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来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离去多年的父母,想起他俩当年分别参加新四军和八路军投身抗日救国的艰苦岁月。
1922年3月28日,我父亲李连德出生在安徽省庐江县盛桥区高老村,1938年3月在家乡参加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后来部队领导发现我父亲武艺高强,机智勇敢,政治可靠,1941年4月将其调入新四军军部,担任副军长兼政委项英的警卫员。“皖南事变”发生,因叛徒出卖,项英同志遇害牺牲,军长叶挺被关押。父亲随后被提拔担任新任新四军军长陈毅的警卫排排长,第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在跟随陈毅首长3年多的时间里,不仅出色的完成保护陈毅首长的安全任务,还在保卫军部一次的战斗中,亲自用刺刀杀死了4个偷袭军首长的日本鬼子。当时,一位战友被敌人的刺刀刺中了肚子,肠子都流了出来。战斗结束后,父亲背着受伤的战友归队,路上,一位受伤的战友吃力地对父亲说:“你不要背我了,我不行了,你将来如能回到家乡,请给我家送个信。”说完就牺牲了。解放后,父亲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忙赶到卅埠战友的家乡,为那位牺牲的战友送了信,并为其办理了抗日烈士的证明,使其父母和亲人得到安慰。
父亲跟随陈毅首长转战苏皖山区,在行军途中,部队经常断炊断粮甚至缺水,饿了就吃野草、树叶和瓜藤,渴了,就把系在胳膊上的白毛巾解下来,利用早晨在庄稼和草藤上沾露水,然后用力拧毛巾,让露水滴进嘴里解渴。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着新四军改编,父亲被调入第三野战军,担任山东滨海北四分区海防大队大队长。在此期间,经部队首长杨晓春介绍,父亲与1942年在青岛参加八路军的卫生队队长、山东姑娘王四菊结婚,开始了新的夫妻军旅生涯。
父亲经常跟随部队南征北战, 1947年,在大别山的一次战役中,他英勇杀敌,和敌人猛拼猛打,门牙不幸被敌人的弹片炸崩,肋骨也被炸断了一根。可父亲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继续与敌人顽强作战,战役结束后,荣立了三等功。
1950年1月29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全国大规模剿匪斗争开始后,父亲又被调回安徽巢湖执行剿匪任务。他曾认真宣传党的政策,采取攻心战术,大部分匪军深受教育,纷纷弃暗投明,主动出来自首,有的匪军穿着长大褂,把枪支弹药藏在衣服里,然后上缴给当地人民政府,当地的匪军队伍很快土崩瓦解。父亲没费一枪一弹,很快出色地完成了剿匪任务,受到部队和地方政府的表彰。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父亲又积极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志愿军第三分部辎重三营十一连连长,
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一次,父亲带领的连队不料被美军包围,通讯联络中断,当时敌强我弱,无法突围。
在这危急关头,父亲急中生智,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了一封暗号信: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圈,中间是个小圆圈,大圆圈外面有无数个箭头指向小圆圈,然后让通讯员穿过敌人的封锁,交给了外围的我军张营长。张营长接信后一看,便知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被包围了,马上带众兵前去支援,很快把父亲带领的那支小分队解救出来。事后才知这是父亲和张营长事先定好的暗号:谁在战场上被包围,谁就利用这个暗号通知和请求支援。
父亲在将近20年的战斗生涯中,曾先后历任战士、通讯员、警卫排长、特务团三营九连连长和区大队长等职务,参加过数百次大小战役,身经百战,历经艰险,冒着枪林弹雨屡立战功,荣获勋章多枚。
青岛地处东海之滨,与日本一海之隔,是当年日本侵占最早和破坏最严重的地区。1942年,为了抗日救国,母亲王四菊初中尚未毕业,便毅然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投入残酷的抗日战争。她开始担任部队卫生员,不久被提拔为卫生队长,部队打到哪里,
她就带领卫生队紧跟到哪里。对每次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伤员,母亲都及时带领救护人员认真细心地进行包扎治疗,尽快为伤员解除痛苦。每当发现伤员伤口发炎,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她便是马上用从战场上获来的战利品德国水壶,灌入热水垫上湿毛巾给伤员热敷消炎。直到解放后多年,我还抱着一只德国水壶
当玩具,母亲只要看见,就给我讲述她在部队抢救伤员的故事。
1956年8月,父母从泰安军政干校转业到定陶县工作,1987和1993年先后去世。父亲临终之前曾对我说:”忠孝不能两全,我平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对父母尽孝。解放前在部队,
我从未给家里联系过,二老因为我受了不少连累,使他们担惊受怕十几年,深感内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活着没能尽孝,死后,要把我的骨灰送回家乡的山上,安葬在你爷爷奶奶的坟旁,守着那里的山山水水|。”
父母虽已去世多年,但他俩的笑貌音容还时时浮现在眼前,他俩讲述过的不少战斗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其中,陈毅夫人张茜当年教我父亲踢毽子的动人故事,一直历久难忘。
记的小时候,一天,父亲发现我学起踢毽子,便说:“来,小女儿,我教你踢。”我惊讶地问:“爸爸,你还会踢毽子?”话音落地,爸爸笑了,他说:“我也有老师教过。”随后他便踢起来,还不时变换着花样踢。当时,我看傻了,心想,父亲总是说他过去在部队经常送信打仗,怎么还会踢毽子?在我疑惑的时候,父亲拿着毽子向我走来笑着说:“踢得还行吧?”我高兴地
蹦跳起来,拍着手说:“好!好!好!”我紧拉着父亲的手,急切地问:“谁教你的?谁教你的?”爸爸神秘地说:“有位名师教过我。”他说着便坐在凳子上。我急得连拍他的膝盖:“快说快说,谁教你的?哪个名师?我也要跟他学。”女儿的追问,引起父亲深情的回忆,他自豪地说:“这位名师就是你张阿姨,她是我的
老首长夫人,名叫张茜,当时只有老首长对她直呼其名,那时我们都称她张主任,1942年,我曾和她在一起工作。每到休息时,她就教我踢毽子,她是踢毽子的高手,看她踢毽子比看戏还开心,她体态轻盈,聪慧伶俐,踢法多样,她前踢后翻,毽子就像她喂养的小鸟,在其前后左右上下飞舞,一次能踢一百多个,累得坚持不住了才停下。哪像你,刚踢三五个,毽子就跑到一边休息去了。”我趴在他的膝盖上,好奇地问:“爸爸,你整天跟她学踢毽子?”父亲开心地说:“当然不是了,她还教我学习、读书、写字哩。”我又问:“她文化高吗?字写得好吗?”父亲说:“她不仅文化高,而且字写的漂亮。一次,她教我写马字,我把马字上面的第一笔画写歪了,她笑着用手点敲我的头说:李排长,你看,这匹马头都歪了,你愿意骑歪头马吗?我又赶快认真重写一遍,她看了高兴的说,嗯,这匹马有精神......”
多少年来,在部队养成严守机密习惯和有功不居的父亲,对当年凡涉及新四军首长的事情,一直守口如瓶,直到他临终前夕,他才悄悄向我透露,他经常提念的那位老首长就是陈毅元帅,而张茜阿姨则是他的夫人。
在这篇文章撰写过程中,承蒙中共定陶县委副书记刘守文、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谷守雷、老干部局办公室主任孙秀娟给予了关心和支持,他们热情帮助我们查阅了历经保管77周年的父母档案,确保了内容翔实准确。在此,深表感谢!(李英口述,魏玉传杨节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