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璧轩同志革命历程

☆泰泗宁 发表于2015-08-27 11:42:01
    童年与家世
魏璧轩,谱名魏毓璜,1907年2月生,祖籍泗水县城南北孙徐村。幼年时,家有父母、两个姐姐、—个妹妹,全家六口人,耕种山岭薄地二十余亩。丰收之年,生活勉强过得去,遇有灾荒年景,则生活拮据。八岁那年,不幸丧父,一切家务农事都由体弱多病的母亲照料。魏璧轩在本村读完小学后,又去尖山村外公家读了四年私塾,十九岁辍学。自父亲去世后,家中生活每况愈下,他便于1930年在本村开了个杂货铺,经营烟酒糖茶之类,买卖很不景气。1935年又改商务农,从事体力劳动,种地种菜,用来养家糊口。这时,他结识了进步人士田蓝田,两人在本村共同办了两年冬学,当义务教员。此间,他阅读了孙中山先生的《论三民主义》等书籍,经常看报,接触进步人士,思想得到启迪,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这时,前妻王氏早已病故,继妻马刚是前等齐村马庆保之女(马庆保系泗水名流,曾任泗水县参议长)。马氏生一儿魏东臣,一女魏东荣。(后因马刚与婆母不和,1946年二人离婚)。另外,家中还有母亲刘氏和前妻所生之子魏东和,全家共六口人。
    追求光明 奔向革命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原任泗水县第三区区长的李延寿(北孙徐村人)为了扩大实力,以抗日为名,1937年12月组织了一支游击队。李延寿任这支游击队的司令,其兄李延年任供给处长,其弟李延龄任书记处长。魏璧轩当时认为追求光明、抗日救国的时机已到,遂参加了李延寿的抗日游击队。这支游击队自成立起,整天吃、喝,赌、吸,大肆搜刮民财,根本没有策划过如何抗日,弄得泗南地区民不聊生。人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有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司令部门上,上联是:一司令二处长官兄官弟;下联是:三匹马六杆枪作福作威(弟兄仨都当官,每人一匹马,每人一把匣枪外加一杆大烟枪),横披是:祸国殃民。这是对李氏三兄弟的形象写照。
魏璧轩1938年2月随这支游击队来到泗北柘沟,见到马庄的张衍祯。二人通过交谈、分析,认为这支游击队根本没有抗日行动,却到处搜刮民财,称霸泗南,遂退出了李延寿的这支所谓抗日游击队。1938年6月,在韦家沃(今永兴庄),魏璧轩经彭彬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真正实现了他追求光明,奔向革命的夙愿。
当时党组织是秘密活动的,泗南泗西一个党支部,三个联络点,分别设在乔家村、韦家沃和尖山村。尖山村的联络点设在刘怡人、刘忻人家的炮楼上,也就是魏璧轩同志的舅父家。这个支部的负责人是刘教行(东乔家村人,参加革命后曾用名何林丁,后用名刘化伯),为掩护其身份,组织安排他在炮楼底层教了几名学生,以教书为名开展抗日活动。这几名学生是:刘孝岚(子青)、刘化霖(化冰)、魏东和、王文猷、刘化一(这几人先后皆奔向革命)。支部的主要领导成员刘化伯、魏璧轩,彭彬、周蓝田等同志经常到这里研究开展工作,后来决定由乔志济(东乔家村人,革命后用名乔玉源,河南省民政厅厅级干部,现已离休)带领,派送魏璧轩、刘化雨(革命后用名刘苍寄)和东乔家村的乔志增、乔志栋一起到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当时山东分局党校设在沂水县岸堤。魏璧轩、刘化雨因有文化基础,被编入文化队。魏璧轩同志于1939年4月学习结业后,回泗水县任泗南支部组织委员,活动点仍设在尖山刘家炮楼里。
    沉着机智 与敌周旋
1939年冬,日伪军向邹东、泗南我抗日根据地大举清剿扫荡。为避敌锋芒,保存抗日力量,我抗日军政人员化整为零,各自分散隐蔽。魏璧轩同志想去泗北周蓝田家里暂躲一下,过了圣水峪向北走时,正与从北孙徐伪据点里出来的十几名伪军走个对面。魏璧轩同志背上的红色包袱里有些宣传品和文件,见躲闪不及,他忙将包袱向坝堰洞里藏,不料已被敌人看见了。敌人象一群恶狼,端着枪将魏璧轩同志团团围住。一个伪军头目狞笑了一声,装着鬼子的腔调嚎叫:“八路的?有多少?枪多少?在什么地方?快快招来,皇军大大地优待优待。”魏璧轩同志大敌当前无惧色,只是淡淡地一笑。伪军头目见他不理睬,带着几分气抽出皮带欲打。恰巧,背后来了挑锢漏挑的魏东洋。东洋家住南孙徐,是魏璧轩的本家侄子,干锢漏子这活多年,手艺高超,会修长短枪。那时用的枪械杂乱,经常缺损零件,伪军常找魏东洋给他们修枪,故而混得很熟。魏东洋见此情景,忙拦住伪军头目说:“他是俺叔,不是八路。你看他穿的粗布衣,带掌的登山鞋……。”伪军拿出包袱给魏东洋看,东洋接过来顺手填进锢漏炉子里烧了,然后对伪军说:“弟兄们别太认真,都是本乡本土混穷的,出门在外,弟兄们睁一眼闭一眼,给个方便。我给弟兄们弄几个钱,请你们喝杯酒,买双鞋穿,今天这事就算了吧。”于是东洋把魏璧轩拉到一边商议卖地的事。魏璧轩同志考虑了一下说:“卖地行,卖了地就成无产阶级了。”事后,东洋代魏璧轩卖了部分土地,将钱交给了汉奸队,两相无事。敌人扫荡过后,魏璧轩同志又回到泗南根据地。
