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红军刘德胜系列故事之“鱼水”军民情

史海钩沉 发表于2018-11-21 10:51:58


      

今天我们幸逢盛世,生活和谐,岁月静好。乐享太平之时是否曾感恩过为争取这一切而牺牲的无数先烈,是否回首过那浴血奋战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缅怀先烈,珍惜当下,致敬英雄!

★铁血军魂

荣耀致敬★



1956年5月——1960年9月刘德胜任南通军分区司令员

佐证材料见附录:

南通今古》99年第一期有篇文章,讲述了以刘德胜司令员领导下的南通军分区和当地群众鱼水情的故事。


            blob.png



军分区原大门即正门坐南朝北,与通师四附(今城中小学)校门相对。历史上这大门曾是一条水巷,3米多宽80米长,是附近居民到濠河水码头用水的通道。大门内,两侧为值班室和传达室,巷内有四道过门,与两侧营区相连,是官兵和家属的交通过道。50年代时兴跳舞时,军人俱乐部在政治部楼厅举行的周末友谊舞会,邀请地方上的男宾女士,也都是从司令部大门进出。


      1956
年上半年,刘德胜同志由驻上海某师师长调任南通军分区司令员后,南通的拥政爱民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这位年已半百的老红军,不居功自傲,坚决服从的领导,当年扩建人民路、兴建通吕河节制闸水利工程、开挖姚港河闸、支援农业社抢收抢种、抢修灌溉渠以及每周一次的扫大街、冬季扫积雪等,与官兵一道,流下了一样多的汗水。由于解放军和群众接触交流多了,彼此之间没有隔阂,居民都乐意把心里话讲出来。


如居委会主任孙淑、人民代表任刘舜等向刘司令反映:我们南大街、丁古角、仓巷一带数百户居民家吃水用水非常困难,平时吃水、淘米、洗菜、洗衣等用水全靠几口公共水井,经常要排队,甚至没有水。濠河水码头,有的离的远不方便,靠近的又去不了,因为是司令部的大门。这大门其实是居民祖祖辈辈到濠河用河的水巷码头,自驻进了日本鬼子的宪兵司令部,才禁止居民通行;盼到日本投降,又驻进了国民动派的警备司令部,也不准居民进去;盼到南通解放,又驻进军分区的司令部,这水巷仍是司令部的大门,居民就近去濠河用水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如能让出水巷水码头,解决居民用水困难,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解放军的恩情。


       刘司令听后既感动又同情,他说:请转告居民相信,解放军的分区司令部,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是解放人民,为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绝不会置人民的困难于不顾,一定尽快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给居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为解决几百户居民用水困难,分区不惜牺牲自己利益,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群众。会议很快取得共识:刘司令随即宣布决定:
一、搬迁司令部大门和值班室、收发室,封闭巷内过道门,将水巷、水码头、水桥整修好后,再移交给居委会。
二、大门、水巷让出后,机关人员和家属通行怎么办?可在水巷围墙上面建造一座天桥。


   决定作出之后,分区机关全面动员,贯彻雷厉风行。但在具体实施时又遇到许多困难,最主要的是经费,要用不少钱,那时用钱谈何容易!也是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军队是按人头,按科目,限数额按级下拨的,专项专用又少的可怜。他们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勤俭节约精神,精打细算,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废旧材料,组织机关官兵自己动手,参加劳动。为了赶时间赶任务,甚至连续挑灯夜战,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提前完成了迁移大门、建造天桥、新建值班室、收发室和维修水巷码头的任务,于19575月上旬正式把水巷水码头让出给群众使用。


   从此,司令部新大门,与四附校门错开,东移了50米,既简朴又宽敞,门内新砌的四间平房,均用旧料砌成,40多年了这两室仍在超期服役。新建的天桥为木结构,旧砖台阶,毛竹扶手,虽不美观但很牢固。解放军同志站在天桥上,眺望濠河美景也别有一番新意。水巷里居民男挑女提,人来人往,欢乐地在水码头水桥上用水,笑声、水声、说话声交织在一起。群众开心地说:这下子我们吃用水不必走远路了。


   开始,也有群众认为世上哪有民要官让出大门的事,这是难为人家似乎很难办到,现在恍然大悟,原来解放军为人民顾大局,克服众多困难,许多居民和官兵都称军分区天桥是
军民鱼水桥


参考文献:南通今古 1999


1956-1960南通军分区司令员.png

浏览:280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
  • 辉哥
    辉哥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