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 胜 利 时 刻
7月,我伤愈归队。这时,国民党军队正分兵四路加紧围攻我四望山根据地,五师主力部队配合地方武装和民兵,以机动灵活的战术调动敌人,使其疲于奔命,处处被动挨打。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围攻。
也正是在这次战斗中,《保卫四望山》这首激愤坚定的歌曲在我们十三旅参加保卫四望山战斗的指战员中不胫而走,鼓舞着大家的斗志。记得这首歌是这样唱的:
枪刺利,
刀磨快,
腰中的炸弹揭开盖,
亮晃晃的刺刀上起来。
日本来了打日本,
反动派来了我们就打反动派!
坚决保卫四望山,
保卫家乡,
一步也不让出来,
一步也不让出来!
四望山7、8月间的争夺战及在此之前进行的白兆山和豫西南两次战役,恢复了四望山抗日根据地,扩大了泌阳、桐柏、信确、信随等县部分地区,新开辟了信(阳)应(山)随(县)边。四望山具有重要军事价值,它同大悟山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恢复了四望山,不仅为五师对日反攻创立了新的前进指挥地,而且有利于大悟山根据地的巩固。
在我们恢复四望山的战斗期间,喜讯不断传来。5月初,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匪首希特勒、戈倍尔自杀毙命,意大利法西斯匪首墨索里尼也被枪决,暴尸街头;5月8日,在雷姆斯城,德军总司令部代表签署了最后投降书。这些消息,对正处于奋战中的全国和鄂豫边区的抗日军民是很大的鼓舞。从全局的意义上看,国际战场的形势变化,必将对我国的抗战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加快胜利进程。因此,我三天二头要往师部跑一趟,了解各方面情况,时刻准备接受任务。好在我们十三旅旅部紧挨着师部不远,骑上我那匹枣红马,走不了多少时候的路。
8月13日,从师部传来消息,说是苏联红军8日已经出兵我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展开大规模进攻,毛主席、朱总司令也发布了命令,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性反攻。我立即赶到杨家湾。李先念同志告诉我,根据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五师要向敌占区进攻,迫使敌伪军投降。他要我作好准备,待命出发。
18日清晨,师部电台得到了日寇正式无条件投降的消息。8年啊,日本侵略强盗给我们的人民带来了多么巨大而沉重的苦难啊!古老的中华民族的大好河山遭到无与伦比的摧残!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配合下,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报务员手举电报冲出门外,忘情地边跑边喊:“日本鬼子投降罗……”“抗战胜利啦……”听到这激动人心的喜讯,吃早饭的同志推开饭碗,打扫庭院的同志摔下扫帚,纷纷聚集到师部前的一块空地上,欢呼雀跃,握手拥抱,许多人的眼中噙着激动的热泪,有的情不自禁地敲起锣鼓,放起鞭炮。政治部的同志用最快的速度印出“号外”,亲自送往各部队。
喜讯不胫而走,乡亲们也闻讯赶来和我们战士们一道载歌载舞,欢庆胜利。放眼望去,一队队红旗,一阵阵歌声,红旗迎风起舞,歌声响遏行云。近处远处,村内村外,人群川流不息,东村的秧歌扭到西村,南庄的锣鼓敲进北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中午,炊事班的同志不知从哪里搞来了白面,包了饺子。我把珍藏多时的一瓶好洒也拿了出来,给周志刚政委、许道琦主任和其他几个同志的碗里倒了一些。我举起碗对大家说:“好久没喝洒了。今天高兴,来,大家干了,庆贺我们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战换来今天的胜利!”