1940年冬,日伪军纠集大批兵力对我泗南邹东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敌人每进一村,奸淫烧杀,无恶不作。魏璧轩同志当时住在李家庄马大爷家,做发动群众进行反扫荡的工作。忽听全村狗叫,便知敌人进庄了。来不及撤离,马大爷让他在地瓜窖里暂躲一下。日伪军象一群疯狗,端着刺刀闯进马大爷家的大门,吓得鸡飞狗叫孩子哭。正要里外搜查,集合号响了,日伪军忙着往集合点跑去。马大爷赶紧通知魏璧轩,要他趁敌人集合之际赶快转移。魏璧轩同志走出村庄约半里路后,为了不连累马大爷和全村群众,掏出手枪向高空“啪啪”连打两枪。敌人听到枪声,一窝蜂似地向村外扑来。魏璧轩同志见敌人已上圈套,便朝追来的敌人又打了两枪。鬼子头目挥舞着指挥刀嗷嗷直叫:“八路的这边……”魏璧轩同志凭借熟悉的地理环境,巧妙地摆脱了敌人,安全脱险了。
1941年1月,泗水国民党的头面人物于惠民投降日军,任南京汪伪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兼伪首都警卫师第三团团长,将李延寿部编为该团第三营,李任营长。李到南京后不甘屈就于于惠民的少校营长,旋即返回泗水。后李延寿和张显荣又拉起了队伍,在南北孙徐安上了据点,强迫村民加高加固圩寨,修筑碉堡,加强岗哨,大肆吹嘘南北孙徐据点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李延寿也更加疯狂地搜刮民财,且死心踏地与我抗日军民作对,弄得泗南民不聊生,大大阻碍了我泗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1942年11月,我尼山地委为了扫除民害,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配合鲁中军民的反“扫荡”运动,决定拔掉南北孙徐这两个伪据点,扫除泗南障碍。魏璧轩同志家住北孙徐村,对地形、地势和街巷了如指掌,组织决定让他参加作战会议,制定作战方案。战斗打响后,他指引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炸掉敌人碉堡,打开突破口,为后续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仅仅两小时就一举攻克了南北孙徐据点,俘敌皇协军司令张显荣以下五百余人。李延寿装成病妇,蒙着被子躺在担架上,骗过了我军战士的眼睛,侥幸逃跑。1957年在北京被清查出来,1962年死于薛城监狱。
    英勇悲壮 守卫戈山
1943年底,鲁南一地委派周林、彭彬、赵协海和孔震等同志,协同泗水县(邹东)二区区委书记魏璧轩深入戈山一带,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组织民兵,扩大抗日力量。戈山一带抗日团体蓬蓬勃勃地建立起来了,他们扒公路,设路障,拦军车……成为日伪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敌人扬言要向戈山人民施行残酷的报复。
1944年6月~11月,日伪军纠集兵力先后四次围攻戈山,戈山人民奋起抵抗,日伪连遭失败。魏璧轩同志当时曾作诗一首:
戈山人民斗志昂,
鬼子汉奸休猖狂。
四次进攻遭惨败,
秋后蚂蚱活不长。
1945年2月4日,伪十军荣子恒部由费县转驻泗水城。立足未稳,我鲁南三团和鲁中部队在我地方部队和民兵配合下,一举攻克了泗水城,全歼伪十军和泗水伪政权,击毙伪十军军长荣子恒以下一百二十余人及日军指挥官石川以下二十余人,俘敌师长和伪县长李香亭等近两千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驻兖州的日军得悉泗水城告急,立即调集兖州、邹县、曲阜的日伪军一千五百余名,于二月五日夜间向泗水城扑来。不料我军已撤出泗水城,日伪军扑了个空。敌人增援未成,恼羞成怒,即扑向戈山。天将拂晓,敌人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戈山,大炮支在公路上,重机枪架在村西北房家楼上,轻机枪支在后桥上,一场恶战将要爆发了。
