡”刚刚结束,渤海区党委为了扩大人民武装,在广(北)、博(兴)、蒲(台)三边地区发动群众大生产、减租减息,同时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大参军运动。

  运动到春节期间掀起高潮,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有3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八路军,受到了渤海区党委和军区的通令嘉奖,荣膺中共华东局的表彰,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三天三千”的渤海区广博蒲边区大参军运动,被嘉奖的村子里,耿家村就在其中。

  我们村动员群众大参军的工作落在时任村长耿企晋和农救会(农民抗日救国会)会长耿寿安等村干部身上。耿寿安早年毕业于博兴县纯化高级小学,考入济南市鸿文中学,当时思想比较活跃、工作比较积极。动员参军伊始,兄弟村轰轰烈烈,耿家村却不冷不热,一时落在了后面。正月初十,“三联防”给我村送来了一只纸“乌龟”,表示工作落后。 村里接到纸“乌龟”后,村长耿企晋立即召集农救会、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锋队)、妇救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开会,分析群众没有发动起来的原因:当时群众只知道近年来八路军在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的领导下,先后铲除了盘踞在附近三里庄的伪保安十六旅三团团长成建基的据点,拔掉了日伪军张许炮楼,解放了离我村30里地黄河西岸的利津县城,八路军军威声望大震,对八路军很佩服。但轮到自己去参军,庄稼汉连刀枪都没有摸过,战场上真枪实弹杀鬼子,心里着实发怵;前几年鬼子进村“扫荡”,用刺刀杀害了本村的无辜群众,想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自然有些担心害怕。另外,还有人担心当了“八路”、上了战场,家里的地谁来种?大人孩子谁来管?顾虑重重,等待观望。

一只纸“飞蜓”让耿家村变身“参军先进村”

  农救会长耿寿安坐不住了,“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当场表示第一个报名参军。村干部带了头,群众的工作就好做了。村干部一方面发动妇救会、青抗先和儿童团组成秧歌队,利用正月过大年的时机在大街上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玩龙狮,大唱《送郎参军》、《优待抗属》、《青年快打算》等歌曲;另一方面,村里订立了拥军公约,对“抗属”(抗日军人家属)实行“代耕”,土地的耕、耩、锄、耙、收,家里的出圈、盘炕、挑水,村里全部负责,儿童上学不要钱,保证尊重“抗属”、优待“抗属”。“上山打虎亲兄弟,战场杀敌父子兵”的标语贴满了全村。群众逐渐消除了顾虑,纷纷要求上前线、打鬼子。

  当时,我家有老奶奶、祖父、祖母、二祖父、二祖母,我父亲刚满11岁,二叔正月初九刚出生,还不满10天。祖父当时是村里的八大委员之一——“抗抚”委员,身体比二祖父强壮,兄弟俩要有一个参军,他是长兄,坚持自己带头去参军。二祖父说,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大哥是“顶梁柱”,坚决恳求由他去参军。兄弟俩争得面红耳赤,争来争去,还是由老奶奶拍了板儿,决定由我二祖父报名参军。

  正月十五,天刚蒙蒙亮,全村报名参军的青年由耿寿安带领,在亲人们的簇拥下,个个精神饱满,浩浩荡荡地奔向“三联防”驻地——黄店村,高喊着“是英雄,是好汉,跟着寿安上前线”,“谁先进、谁落后,要和周家、西商比比看”(周家连、商家连)。

  耿寿安第一个跳上“三联防”的擂台报名参军,紧接着全村32名男青年纷纷上台报名参军,超额完成了史口区和“三联防”下达的参军任务。当即,“三联防”给耿家村送上了一只纸糊的“大飞蜓”,以示表扬鼓励。 耿家村大参军由一只纸“乌龟”变成了“大飞蜓”,落后村成了先进村。

二祖父战死他乡

  二祖父耿锦兰参军后,被编入“周家连”,经过一个月时间的短期训练,紧接着参加了蒲台县“道旭战役”,负重伤转到后方,因伤势严重、长途跋涉,加上遭到日本鬼子袭击,光荣牺牲,年仅27岁。二祖父牺牲后,临时埋在了张家圈。

  家里接到了二祖父牺牲的噩耗,我老奶奶、祖父,还有表亲盖永森3人赶到张家圈确认尸首。当时正值雨季,黄河发大水,不能移葬,就在埋葬处作了记号。二祖父牺牲后,二祖母带着刚满一周岁的孩子德富,改嫁附近的南田村,不久我的德富小叔因病夭折。这些事让老奶奶痛不欲生。

  到了秋后,村长耿企晋带人,把烈士遗骨从张家圈迁葬回村,沿途抗日根据地的干部群众分十里、八里的接力迎送。 灵车缓缓前行,至第二天黄昏时才到达,停放在村西场院的碑楼子,全家老少跪拜祭奠,悲痛难忍,泣不成声。因二祖父膝下无子,按照风俗,由我父亲为叔父顶瓦指路,安葬进了祖坟。2012年国庆节,垦利县人民政府为我二祖父立了“抗日革命烈士耿锦兰永垂不朽”的墓碑。

  1945年正月耿家村“大参军”的32人中,有6位耿氏子弟在战争中牺牲。他们是:耿锦兰、耿连城、耿希然、耿焕彩、耿寿安、耿省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仅作此文,重温家乡抗日烽火的悲壮历史,以缅怀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忆革命家史,感父辈情深,传良好家风,励儿女子孙,永听党的话,做好党的人。

 (作者系山东省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侨外委副主任委员2015-09-02)

浏览:248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道旭战士
    道旭战士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