碗是端起来了,可谁也喝不下去。酒自然是香的,为庆祝胜利也是应该喝的,然而,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平静。在坐的几位心里都明白,为了今天的胜利,我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淌过汗,流过血,皱纹悄悄爬上了额头,身上留下了弹痕。八易春秋,包含了多少生死离别……抗战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从我们由竹沟南下到首战新街,从四打大小悟山到保卫坪坝,从挺进汉孝陂到粉碎日寇“铁壁合围”,再从大悟山保卫战到进军河南,在开辟、建立、巩固、发展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有多少杰出的中华儿女浴血奋斗在抗日的疆场,又有多少曾和我们并肩战斗的同志们长眠在中原大地下,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铺垫了胜利之路,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浇灌出胜利之花。辽阔的中原大地记录下他们的耕耘和奉献,胜利之花的种子在他们忠实的耕耘下长出新芽,在他们无私奉献的鲜血的浇灌下绽放盛开,七彩的鲜花在阳光下闪烁着……我仿佛又见到了烈士们熟悉的身影。象大山寺血战中率部顽强坚守使敌人不得越雷池一步的三十八团两位教导员熊占全、陈相国;振臂一呼跳出战壕,带领警通排杀向敌阵的十三旅旅部作战科长宋斌;礼北战斗中指挥三十八团冲锋陷阵打得敌人丢盔卸甲的副团长梁天云;坪坝保卫战中机智灵活的侦察参谋谢萍和身先士卒揍得鬼子落荒而逃的三团政委王友德;智勇双全、威信很高的豫鄂挺进纵队二团政委黄春庭;新街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勇猛冲向敌阵的二团大队长张异来;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视死如归的豫鄂游击挺进支队一团三大队长周淑屏同志……这些只不过是成千上万先烈中极少数的几位,更多的是不为人们记得姓名的无名英雄。他们刚步入人生,但生命的时钟却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永远停在三十几、二十几甚至十几岁——这些生命中最光辉灿烂、最充满希望的年代。他们并不希望能永垂青史,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把自己青春的火焰投入到熊熊的抗日烈火之中,就象一根根火柴燃烧着,最后又默默地化为灰烬,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之中。想起他们,怎么能喝得下这酒呢?
我站起来提议说:“即然大家喝不下去,那我们就把这酒祭奠那些为今天胜利而献身的烈士吧!”
酒慢慢地从碗里洒到地下,带着沁人的酒香渗进泥土里,大家的心似乎得到一些慰藉。
日寇投降前夕,国内斗争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因此,中央于8月12日致电边区党委,批准在鄂豫边区成立中原局。8月20日,我和周志刚政委率三十七、三十八两个团由大悟山出发,沿平汉铁路东侧南下,向武汉方向前进,接受日伪军的投降,如遇反抗,坚决以武力解决。
部队抵达魏家店后,迫使伪十二师一部官兵携械向我投降。接着,部队又冒雨出发,继续前进。在行进到黄(陂)孝(感)公路上,和路过的晏家河据点的鬼子遭遇。我们立即发出信号,勒令其就地投降。日军即不理睬,又不投降,反而加快速度逃窜。我前卫部队立即发起冲锋。枪声一响,我和周志刚就赶到前面。前卫连连长报告:“我们一个冲锋,毙伤鬼子数名,还俘虏了两个,缴获了一批物资。但大队敌人已经逃走。”
我们向前张望,只见公路上一片狼藉,鬼子的军需物资丢得到处都是,路面也被踏得泥泞不堪,一看就可知刚从这里通过的鬼子人数不少,而且是丢盔弃甲,辙乱旗靡,相当狼狈,刚才我们部队仅仅是抓住了敌人的尾巴。根据情况判断,很有可能是武汉外围的鬼子开始向汉口收缩集中。我和周志刚及几个团干部交换了一下意见,决定追击逃敌。部队正要出发,突然接到师部命令,要我们停止前进,迅速转返四望山地区,另有任务。
从全国的形势看,尽管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升起,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调兵遣将,他们东下华东,控制华北,抢占东北,向全国布置内战兵力。自日本宣布投降之日起,蒋介石就纠集了二十多个师及九个游击纵队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向地处中原战略要地的鄂豫皖湘赣解放区扑过来,妄图一口吞掉。
鉴于中原地区有着极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加强我军在这一战略要地的力量,党中央命令王震、王首道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自奥北返;命令王树声、戴季英同志率领的嵩岳军区部队从豫北南下。10月24日,八路军、新四军的三支部队会师于桐柏山区。党中央决定成立以郑位三同志为书记的中原局,成立以李先念为司令员的中原军区。中原军区下辖第一、第二两个野战纵队。我任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原野战军的6万雄师,犹如一枚巨大的钉子,钉在国民党的腰腹之处,在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最艰苦的时刻,坚持在黄河以南地区进行外线作战达一年之久,牵制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大大帮助了刘伯承部在平汉路北段的作战,对于全国人民反对内战,粉碎美蒋反动派的进攻,起着重大的战略配合作用,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国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长期孤悬敌后、艰苦抗战的我新四军第五师,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审时度势,正确地分析矛盾与估量敌顽我力量对比,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用自己的血汗乃至生命,迅速开辟了武汉外围敌后战场,创造了以鄂东大悟山为中心的纵横千里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对中华民族的解放大业,对全国的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截至日寇投降时,边区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东起皖西之宿松、太湖及赣北之彭泽、瑞昌,西至鄂西之宜昌、当阳,北起豫中叶县、舞阳,南至湘北幕阜山麓、洞庭湖畔(均不含县城)的广阔地区;共计解放人口1300余万;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活动地区计60多个县、2000多万人口);建立了拥有7个军分区的鄂豫皖赣湘军区。