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沂蒙山腹地的莒南县。父亲兄弟五个,排行老二,名曰卞立勋,字子策。童年时期家境较为殷实(土改时划为地主),在家读完私塾。考取了山东省立第五中学,1 93 1年毕业之后,没过多久即被聘为大店第二完小任语文教师。这一时期国家正处于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机,又值袁世凯与日本签定了2 1条卖国条约,接着又爆发了“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占了东北。父亲和全国热血青年一样,义愤填鹰。他把语文课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课,启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起了学校当局的不满,于是父亲于1 93 5年辞职,回原籍卞家汀河村。
回家第二年他在本村办起了一所小学,据1 9 8 6年出版的工具书《山东各地概况》《著名人物》栏记载“卞子策1 9 3 6年参加革命”这样就与他回乡办学开始即参加革命相吻合。从办学开始他即以满腔热情投入教学之中。白天给6 0多名孩子上课,晚上又办起了有3 0多名青壮年参加的农民夜校。而且还利用周围村庄,如北边的汀水、南边的许口村逢集的机会,带领学生宣传抗战,可谓是不遣余力, 日以继夜,奔走呼号,为当地的抗战形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到1 93 7年底历时两年多村小学被迫停办。据有关史料记载父亲所教的学生,80%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8年曰寇铁蹄踏进了鲁东南大地,父亲挺身而出带领民众,举起了抗日的大旗,口号是:“抗外侮,救国家,打日本,保家乡,誓死不当亡国奴”,接着父亲又被上级任命为莒县第七区动委会主任,在他的直接影响下,他的五弟卞立群、侄子卞维贞、卞维汉等参加了革命,为优化工作环境,母亲和五婶都分别加入了党的组织,辅助父亲、五叔做一些掩护革命活动、传递情报等必不可少的工作。在父亲积极努力下,不足20 0户的卞家汀河村就有20多名村民入了党成为名符其实的革命村。除了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工作外,父亲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组织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他和战友王玉坡等,接受鲁东南特委的提示,投入带些迷信色彩的“金钟罩”组织,拉起了上千人的抗日队伍,由于七区在全县的基础好,经上级的批准,七区在全县率先成立了区中队,开展村与村联防联治,当时日军已在莒县设立了大店、汤头、黑家岭等五个据点。在这种形势下,父亲带领区中队,割断敌人通讯电线,破坏敌人公路交通。一次他抽调区中队十几个人,其中有本村的卞立欣、卞得周等人,利用夜晚的时间,潜入台潍(合儿庄至潍县)公路马坡村附近,用绳索把谷草捆在公路桥桥墩上,然后浇上食用花生油,点上火烧毁了两座曰军用东北红松建造的木质大桥,中断了敌人的运输通道。
1939年上半年的一天,大店据点出动了一小股日军去汤头据点,路过卞家汀河村,有意挑衅父亲的区中队,在东岭相遇时父亲先与姓丁的日本翻译交谈了几句,企图强行通过,父亲高声呵斥“站住”,区中队的人马迎在前面,手中端着枪怒目相视。僵持了约有半小时,日军不得不绕道而行,此时没等父亲下命令,急不可耐的队员们就尾随着鬼子兵,在追到西岭柳峪村前时,与敌人接上火,展开了枪战,最后终日军边战边退,脱离了接触。这一仗虽然日军有伤亡,但我区中队也损失惨重——死3人,伤3人,其中卞家汀河村死伤各1人,卞得周牺牲,卞立欣重伤,肠子都出来了。为稳定局势,父亲组织人力、物力,尽最大可能解决、安抚伤亡亲属。父亲把家里仅有的500公斤高梁也捐了出来。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巩固扩大根据地。1940年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接着七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父亲任副区长,兼任区中队长。他日以继夜,做了大量政权建设的基础工作,受到上级表彰。1942年他被任命为莒临边办事处主任(县团级),次年终因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积痨成疾,为国捐躯。噩耗传遍沐河两岸,不少人为之惋惜、动容哭泣,1945年8月日军大势已去,胜利的曙光已经撒向了沂蒙大地。这时上级在西北庄召开追悼大会,宣布父亲为“革命烈士”。在这以后的一些年月里,经常遇到一些质疑,认为父亲不是前线阵亡的,是病故的。据权威史料记载,还有华东烈士陵园陈列的烈士名录:父亲是县团级烈士无容置疑。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清明节,我带领我的全家回老家给我父亲立了碑,在墓志铭上工工正正的刻上“革命烈士卞子策”。
父亲1943年离世时,我刚刚七周岁,由于战乱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父亲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是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1981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丐乓本清源,各级政府都在挖掘整理历史资源,莒南县民政局有两位同志来到我的工作单位通过组织征集我父亲的历史资料,我把我保存我父亲用过的砚台捐献出来,但是他们最需要的父亲照片却没有,据我母亲和五婶的回忆,用我和我姐的照片,请枣庄市一名画家经过几度修改,画了父亲的画像。这幅画像首先在莒南县烈士陵园纪念堂布展,后又相继在“沂蒙英烈”、“沂蒙英烈颂”的专著中配着父亲的传记刊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以“父亲的画像”为题写了篇稿,分别在《枣庄日报》和《临沂大众》报上发表。
解放初期,五叔进省城不久,就发信叫我去济南上学,以完成父亲没有完成对我供养的任务。1952年冬一个星期天五叔带我去照像馆,照了一张“叔侄照”以作纪念。之后,我长大成人到枣庄参加工作,建立了家庭,养育了三个子女。1978年我父亲的战友张子亮(抗战时期县独立营营长)向我要家庭成员合影照,为回应幸存于世的老前辈的关注,我特意带上老母亲去照像馆照了张“全家福”。
父亲卞子策1936年参加革命,1943年牺牲,整整在世上度过了38年,从抗战初期到抗战胜利前夕,用短短8年的时间,塑造了一个英勇顽强抗战志士的形象,为沂蒙精神增了光添了彩,是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