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和我的祖先(文/陈绍昆)

施家13430 发表于2018-12-05 14:42:40

我出生在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施家庄。高青县是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三日,由原高苑、青城两县及滨县、蒲台、邹平、齐东四县的各一个区合并而成的。

青城镇是原青城县的县城,施家庄就在县城东北不到一公里的地方。

青城古为青平镇,金朝天兴二年(一二三三年)置青平县,到元朝中期改为青城县。

元朝元统元年修建城垣,城墙高约六米,顶宽两米多,周长一千五百余米,呈椭园形。开有四座城门,东门到西门相距约六百余米,南门到北门相距约四百余米。东门叫“望海门”,南门叫“仰岱门”,西门叫“通济门”,北门叫“拱辰门”。城门上都有城楼,城门的一侧筑有可供上下的坡道。后来又在北门迤东约一百米处建一小北门,叫“迎恩门”,在南门迤东约一百米处建一小南门,叫“诏文”门。小北门和小南门都没有城楼和坡道。城内中心,南北和东西大街交叉的十字街上,有一座“魁星楼”,又叫“文昌阁”,共三层高二十米,基座为正方形,斗拱飞檐,绿琉璃瓦。檐下挂有铜铃,风吹铃动,叮咚作响。基座建有四座门洞,为宽四米、高五点三米的十字形拱券门洞。东西、南北过往的车马人等,可以从门洞下通过。该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清朝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为防洪水,在城外距城墙约二百米处修建了一圈大堤,呈椭圆形,周长约三千五百余米,堤高约五米,堤顶宽约五米,堤顶遍植杏树。每年清明时节,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春游者络驿不绝。

一九三〇年春夏之交蒋冯阎大战时,晋军守青城构筑防御工事,把大堤掘毁了,解放后不但没有修复,反而彻底平毁了,实在可惜。

青城县是弹丸之地,面积只有二百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全县只有三百二十个自然村,七千二百余户,五万两千余人。

青城地处鲁北平原,县界的西面和北面是滚滚东流的黄河,县城正当南北交通要冲,为鲁北贸易集散地。境内盛产桑条,条编、桑皮纸,蚕茧大宗出口。每逢农历二、七日,县城有盛大的集市贸易。在我童年时,青城与邻县相比,也算是较为繁华的了。当时,县城内有较大的杂货铺十来家,大的饭庄、饭馆四五家,中药店五家,西医医院两家,在九曲街制造、销售金银首饰的银楼四家,官镇后(西街中段)经营包子、煎包、面条……等各种小吃的餐馆十来家,其它专营糕点、酱菜、布匹、绸缎、铁器、茶叶、窖货、玻璃、石印(刷)、典当等多达一二十家。城内有两所完全小学,一所邮局,一所电话事务所(主管政府机关、学校的电话业务),一所长途电话局(主管通往县外的电话业务),可与相邻各县以及省会通话。

青城还有几座寺庙。在南街中段,西侧有一座孔庙,人们都叫文庙;在九曲街西头有一座昭庆寺,人们叫大寺。文庙和大寺当时都做了学校。北街中段,东侧有一座城隍庙;东街东头路北有一座关帝庙;小北门外有一座真武庙;西门外有一座娘娘庙,是泰山神的行宫。另外,还有一座火神庙和一座马神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七开始,娘娘庙有三、四天的庙会。除了唱京戏和马戏团的文娱节目外,人们主要是进行物资交流活动,因为这时正是人们购置三夏农具和购买夏令用品的时机。小北门外东边原来还有座药王庙,相传规模很大,香火很盛,在我小的时候已经倒塌了。城东小于家庄还有座三官庙。

人们说,青城每年有三个“七”城里会挤死人,形容人多拥挤。这三个“七”就是正月十七,乡下元宵节扮玩的都进城表演,又逢大集;再一个是四月十七,这天也是逢集又赶庙会;第三个是腊月二十七,这是年终最后一个大集,赶集买年货的人特别多。所以,一年中这三天最热闹。

我从出生到参加抗战离家出走前,在青城这块土地上度过了十八个春秋。抗战末期我又曾回到青城打过两年游击。青城是我亲爱的故乡,我热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一草一木,我时刻在思念家乡的父老乡亲和亲朋好友。