二区区委书记魏璧轩听到消息后,迅即奔赴戈山,是时,敌我双方已拉开阵势。魏璧轩同志向干部群众作了简短动员:“敌人这次来势汹汹,兵力雄厚,敌我力量悬殊很大。我们各组织团体一面要狠狠打击敌人,一面尽快做好群众的转移工作,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话音刚落,炮火铺天盖地袭来,敌人开始进攻了。村长李运常和妇救会组织群众转移,魏璧轩同志和村支书张从山,民兵大队长李汉柱指挥民兵用抬杆、步枪、土炮、手榴弹、地雷、石头迎头痛击敌人,区中队长赵协海带领区队赶来增援。北围墙三十多丈被敌人炮火轰倒,魏璧轩同志带领民兵迅速堵上。上午,敌人组织了两次进攻,由于戈山人民坚强抵抗,日伪军未能攻进戈山村寨。
午后,敌人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又发起了攻击,北围墙被全部轰倒,形势异常严峻。魏璧轩同志对刘孝谟说:“你先带领一部分群众突围,抓紧与主力部队联系。”又将一个公文包交给刘孝谟:“这里边是地方党组织和党员登记表,还有一些文件,要切实保存好。”刘孝谟同志接过公文包,郑重地表示:“魏书记你放心,有我在就有公文包在!”他怀揣公文包,身背一名受重伤的民兵,带领部分群众,与敌人周旋到下午两点才突围出来。
戈山村民同仇敌忾,冒死守圩寨,但终因敌强我弱,最后失守。日军进村后,实施了残酷的大屠杀。戈山群众被杀九十六人,受伤一百三十二人,烧毁房屋一千二百余间,烧死牲畜二百八十一头,铸成泗水人民抗战以来的最大血案。
直到下午五点,这些双手沾满戈山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兽性已尽,遂抬着三十二具尸体,伴着六十四个伤号狼狈归巢。
魏璧轩同志在这次战斗中也负了伤。事后,他不顾伤痛,积极带领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慰抚殉难群众家属。
    艰苦朴素受到毛主席称赞
全国胜利后,部分地方干部及工作人员由农村进入城市。魏璧轩同志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以毛主席指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来严格要求自己。他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而且还象口头禅似的处处宣传这两句话,要周围的同志都保持战争年代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l950年魏璧轩同志任平邑县副县长时,穿的还是带掌的布鞋,吸的仍是旱烟袋。由于他紧密联系群众,生活艰苦朴素,工作认真踏实,被评为模范县长。
1952年冬,魏璧轩同志调中央政法干校学习。一天,毛主席、周总理、汪东兴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该校。毛主席等进入学员宿舍,发现魏璧轩同志床上铺的盖的是粗布被褥,枕头是一个包袱,枕头边放着一杆旱烟袋,床前放着一双带掌的粗布鞋,衣架上挂着一件老山羊皮大衣。毛主席在床前停住了脚步,察看着这一切。汪东兴同志上前轻轻拍了拍熟睡着的魏璧轩,魏璧轩同志睁眼一看:“啊!毛主席!”忙欠身欲起。毛主席说:“别起、别起。”又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是从山东平邑县来的。”毛主席以赞扬的口吻说:“平邑是老革命根据地嘛,保持着老八路的作风。”由是,魏璧轩同志学习期满后,组织决定将他留在政务院内务部,任民政司第一秘书。
魏璧轩同志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受到毛主席赞扬,留到中央机关工作,当时在平邑、泗水两县传为佳话。
1954年古历腊月十六日,魏璧轩同志接到家中母亲病故的电报,请假回家奔丧。内务部送来一副挽联,上写着:“看到了新中国五年建设可以含笑泉下,未来的社会主义尚待我辈奋发努力。内务部敬挽。”魏璧轩同志手捧挽联,抱痛离京,千里奔丧,安葬慈母。
    坚持正义 身陷逆境
魏璧轩同志1955年调到四川省民政厅任救济科长。他牢记毛主席两个“务必”的教导,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工作认真负责,却被一部分人视为“土气”,“太认真、不灵活”。久而久之,相互之间产生了隔阂。1958年,民政厅副厅长甘××挪用救济款几十万元作为别用,身为救济科科长的魏璧轩同志,坚持上级规定的“救济款不准挪用”的原则,坚决抵制这种错误做法,因而得罪了领导和一部分人。在整风反右运动中,有人挟嫌报复,魏璧轩同志被打成反社会主义分子,开除党籍,撤职并降三级(原十五级降为十八级)留用,后调到成都铁路局车务段任主任。1960年又调到四川省内江市车务段材料厂任主任。1961年因政治压力,加之身体不好,申请退休。
