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虎山突围——访谭道皆(文/陈敬刚)

13396 发表于2018-12-01 17:22:24

导语:“我们是塔山英雄团,英雄的战旗迎风漫卷。光荣的历史英雄写,塔山阻击战威名天下传。我们是塔山英雄团,血染的战旗代代传。继承光荣的传统,迈开阔步永远向前……”

听到这雄壮、嘹亮的军歌,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享誉中国军界的“塔山英雄团” :即广州军区41军123师367团。这支英雄部队的前身是于抗日战争期间组建于1940年的山东省胶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胶东5支队16团, 后为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解放战争期间曾经在举世闻名的塔山阻击战中荣获“塔山英雄团”称号。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曾于上世纪60年代担任该团团长。

原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离休干部谭道皆(副军级)就是这支绿色长城中一名光荣的战士、军官。

在战火中历练、成长

70多年前,24岁的谭道皆为了保家卫国,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八路军,参与对日作战,转战南北,戎马一生:先后参加了文登、荣成地域荫子夼、双顶洼、夏庄村、上下徐家等战斗、4次反击“抗八联军”的战斗和攻打黄龙岘战斗,与胶东海区党政军民一起浴血奋战,先后解放了昆嵛山地域和文登、荣成、牟平、威海内陆大片地域。70多年后的今天,年已百岁的谭老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依然清晰记得自己经历过的每一场战斗。近日,老人百岁华诞之际,昔日的老战友们纷纷前来贺寿,谭老也向笔者讲述了那炮火连天的烽烟往事……

1916年,谭道皆出生于山东威海荣成市东山镇河东村,日寇侵占山东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波及了谭道皆所生活的地方,参军打鬼子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怀着对日寇的仇恨,他于1939年 5月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战火中,谭道皆不断成长、历练,短短两年间已经从一名普通战士提升为山东纵队胶东军区16团3营营长。

1942年,敌后抗战正处在最艰苦的困难时期,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扫荡”空前频繁残酷。下半年,太平洋战场的日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逐日提高,特别是楔入黄海腰部的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尤为日军统帅部所重视。入冬后,日本侵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 ,妄图消灭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于11月8日亲抵烟台召开作战会议,当年11月至年底,日军第12军团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集结日伪军一万五千余人在10架飞机、26艘军舰的配合下,对胶东军区发动“第三次鲁东作战” ,进行了连续40多天的“铁壁合围式”大扫荡,妄图将胶东八路军压缩在半岛东端加以歼灭。我方为加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军事斗争的统一领导,胶东军区于同年7月1日宣告成立,全区主力共有五个团。此时连同各县大队和区中队在内,胶东军区总兵力共不过14000人,装备落后,弹药奇缺。从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在这场生死大搏斗中,我军显然处于劣势。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制定了“以营连为单位,分散游击、分区坚持”的战略方针,军民齐动员,粉碎“大扫荡” 。

夜闯“鬼火阵”:中国式“敦刻尔克大撤退”

此时担任营长的谭道皆率部驻守在海阳县和莱阳县东部地区,奉团首长的命令,他带领七连、九连两个连和部分群众于11月19日从驻地出发,20日转移到海阳县招虎山一带与敌人周旋。

11月20日,日军于胶东半岛东端的荣成、牟西,西端从平度南北两个方向从海上登陆,四面展开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采用拉网式、梳篦式的铁壁合围,并疯狂实行“三光政策”。日寇逐渐缩小包围圈,在以马石山为中心的合围点疯狂屠杀我抗日军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大惨案”。

胶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彭嘉庆、十六团团长周光和政委张寰旭,率团直机关、警卫连、机枪排和三营八连,在马石山主峰以南陷入包围。午夜突围时与越过招虎山的日军相遭遇,受阻后北撤。由于派人四处寻找失散的地方干部和群众,结果延误了突围时机。周团长率领部分干部战士,在八连的接应下突出重围。彭主任掉队后,只身带领警卫员改向西南突围,几经危险被谭道皆接应到三营。