青城——我的故乡,终生难忘。

我的祖先

据《陈氏家谱》记载,我的祖先原籍山西,后来由山西省洪洞县迁移到河北省枣强县,而后又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山东省青城县。《陈氏家谱》在“文革”中被毁,历代祖上的情况已无从查考,只记得迁来青城的第一始祖名陈兴,在智家庄落户。智家庄就在施家庄东北不到一里路的地方。我曾祖父又迁居施家庄。智家庄在我父亲幼年时还有若干户人家,但到了我幼年时就一户人家也没有了,只有邻近几个村子在那里办了一所小学,还有一座小龙王庙,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智家庙或龙王庙。

我曾祖父叫陈堃元,在济南开皮货店,曾祖母在家主持家政。曾祖母没有生育,曾祖父在济南纳一寡妇为妾,并将该寡妇同前夫生的一个儿子收为庶子。他这个庶子叫什么名字不清楚,庶子生有一男,叫什么名字也不清楚。庶子有三个孙子,长孙叫陈景岱,次孙叫陈景峨,三孙早年离家出走渺无音信,叫什么名字人们记不清楚了。陈景峨生有一子叫陈继龙。

我曾祖父和这个寡妇结婚后生了一男两女。男孩出生不久,曾祖母就抱去亲自抚养,为的是培养感情,长大后取名陈含英,这就是我的祖父。

我祖父和田家庄胡氏结婚,没有生育胡氏就病故了,又继娶八沟李家李氏为妻,李氏生一男一女,男孩夭折(名字不详),以后没有再生育。祖父又纳一胡氏为妾,这位庶祖母胡氏是我嫡祖母胡氏出嫁前的丫环,她同我祖父结婚后也没有生育。我祖父便将他连襟杨逢盛的三子过继为嗣子,取名陈庆裕,这就是我的父亲。

我祖父继承祖上的遗产,有大片的土地和巨额的商业投资。他在家经营农耕,每年年终便到外地投资的商号去讨取红利,在当地是很有名望的富翁。

一八九二年,我祖父和嫡祖母李氏相继去世,家中剩下年仅二十六岁的庶祖母胡氏和我父亲,当时我父亲才只有四岁,寡母孤儿两人相依为命。

我父亲的本家杨氏家族也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河北枣强县,又由河北枣强县迁来山东省青城的,在新城街(今高青县木李乡内杨村)定居。迁来新城街的第一代叫杨大元,其十八代孙叫杨象叔。杨象叔有四个儿子,长子杨逢兴,次子杨逢盛,三子杨逢起,四子杨逢发。逢兴没有儿子(过继逢起的儿子杨玉元兼祧)。逢盛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杨玉泉,次子杨玉河(过继给逢发为嗣子),三子过继给连襟陈含英为嗣子取名陈庆裕,四子杨玉海。逢起只有一子杨玉元兼祧逢兴、逢起两支。逢发没有儿子,过继逢盛的次子杨玉河为嗣子。

前边已说过,陈庆裕是我父亲,所以杨逢盛就是我的祖父,杨象叔就是我曾祖父。杨逢盛娶田家庄胡氏为妻,这胡氏和陈含英的第一位妻子是胡氏亲姐妹。

杨逢盛(我的祖父)经商为业,发了点财,挈子女由新城街迁居青城城西范家庄。逢盛去世后,胡氏(我的祖母)又挈子女迁往黄河西边惠民县郭家村定居,至今已繁衍了六代。

到我这一代陈、杨两姓叔伯兄弟计八人,以年龄长幼为序,他们是:陈景昆(庆裕之长子)、杨秉孝(玉泉之长子)、杨秉悌(玉泉之次子)、杨秉忠(玉泉之三子)、杨秉信(玉泉之四子,过继给玉海为嗣子)、杨庆仁(玉河之子)、陈景仑(庆裕之次子)、陈景岚(庆裕之三子)。

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我们兄弟们在郭家村秉孝家中聚首,可惜这时景昆、秉忠早已去世,参加聚会的只有秉孝、秉悌、秉信、庆仁、景仑、景岚六人。现在(一九九八年三月)秉孝、秉悌、秉信、庆仁也都去世了。尚健在的只有我和景岚两人了。

谁在收藏
浏览:347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平安
    平安
  • 思目
    思目
  • 遇见
    遇见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