退休后,魏璧轩同志闲居无聊,追思往事,经常挥毫作诗,述怀言志。兹录几首,以见情怀:
忆往昔
忆昔倭寇到鲁南,重重妖雾罩人间。
敌伪顽匪逞凶暴,人民大众受苦难。
救国图存挺身出,风暴险阻敢当先。
强敌顽匪消除尽,换来今日好河山。
余本山区一庸人,披荆斩棘三十春。
艰苦岁月钢铁志,残酷斗争不屈身。
斗敌斗顽怀赤胆,对党对民报忠心。
问余何故能为此,端赖党的培育深。
问余何事闷悠悠,物换星移已白头,
回忆往事知多少?恰似海市现蜃楼。
魏璧轩同志身陷逆境达二十年之久,政治上、思想上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总有一天能公正地对待这些历史的不平,但又感慨年老体弱,不能再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四化建设中去,因作自感诗一首:
自 感
年老体弱欲何之,阅古研今脑钝迟。
老骥伏枥恰相似,志在千里是胡思。
闷来寂寞访挚友,闲时有兴诵古诗。
老朽之我何所愿,但盼四化实现时。
    平反昭雪 恢复原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这次运动中造成的冤假错案彻底进行复查、审理。魏璧轩同志含冤负屈二十年,终于1979年2月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党籍,官复原职,又晋升一级,为行政十四级干部,再度革命历程。但岁月蹉跎,时光难再,魏璧轩同志此时已是七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了,他荣回原单位后,因年迈体弱,力不从心,即申请离休。
一天,他从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苏东坡重游西湖有感,即赋诗两首,以抒情怀:
其一
西湖名胜自古留,东坡何能再重游?
古人才华今人慕,故作此曲志同流。
其二
东坡诗词系佳文,曾将西湖喻美人。
岁月悠悠已千载,湖在人去美名存。
归去兮 两袖清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魏璧轩同志自离休后,终日思念亲人、战友,思念艰苦奋战过的家乡故土,于1979年10月回泗水扫墓、探亲、访友。临行前,爱人刘翠如准备给他做身毛料衣服穿着回家,他执意不肯,说:“穿得好了,乡亲们会不认得我了。”
车到泗水,魏璧轩同志思绪万千。从车站步行十八里来到生育他的北孙徐村。“想见慈颜空流泪,欲听教诲杳无音”,魏璧轩同志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走向他父母坟前,深深地行了三鞠躬礼,肃穆伫立,良久依依,不忍离去。
魏璧轩同志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在建设时期呕心沥血,为民解除疾苦,为党分忧解愁,却身陷逆境,遭受政治迫害,致使身染肺癌,医治无效,不幸于1987年5月1日与世长辞,终年八十岁。根据魏璧轩同志生前一贯作风,丧事从简,举行了由领导和魏璧轩同志亲属及生前友好参加的遗体告别仪式。灵堂前挂着挽联,其文是:“为革命抛家舍业一心一意,求真理历经坎坷不屈不挠。”横披是:“忠耿千秋。”
以史为鉴,以文会友。我们是魏璧轩同志的亲属、亲戚、战友,对魏璧轩同志生前经历知之较多,但战争年代及解放后的建设时期,很少在一个省区、同一单位工作,所见所闻又多受局限,且年代久远,对其史事了解得断断续续,谨记其革命历程剪辑,并以此与其当年战友共同回忆中国革命和建设走过的艰难曲折历程。魏璧轩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党中央号召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过二年紧日子,度过暂时困难的今天,仍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挂一漏万,疏漏不足之处,尚祈魏璧轩同志当年的战友及同时经历逆境的同志多加补充,并批评指正。(作者:魏东臣 刘化冰 刘孝沂 )
浏览:141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血色军刀
    血色军刀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