谭道皆此时所在的活动区域位于招虎山北部的一个山头,正处于包围圈内, 22日中午日寇逼近招虎山,形势非常严峻。夜幕降临后,日寇宿营于谭部据守的山头以南地带。这时在敌营周围突然出现了一道道长长的火舌:日伪军沿包围圈设置了许多“梅花式多层次”岗哨,各岗哨之间大约相隔100多米,每个岗哨设有两三名敌兵,并在所有的岗哨前都用柴草点起一堆篝火。由于哨兵不断向火堆里添加柴草,火势很旺,形成了大片如同毒蛇吐信、群魔乱舞般的火网。远远望去,就像一簇簇正在跳动的鬼火……

在寒冷的夜色中,伫立在山顶上凝视着敌人设下的“鬼火阵” ,谭道皆心情格外沉重:我方队伍中不仅仅是两个连的官兵,还有军区政治部主任这样的高层领导及海阳县政府的人员,而且还跟随着大量当地群众。

夜间必须实现突围,不然天一亮必然会成为敌人的“口中食”。可怎样才能够安全突围呢?如果向无火处转移,由于行动路线太长,天亮前肯定无法完成突围。

入夜后,谭道皆和彭主任利用敌人疲惫之机,召集连队和海阳县政府的干部研究作战方案,部署了突围方案:“在敌人布设的“鬼火阵”中蛇形行进,突破包围圈。”

谭道皆进行了战前动员:强调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充分做好战斗准备,一旦被敌人发现,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必须果断发起冲锋,决不能后退。乡亲们要守纪律听指挥,行进过程中要保持肃静,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掉队,要紧跟部队坚决突围!

海阳县政府干部找来几位熟悉当地地形的老乡作为向导,在夜幕的掩护下,队伍开始向南突围。两个连的战士在前面开道,县政府给干部及大批群众紧紧跟随,利用熟悉的地形寻隙穿插,绕过“鬼火”旁的敌哨兵班,全体军民寂静无声、秩序井然地穿越了“鬼火阵”,奇迹般转移至黄海之滨的鞠家庄。谭道皆原本认为当夜必有一场恶战,结果一枪未发胜利突围,完全出乎意料。

据谭老分析,当时大部队之所以能够安全顺利突围,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有利条件:1.军区首长制定的正确战略方针,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有利于发挥小股队伍机动灵活的特点,穿越敌人阵地耗时短,便于及时转移。

2.抓住了当晚突围的最佳时机:当时敌人的包围圈尚未完全收缩,兵力较为疏散,加之夜幕的掩护,有利于发挥我军善于夜间行动的优势。

3.敌哨卡之间燃烧的熊熊大火为我们起到了良好的“引路”作用:黑暗中敌哨兵站在火堆旁,视线不可能看得太远,同时也暴露了自己;而且火堆中不断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影响了哨兵的听力。而我们却能在远处听到他们哇啦哇啦的叫喊声,借着火光看清他们的行动,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队形。因此大部队从敌人的两个哨卡之间蛇形穿越时,敌哨兵很难发觉。狡猾的敌人这次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说到这里,谭老非常风趣地对笔者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我们这次夜间突围比起二战初期发生在法国东北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要完美许多:当时的驻法英军约有五分之一左右被歼灭;而且军队配备的重型武器几乎全部被德军所缴获,而我们当时除连队副教导员和一名通讯员掉队失踪外,军民全部安全冲出鬼子的包围圈,几乎没有遗落任何辎重军需。”

抚今追昔,愿中日永远和平

惊心动魄的1942年冬季“反扫荡”斗争是八年抗战史上胶东地区敌我双方参战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频繁、斗争最惨烈的一场生死大博斗。2009年出版的由迟浩田上将题写书名的《血染马石山》一书详细记载了发生在胶东半岛上的那段血与火的洗礼。只有谭老这样亲身经历过战火的抗战英雄,才会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也最真诚的拥护中日友好……(谭道皆口述 陈敬刚整理)

132744jy04db897433yo96.jpg

浏览:163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