主力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5万余人,民兵达30余万。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五师在边区人民支持下,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对敌伪的主要战斗达1034次,毙伤俘敌伪军和敌伪投诚反正的共41167名;同时,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对顽军作战878次,毙伤俘顽军和顽军起义投诚的共32764名。五师在英勇战斗中,伤亡13229人。这支人民子弟兵,数年来英勇奋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支中坚力量。
1938年我从抗日军政大学结业南下中原地区后的八年中,除国共合作初期受党的委派到国民党军队做了8个月的秘密工作外,一直是在新四军里工作。每当我回想起那抗日的烽火年代,特别是回忆起和新四军第五师广大指战员生活战斗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我的眼前总是巍然耸立着三座高大的丰碑——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军队。
从我们由竹沟南下武汉外围敌后活动起,无论是高举抗日大旗,狠狠打击敌人,借以挫敌凶焰,树立军威,从而掀起敌后抗战狂飙,还是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振奋民心,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也无论是在面临的孤悬敌后,彼强我弱,敌顽夹击的险恶环境中,长期坚持,奋勇拼杀,还是放手发展和壮大由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积蓄力量,以争取自己的长期存在和对敌作长期斗争等诸方面,都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华中局、军部的正确领导下,在以李先念同志为首的五师党委的直接指挥下进行并取得一系列胜地利的。为了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发展中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决策,李先念同志率领我们大胆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壮大由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乘日军深入冒进之际,予以沉重打击,迅速扭转了武汉沦陷后敌后抗战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为新四军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养马畈会议期间刘少奇同志代表中原局作出的关于“积极打击汉奸伪军及零星日寇以扩大影响”的指示,我军主动出击,朱堂店和新街的两次战斗,大树了新四军军威;我们根据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高度警惕,严格区分伪军和国民党军队中进步的、中立的和反动的势力,积极发展进步势力,努力争取中间势力,坚决回击胆敢对我军挑衅和制造反共摩擦的反动势力。正是依靠了党中央制定的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我们的部队才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我们遵照毛泽东同志为敌后抗日战争所制定的“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一方面广泛地运用游击战术,粉碎日军大规模的“扫荡”和“清乡”,一方面大胆地运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术,避实就虚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1942年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在边区我党我军处于极端困难的时刻,党中央和华中局十分关怀,并作出重大决策。毛泽东同志于7月21日亲拟电稿,同意华中局意见,因五师与军部联系困难,暂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待通信联络问题解决后,仍归军部指挥。7月27日,华中局又指示五师大力发展鄂南,坚持原有阵地;并托五师首长向全师指战员慰问,号召五师指战员克服一切困难坚持斗争。这些战略决策和重要指示,对敌顽夹击下顽强坚持的我党我军,是巨大的鼓舞,产生了排山倒海的力量。五师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后,仍同时向军部请示告报工作。军部领导获悉五师取得粉碎敌顽夹击的战斗胜利之后,特地于9月14日将此战绩通告全军嘉奖,并在嘉勉电中,鼓励五师全体指战员再接再厉,继续努力,迎接将来更艰苦的斗争,完成党中央、军委和华中局、军部所交给的任务。这一嘉奖和勉励,成为五师和边区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一股强大动力。在党中央的领导和边区人民的支持下,我们五师部队对敌伪作战的主要战斗达1000余次,对顽军作战878次,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新四军五师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都是和以李先念同志为首的师党委坚决执行中央正确路线分不开的。