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就象一团火(文/肖露)

潋江肖屋 发表于2018-12-13 21:49:18

我女儿的书桌上摆着一幅爷爷抱她坐在膝头上的照片,一老一小两个人都在甜甜地笑着。看着照片,我会联想起我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甜甜地坐在爸爸的膝头上。

我的爸爸肖华,从小在贫困中长大,他身上蕴藏着劳动人民那种纯朴的情感;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山水,热爱他几乎走遍的中国大地。他心中时时刻刻都在憧憬着祖国美好的未来。他对我们流露出的爱,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我们受到的许多启蒙教育,也是在爸爸的特殊教育方式中得到的。

在我小时候,对爸爸的印象是:成天忙,难得和我们聚一聚。如果有哪一天碰上爸爸在家中的办公室看文件,我就会乖乖地坐在外屋沙发上等着他。当他从忙碌的公事中偷闲一两分钟时,他会把我抱在膝头上,双脚跟踮起,让我在他腿上不停地抖动,嘴里还发出“呜一呜一”的叫声。然后问我:  “火车开到哪里?”“到天津!”我大叫着。那是解放军入关时我出生的地方,是爸爸告诉我的。

    “还到哪儿?”

    “到上海!”爸爸带我去过那里,还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

    “再到哪儿?”

    “到兴国去一一”我不知道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离我们有多远,但我知道那是我的老家,是生、养我爸爸的地方。那地方一定非常好。

    “我们老家可美啦!”爸爸拉着我的手,认真地给我描绘;

“到处是山、山上满是翠竹,又粗又大直冲云霄,你从来没见过那么好的竹子。”爸爸继续说:  “南方到处有溪水,山上开满杜且岛花,红彤彤的,也叫映山红,永远采不完。离爸爸上学不远的地方,有一处风景地叫冰心洞,我和小伙伴们常去那里玩……”

    “到冰心洞去!”我又自动地在爸爸腿上弹跳起来。可爸爸把我抱下来,答应以后一定带我们回老家一趣,去看看江西的老债们。说着他又回到办公桌前继续工作。

我一直记着爸爸的许诺。遗憾的是,处于繁忙工作中的父亲,始终没有机会带我们回家乡去:但我心里总想,将来一定要自己回去一趟,看看父亲生长的地方。

爸爸关心我们,爱我们,希望我们能成长得健康。就说吃吧,在饭桌上,兴目的地瓜干、鱼粉丝、米粉豆腐是我们经常的菜肴。爸爸看到这些总是赞不绝口。他告诉我们,要能吃各种各样的饭菜,粗粮细粮,瓜果蔬菜,甜的苦的,不能挑剔,要学会适应环境,好日子会过,艰苦的日子也能熬。我们家的孩子基本上跟父亲学会了这套本事,凉的热的,软的硬的、荤的素的,都不挑剔。所以后来我们在十年浩劫、生活贫困时,以及在山西插队吃高梁面时,都没有因吃饭发过怵。我想,我们这一代及下一代都应学会这项本事,学会在各种环境中生活下去。

爸爸对我们的教育是正统的革命教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那样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挂在嘴边。他用他的心血写出了<长征组歌》。听妈妈讲,写到激动处,爸爸热泪盈眶、夜不能寐。当时爸爸患着肝病,劝他休息他不肯。爸爸说,一想到牺牲的战友,他就不能平静。他说能活到现在是万幸的,要把牺牲的战友的那份精神,加倍地添补进革命工作中去。在爸爸身上看到的是使不完的劲儿,旺盛的精力,火一般的热情。我们都极珍惜爸爸呕心沥血创作的组诗《长征组歌》,我们也曾多次和周总理一起观看组歌演出,聆听总理及各位老前辈对演出的评价和指导,对我们后一代的谆谆教诲。我和姐姐的二重唱《进遵义》,被夸奖为可以和文工团的阿姨媲美。爸爸在家里听到我们歌唱,总是用手打着拍子,和妈妈一同加入进来,充满激情。碰上秘书和我们的同学在场,一会便会形成一支小小的合唱队伍,纵情歌唱,激动不已。

爸爸在兰州军区工作时,有一次下基层检查工作,有意识地让我跟他走访了红军长征在甘肃经过的地方。

在哈达铺,父亲钻进了一座低矮昏暗的藏民小泥屋,当年毛主席曾经在这儿住过。爸爸和当地老乡们盘腿坐在一起,烧着牛粪,喝着酥油茶,说说笑笑就把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了。他从不下车伊始就指手划脚。他来到老百姓中间象回到自己家中一样,有那么多话可说。人们也从不把他当成“京城”来的首长,而总是无拘无束,从县里怎么样,一直扯到区里、队里的干部待老百姓怎样,自己有什么苦处难处,生活又改观了……都向爸爸倾诉。爸爸始终耐心地听着,然后同他们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爸爸平易近人,联系群众的老作风一直保持着。

汽车开到腊子口,抬头望去,峰顶象一把尖刀,崖脚下是奔流的山溪,水流湍急,激起翻腾的水花,山底被现代的公路劈开了,豁口变得开阔。爸爸看着今日的腊子口,感慨着、寻找着当年打仗经过的途径,一边走一边向周围的年轻人讲述红军战士当年如何在夜间赤脚攀登峰顶,从敌人背后搞突然袭击,攻克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腊子口的战斗经历。爸爸在这当年曾把红军当成神兵的地方流连忘返,望着奔腾的河水浮想联翩。

