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王默村事略(文/王惠珍)

13408 发表于2018-12-01 19:14:12

转战冀鲁边区

我的父亲王默村,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古风村,7岁时在沧县第二完全学校读书。父亲在学校时受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七七事变”后,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的思想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1938年6月,父亲瞒着父母参加了党的地方组织动委会(即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父亲一再要求到部队去打日本鬼子。1939年冬,动委会负责人告诉父亲,同意他去部队。到部队去亲手打日本鬼子,实现了父亲的愿望。父亲从最基层的指挥员干起,历任排、连、营、团等职务,跟随大部队,转战冀鲁边区,经历过大小数百次战斗。如今,每当回忆起那些激烈的战斗场景和牺牲的战友,父亲的心情总是难以平静。
冀鲁边区位于华北平原的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41年初,日寇集中兵力对冀鲁边区进行空前的大扫荡,妄图缩小或摧毁抗日根据地。日军先从津浦路沿线出发,实行“拉网战术”,从西向东“清剿”。
这年5月底,日军数万兵力,配有骑兵和装甲部队,袭击了驻铁家营的冀鲁边军区三分区司令部,三分区司令兼十六团团长杨承德率领部队转战庆云。父亲当时在十六团三营九连任指导员,九连随团部行动。这天,刚转移到中心店附近,突遭日军包围。杨司令员一面冷静地指挥九连向敌人开火,一面组织部队顺交通沟撤退。
不料,敌人采用合围战术,九连刚摆脱了敌人主力部队,顺交通沟撤退不远,又受到一股敌人阻击。父亲与连长带领战士凭交通沟隐蔽向敌人射击。敌人火力猛烈,吼叫着冲向我方阵地。敌人越来越近,战士们用手榴弹投向敌人。在敌人近在眼前的时候,父亲和连长带领战士跳出交通沟和敌人拼上刺刀。只见刀光闪闪,杀声震天。一名山东藉的战士非常勇猛,大喊着冲向前,一下子刺死了两个敌人。敌人被我军的英勇气概所吓倒,不得不退回去。这时,敌人的增援部队来了,我军趁机从另一条交通沟突出围攻。但司令员杨承德却不幸牺牲了。
抗战初期,敌我力量悬殊较大,但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抗敌,对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为了打通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之间的通道,1941年7、8月份,九连接受新的任务,奉命开辟一条新的陆上通道。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九连突破敌人围攻,探明了从无棣县北沿穿过到达清河军区的通道;9、10月间,九连配合一营拔除了无棣与沾化垦区之间的日伪军张子良据点大魏家,扫除了障碍;11月份,九连又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利用渤海湾南沿、日伪军势力薄弱的地方,坐船从冯家堡,顺利到达沾化垦区桃儿河口,开通了一条新的海上通道。
为了陆上和海上的两条通道,冀鲁边军区和清河军区的党政军民整整奋斗了一年,数百名战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坚定的信念
为扩大根据地,1942年1月,十六团进驻德平县境内的薛家、盖家,九连驻薛家。不料,这次行动被敌人发现,夜间在薛家、盖家周围秘密增加了兵力。
拂晓,以德州市日伪军为主力合围十六团,当发现敌情后,敌人已逼近村庄。父亲与副连长迅速各带一部分战士进入宿营前看好的阵地展开战斗。
忽然,敌人的坦克出现了,炮火猛烈,阵前炮烟尘弥漫,父亲刚抬起身想观察一下敌情,“叭”的一声,一颗子弹从父亲头额侧斜穿过,父亲当即昏了过去。父亲负伤后,通讯员孙凤霄背着父亲下了战场。先是用担架抬,后改为马驮。部队边打边撤,一次次突出敌人的封锁包围。就在最后突围的一刹那,一颗炮弹又在父亲附近爆炸,父亲腰部第二次负伤,通讯员孙凤霄却为掩护父亲而牺牲了。直到天黑,部队才完全突出层层包围。这次战斗十六团伤亡较大,九连副连长和两个排长牺牲了,战士伤亡数十名。父亲伤愈后,额头上留下了一道明显的疤痕。
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一年,冀鲁边区的形势更加恶化。过去日伪军大都是白天出动,冬春季大扫荡,现在不分季节、时间,随时出动,时常伏击我军。
部队每天行军打仗,有时一天打数仗。由于战斗频繁,不能安安稳稳地在一个地方吃饭,又赶上春荒,粮食匮乏。战士们除了背武器弹药、被子外,还背着面袋子,除碰到收麦子时能吃上两顿麦子外,别的大部分是粗粮。吃饭时,用水将粗粮攥成拇指大小的条块,搁上点菜,用水煮一下就算是一顿饭了。由于敌人封锁,季节更换衣服也很困难。冬天到了,但战士们都还穿着单衣,有时雨水一浇,全身湿透,冻的发抖。部队行军打仗,休息也经常保证不了。有时,部队晚上行军百十余里,战士们很疲劳,行军途中一边行军一边睡觉也是常有的事。有时前面的战士停住了,后面睡着的战士就碰上了,碰醒了以后继续前进。战士们说,等抗战胜利了,睡上他三天。当问到父亲,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为什么还坚持抗战?父亲说,因为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打败日本鬼子,建立新中国。
    铭记那段历史
1943年,在艰苦的环境下,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叛变投敌,使边区形势更加困难。经党中央决定,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父亲调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任组织股长。

1944年,冀鲁边区斗争形势逐渐好转,我军也由被动转为主动。1945年夏,第四军分区开展了夏季攻势,向敌人发动了全面进攻。拔掉了无棣、北镇等在内的一些重要据点,岗楼被平毁,内地县城有的被解放,抗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1946年春,父亲调渤海军区惠民独立团任副政委,在部队短暂的休整阶段,部队上规定,凡是符合“二五八”条件的干部可以结婚。“二五八”是指二十五岁、参加八年抗战、团级干部。父亲与在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医院任医士的母亲王治润结婚。

444.jpg

母亲王治润1945年2月同其兄王治萍、弟王治辉同时报名参军,在当地被称为“一门三军人”,194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结婚时,把在解放县城时照的几张照片送给母亲作为“结婚礼物”。这几张照片母亲随身携带,虽几经辗转,却幸运地保留下来。父亲与母亲结婚三天后就回部队了,直到1947年才相聚。
父亲和母亲1952年转业,1982年在山东省民政厅离休。后父亲调到山东省荣军总医院任党委书记。除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外,每月还享受政府发给的高龄补贴,以及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父亲说,比起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战友,更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父亲经常给我们讲他经历的那些抗战故事,并把战争年代保留下来的照片重新翻拍、整理,给每个子女一份。作为一名抗战老兵,父亲的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抗战的革命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那段历史。

浏览:57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