没有党中央的一系列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没有五师党委的坚决贯彻执行,在鄂豫边区便不可能建立起拥有38个县级民主政权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五师更不可能在这孤悬敌后、敌顽夹击的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我们的民众之中。依靠边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是我军赖以立足生根、发展壮大和取得抗战胜利的源泉。日本鬼子大肆捕杀,疯狂抢掠的残暴行径,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的反共磨擦,掀起一次次反共高潮,加深了边区民众对他们的痛恨。敌人向我们进攻前,总有群众前来给我们通风报信,让我们早做准备;战斗结束后,又有群众前来帮助安置护理伤员;甚至当我们英勇打击敌人时,也会出现许多群众自发参战的局面:首战新街,一些老百姓冒着枪林弹雨送茶饭来到阵地,有一位李老汉和一位年近花甲的尤大娘也给我们送来稀饭,战士们感动地劝他们不要冒这么大险,两位老人却说:“新四军打小日本,保卫我们家乡,我们送点茶水稀饭,能算什么?!”1942年7月的陂安南战斗,人民群众抬着担架上了战场,有的自己挂了彩还不肯下火线,民众自发的为我们带路、传递情报、筹集粮草的事情就更无法计算了。在群众的掩护下,我们有时在与敌人咫尺相距的地方安置伤员、设立医院而不被敌人发觉。我们部队在几年中迅速得以壮大到数万之众,也正是边区人民把自己的好儿朗送到了我们队伍上,边区出现了无以计数的妻送夫、母送子的踊跃参军的动人场面。乡亲们还省吃俭用,把粮食和物资送到子弟兵的手中。他们的这些行动,赤诚地表现出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正因为有了边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打起仗起总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及时得知敌情,这与敌人盲人瞎马、到处乱窜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可以这么说,边区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我们的巨大支持和帮助,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没有它,我们的胜利就将是虚无缥缈的空中阁楼。记得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巨人名叫安泰,他战斗时只要身体不离地,就能从大地母亲的身上不断吸取力量,故而力大无比,所向无敌。如果说我们新四军就是奋战在与敌殊死拼杀的疆场上的安泰,那么,给我们以无穷力量的大地母亲就是人民。历史实践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条真理:抗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最终战胜凶恶的敌人。
在鄂豫边区我们抗击敌伪顽的无数次战斗中,五师的广大指战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在中原辽阔的敌后战场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就拿我最熟悉的十三旅来说吧,这支中原人民的子弟兵,最初是以平汉支队的三个团为基础建立的。她在敌后抗战的风火年代,走过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道路。她攻能攻得上,守能守得住,不怕大仗恶仗,有一股勇猛顽强、有敌无我的英勇气概,成为五师作战力量的拳头,担负起整个边区机动作战的重任。哪能里有困难,哪里有敌人捣乱破坏,只要师首长一声令下,十三旅便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海,勇猛出击,以其强悍有力的铁拳,迅速打开那里的局面。因此,她在鄂豫边区的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民都敬爱她,而敌人则怕她恨她。有这么一件真实的事:一股顽军与我十三旅三十七团交上火后高声喊道:“你们是哪支部队?”我们的战士答道:“十三旅三十七团!”顽军一听连忙喊道:“别打了,我们缴枪投降!”十三旅在敌人中的威慑力量由此可见一斑。十三旅的前身平汉支队成立之初,红军干部不多,绝大部分同志是由农民出身的游击武装改编过来的,这样一支底子薄、成分新、素质一般的队伍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很快地成长为一支能征善战、威震中原的部队,是由于五师党委的正确领导,依靠白手起家培养出的一支好的干部队伍起骨干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以干部与干部、士兵与士兵、干部与士兵之间真诚的牢固的团结为坚实基础,又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做保证,再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兄弟部队的配合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十三旅在敌强我弱、顽大我小、敌顽夹击的恶劣环境中,战斗的足迹遍及东起大别山麓,西至汉水两岸,北起舞阳城下,南至长江之畔的辽阔大地。他们横枪跃马,纵横驰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和五师的兄弟部队一道,抗住了日伪频繁而又残酷的“扫荡”,经历了国民党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和无数次的围攻挑衅,获得了发展和壮大,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到来。
中华民族的8年抗战是一首多么气势磅礴的交响曲。如果说,我所记录下来的这些曾经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人和事也是这首交响曲中一个雄浑激越的乐章的话;如果说,几十年来交响曲的主旋律一直回荡在中华大地上空并时刻激励着我们那一代人的话,那么,历史的回音壁告诉今天人们的将是这个声音——牢记历史,面向未来!