会宁城楼边,爸爸带我爬上了城楼顶,观看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保留下的三个方面军的军旗,红军当时手中的武器一一大刀、梭标和土造长枪,以及红军戴的灰布八角帽、草笠子和穿布带草鞋。爸爸眼睛里流露出那样的深情,仿佛三个方面军将士们的欢呼声就在耳边。爸爸拉着我的手,庄严地在城门前照了个像。

离会宁城百余里有个小镇叫界石铺,爸爸特意到镇子里去看看。那天是个阴雨天,窄窄的街道旁是用木板盖起的临街店铺,碎石铺的路面,走在上面直打滑。老百姓很多穿着布带草鞋,服饰很简朴。看着这狭窄、潮湿的小街,我想:这个镇大概几百年来都是这个样子。爸爸在小镇上走着象是在寻找什么。走了一会儿,他停住脚步说:  “没有了,那个小邮局找不到了。”我赶紧问为什么要找小邮局?爸爸说:  “一九三六年我们红二师来到这里,有一天突然接到朱总司令给我打来的电话,就是在临街的一个小邮局里。我有一年多没见到他了,听到他熟悉的四川口音,我好激动.我们在电话里讲了半个多小时的话……”“你们讲什么?”  “朱老总在四方面军一年多,他很想念毛主席、周副主席,还有许多老同志们。他诲问毛主席、周副主席的身体状况,还询问陕北根据地的情况,问了许多许多。我们也非常想念他,说了很多很多的话,所以我对那个小邮局印象很深刻”。我又抬眼望着这阴暗泥泞的小街巷,仿佛明亮宽敞起来,毛毛雨飘洒在脸上,心想:谁能料到在这么偏僻的穷乡镇上也曾蕴藏着红军历史的珍贵资料呢!

爸爸对我们的思想教育是严格的。上中学时,爸爸要求我们学好毛主席著作。爸爸送给我们每人一本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让我们好好看。看是看了,但我们那时理解不了多少,不过爸爸不要求我们能说出几条来。他对我们讲,主要是学会辩证法,对任何事物要懂得去分析,学会二分法,对同志对同学也是这样,别人身上总有他自己的特长,是你不具备的,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爸爸本身是这样一个人。在教育界、文艺界、新闻界,各界都有他的学友、老师;各界的朋友也视父亲为他们活动圈子里的一分子,关系很融洽。父亲对文艺、体育有他特殊的爱好,他从小是个文艺活动分子,演戏、跳舞、弹奏乐器,只要向他提出要求,他就会高兴地与大家同乐。爸爸对各界的艺术家很尊敬、爱护、所以我们家有很多文艺界的朋友。

爸爸是个红小鬼,可以说他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前辈的亲自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他对毛主席、周总理怀有一种特殊的崇敬。爸爸十三岁时参加了毛主席在兴国开办的第一期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从那时起,他就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忠诚捍卫者。无论是在战争年代、和平时期,只要是毛主席、党中央指示要办的事情,他总是雷厉风行地去完成。再重再难的任务,他都会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去赴汤蹈火。这是由他从小在毛泽东的培养教育下,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的历史条件形成的。他认为只有跟着毛主席,中国革命才能胜利,并且把这种思想灌输给我们,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犯了极大的错误,给中国人民,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象爸爸一样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惨遭迫害的时候,他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莫大痛苦,还认为毛主席是受了别人的蒙蔽,不了解情况所致。这种认识,列予爸爸那一代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在那场灾难中,父亲对革命事业始终忠诚不谕,坚信黑暗的时刻很快会过去,即使他被加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关在囚牢之中,他还坚持通读了马、恩、列、斯全集,以及《资本论》,并在书上写了许多批注。今天,当我们翻动这些看旧了的书时,我非常钦佩父亲的毅力和他革命到底的精神。

爸爸从监禁地放出以后,生怕自己跟不上外面的形势,他拼命地学习,看各种文件和中央同志的讲话。有时我看他对问题反应得很慢,甚至有点茫然。在那些反“回潮”的日子里,我感到爸爸心绪不定,似乎有事情要弄个明白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父亲的情绪明显地高涨起来。他积极宣传、贯彻中央的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政策。他深入到大西北的牧区、农区,到最贫困的荒山洼里,鼓励农牧民开动脑筋,利用当地的条件,发家致富。在陕、甘、宁、青二百多个县中,他到过一百八十三个县,做了大量细致周密的调查工作,参与制定了适合西北地区的农村经济政策,为改变大西北的面貌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爸爸对新生事物总是热情给予支持。在经济改革的热潮中,个体经济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可缺少的补充。在当时个体户仍被人们瞧不起,并带有各种偏见的时候,父亲却认为:一切守法的个体劳动者都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把大连的一个个体户(转业军人)奉为上宾,热情支持,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讲了一段话:  “你今天所从事的事业,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新的长征,虽然不象我们当年爬雪山过草地那么艰苦,也用不着担心掉脑袋,可是这新的长征路上同样有艰难险阻、有坎坷泥泞。我这个长征战士送你这个新长征战士上征途。”“你这个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在管理工作中除了必要的经济手段外,要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的特色,多做政治思想工作,抓好公司人员的思想教育和理想教育,这是我们部队的光荣传统。”爸爸并手书四个大字“振兴中华”赠与他。此人倍受感动。不久,他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与外商合资的私人企业。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不间断地学习,一切对他来说都具有新鲜感。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人的心,有火一样的热情,从不知道疲倦。甚至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他还给中央写了两封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技术市场的信。

现在,爸爸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我觉得他那颗火热的心仍在跳动,它象一把火,点燃着我们的生命、我们永不熄灭的热情。我们将继承父亲的好思想好作风,向他所追求的目标挺进。

(未校对,未经后人许可谢绝转载)

浏览:90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渤海子弟兵,史振升
    渤海子弟兵,史振升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