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在滨北根据地金凤坡村抗日小学(文/潘兆仲)

13376 发表于2018-12-01 14:07:12

10岁那年,在滨北抗日根据地上抗日小学,既是学生,又是儿童团员。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查汉奸,送鸡毛信,读抗日课本。为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宣传“男耕女织开展大生产”。以实际行动赢得信任,为民兵看口令、传口令,民兵队长夸我小民兵、小八路,我憨笑。

本人故里鲍疃村,地处日照县西部。日军推行碉堡战术,5华里一小据点,10华里一大据点,碉堡星罗棋布,我们村西岭就有敌据点,是日军对滨北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别看敌人碉堡多,夜间大门紧闭,不敢出门,所以5华里以外是游击区,10华里是抗日根据地。我上抗日小学的地方距鬼子据点不足20华里,已是活跃的抗日根据地。1943年,大哥潘兆松,为八路军滨海军区购买钢材修造枪支。那时钢材属禁运物资,被坏人告密,大哥被西岭汉奸队抓去,在家不安全,父亲把我送到金凤坡村我外婆家上学。金凤坡村地处滨北抗日根据地街头区中心,村落四面环山,进出只有一条路,是安全地带,滨北民主政府已在这里创办抗日小学。我6岁开始在本村上学,这时已是四年级的学生。同学们知我从敌占区来,对我说鬼子不可怕。日本鬼子来了,民兵们在周围山上放手榴弹,鬼子一听到处都是八路军,就吓跑了。足见那时根据地内,人民战争思想很普及。

学校用的课本,是从抗日民主县政府领来的,一概不收费。课本有的用粗糙纸印刷,有的用黄连纸单面印,折叠线装,石印印刷。低年级课文,有篇小英雄的故事,大意是宝儿和小七两个儿童团员,在山沟里打柴,突然一队鬼子顺山沟悄悄而来,拿出糖果给二人吃,让他俩告诉八路军在哪里?小七暗嘱宝儿回村报告,就对鬼子说:“我知道八路军在哪里,宝儿他妈有病,急等用柴熬药,你们让他回家送柴,我领你们去找八路军。”日军一听高兴极了,又给小七很多糖块。小七表示高兴的样子,领着鬼子爬山沟,走陡坡,来到一条两山夹一峪之间,他边跑边喊:“八路军同志,鬼子在沟里,赶快打啊!”日军开枪打死小七,八路军复仇的枪弹杀向敌人,打了个胜利的伏击战。小七成为抗日英雄。这个故事同学们逢人便讲,村村寨寨都知道抗战光荣,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以后我当教师,讲给学生们听,后来又讲给儿孙听,影响几代人。

为民兵看口令,我的近房舅父为金凤坡村民兵队长,每夜安排民兵站岗、巡逻,并告诉他们当夜口令。口令由乡联防团统一制定,民兵夜巡遇人大喊“口令!”答上的就是自己人,答不上就哗啦一声拉枪栓,推上顶门火,高喊“不许动!举起手来。”严防敌特破坏。口令都是结合抗日的新词,如胜利、开荒、纺织、生产等。每次传两夜的,舅父目不识丁,接到口令先让我看,告诉他今晚、明夜各是什么口令,并一再嘱咐不要对别人说。我守口如瓶,即是外婆也不告诉她。经反复考验,舅父见我诚实,加之大家都知道我为防日伪军伤害来到解放区,赢得信任。不仅口令次次先让我看,有时还让我传口令。舅父队长在民兵面前夸我小民兵、小八路,我憨笑。

同学们最高兴的是八路军队伍到来,这天,开来了一队八路军,乡亲们忙拥军,同学们倒开水,送鸡蛋,和战士们交朋友。见他们个个背着满满的子弹袋,同学们要解开看看找弹壳玩,战士们个个以笑婉拒。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支地方部队,每人5粒子弹,作战时要求弹无虚发,枪枪命中,据说,有位战士一枪打死两个鬼子,后来还登了报。子弹袋里装的是细高粱杆。兵不厌诈,那时伪军子弹也不多,看见八路军背那么多子弹,自知不是对手,逃之夭夭。

为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各抗日根据地掀起“男耕女织,开展大生产”宣传高潮。同学们帮老师在一家临大街的石灰墙上,写下“男耕女织,开展大生产”9个大字。字很大,自右而左写满三间屋后墙。这时正逢儿童节,学校开大会庆祝,同学们合唱1943年流行的抗日歌曲:“中国抗战六年多,日本小鬼无奈何,英美看着有果采,也和日军打起来……”歌词唱出了中国抗日形势的变化,也唱出了世界反法西斯形势。这支歌很受欢迎,到了1944年,头一句改为“中国抗战七年多”继续唱,一直唱到抗战胜利。

学校组织秧歌队,宣传开展大生产,敲锣打鼓,踩高跷扭秧歌,借来服装演节目,我和5位男同学,扮成青抗先、儿童团,扛着镢头表演开荒,6位女生身穿花衣裳,扮成大姑娘、小媳妇,手拿织布梭,表演纺纱织布,引来大批人围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我们演唱师生们自编的快板、歌词,边唱边表演。记得快板有:“儿童团青抗先,扛起镢头上南山,开荒开了一大片,多打粮食好支前……”歌词有:“纺车嗡嗡响,大嫂纺线忙,嫂纺纱妹织布,自己动手有衣穿……”自编的唱词开始不顺口,边唱边改,慢慢合辙押韵。这些唱词虽然土里土气,但通俗易懂,紧扣形势,弘扬主旋律,受到县政府的表扬。

石灰墙上的9个大字,是老师用黑色树漆写的,又写在屋檐下,雨淋不着,竟保留30多年。1974年笔者故地重游,见“男耕女织,开展大生产”9个大字仍存,拍照纪念。成为我们抗日小学宣传开展大生产的历史见证,也勾起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1.png

浏览:83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